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IPA對外漢語廣輔導《中國文化概論》筆記:宗法制度影響下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構的特征

字號:

宗法制度影響下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構的特征
    1、宗法制度影響下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構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續(xù),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家族統(tǒng)治史;二是封國制度不斷;三是家族制度長盛不衰;四是家國同構。(簡記:家族國構)
    2、戰(zhàn)國時期,一些不同于西周禮制的新制度不斷產生,而且已經相當成熟,如郡縣制、官僚制、俸祿制、符璽 制、上計制、耕田制等。
    3、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實施中央集權,廢分封制,行郡縣制,實行編戶齊民。
    4、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影響中華民族的主要原因是小農自然經濟生活方式的一直延續(xù)。
    5、宗法制度的本質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6、中國封建時代,統(tǒng)治和束縛人民的有四權:政權、神權、夫權和族權。族權是從父系社會家長制演化而來的,即是政權的補充,又能起到政權無法起到的特殊的社會作用。宋代以后族權膨脹與宋明理學學發(fā)展宗法制度的推波助瀾是分不開的。
    7、家國同構是指家庭、家族和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的共同性。中國傳統(tǒng)社會家與國的組織系統(tǒng)都是嚴格的父家長制。受中國長期以商品經濟不發(fā)達的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影響,中國的國家結構一直有著很深的家族結構的印記。家與國的組織系統(tǒng)與權力配置都是嚴格的父家長制。
    8、宗族和宗法關系在中國長期存在,導致了“家國同構”的格局。
    9、商鞅制定連坐法,把百姓按5家一伍,10家一什的戶籍辦法編制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