《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1)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和根本任務: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的這一科學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fā)展,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科學水平。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核心內容):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耙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這一路線的簡明概括。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是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歷史時期所明確展示的基本政治主張,是基本路線的展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進一步明確了什么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揪V領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的有機統(tǒng)一。
(3)鄧小平理論的意義:鄧小平理論形成了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它是在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它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道路、發(fā)展階段、根本任務、 發(fā)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zhàn)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tǒng)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命題角度
運用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生產力標準分析改革的依據和意義;對外開放的依據和意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黨的思想路線重新確立與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內涵;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的發(fā)展等等。
典型例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
1978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實現了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探索。這次會議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因此,從新時期一開始,我們黨就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緊緊圍繞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展開了深入的理論探索,開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進程。1982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明確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論斷的提出,指明了新時期我們黨理論和實踐探索的方向。
材料來源:2008年10月29日《中國教育報》
材料2:
我們即將迎來改革開放三十周年。1978年,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從那時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chuàng)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新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fā)生了歷史性變化。
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fā)展。我們黨實施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zhàn)略,帶領人民艱苦奮斗,推動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xù)快速發(fā)展起來。我國經濟從一度瀕于崩潰的邊緣發(fā)展到總量躍至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fā)展到總體小康,農村貧困人口從兩億五千多萬減少到兩千多萬,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摘自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2007年10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