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民法基礎知識
一、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則
考試內容:民法的概念與基本原則,民事法律關系的概念
(一)民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
1.概念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
2.民法調整對象
掌握三個要點:
(1)平等主體之間
(2)財產關系:歸屬關系、流轉關系
(3)人身關系:基于人格和身份而發(fā)生的
(二)民法的基本原則
1.平等、自愿原則;
2.誠實信用原則;
3.公平原則;
4.合法原則;
5.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6.公序良俗原則。
(三)民事法律關系
1.概念:民事法律關系是民法規(guī)范調整的社會關系,即民法確認和保護的社會關系。
2.三要素:
主體、內容和客體三個要素構成。
(1)主體:地位平等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團體。私人利益。
(2)客體:物、行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等。
(3)內容:主體享有的民事權利和承擔的義務。
3.民事法律事實
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fā)生、變更或消滅的客觀事實,稱為民事法律事實。
(1)事件
(2)行為:合法行為、違法行為。
二、民事主體
考試內容:公民(自然人)的概念、民事權利能力、民事行為能力、監(jiān)護、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個人合伙、法人的概念、企業(yè)法人、機關事業(yè)單位和社會團體法人、聯(lián)營
(一)公民(自然人)
公民是指具有一國國籍,并根據該國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自然人。
1.民事權利能力
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指公民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是由法律規(guī)定的。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2.民事行為能力
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法律確認的公民通過自己的行為從事民事活動,參加民事法律關系,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分為三種情況:
(1)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18周歲以上的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能夠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例題·單選題】我國《民法通則》規(guī)定,( )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A.14
B.18
C.20
D.22
『正確答案』B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精神病人如果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或者比較重大的行為缺乏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并且不能預見其行為后果的,可以認定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3)無民事行為能力
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3.監(jiān)護
監(jiān)護是指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進行保護的法律制度。承擔監(jiān)護職責的人為監(jiān)護人。
4.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
(1)宣告失蹤
公民下落不明滿二年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為失蹤人。
(2)宣告死亡
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死亡:下落不明滿四年的;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fā)生之日起滿二年的。戰(zhàn)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zhàn)爭結束之日起計算。
5.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
(二)法人
1.概念
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了解法人應當具備的條件。法人以其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為住所。
2.法人的分類:企業(yè)法人、非企業(yè)法人。
自登記之日或成立之日起成為法人。
(三)非法人組織
合伙企業(yè)。
(四)國家
一、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則
考試內容:民法的概念與基本原則,民事法律關系的概念
(一)民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
1.概念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
2.民法調整對象
掌握三個要點:
(1)平等主體之間
(2)財產關系:歸屬關系、流轉關系
(3)人身關系:基于人格和身份而發(fā)生的
(二)民法的基本原則
1.平等、自愿原則;
2.誠實信用原則;
3.公平原則;
4.合法原則;
5.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6.公序良俗原則。
(三)民事法律關系
1.概念:民事法律關系是民法規(guī)范調整的社會關系,即民法確認和保護的社會關系。
2.三要素:
主體、內容和客體三個要素構成。
(1)主體:地位平等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團體。私人利益。
(2)客體:物、行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等。
(3)內容:主體享有的民事權利和承擔的義務。
3.民事法律事實
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fā)生、變更或消滅的客觀事實,稱為民事法律事實。
(1)事件
(2)行為:合法行為、違法行為。
二、民事主體
考試內容:公民(自然人)的概念、民事權利能力、民事行為能力、監(jiān)護、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個人合伙、法人的概念、企業(yè)法人、機關事業(yè)單位和社會團體法人、聯(lián)營
(一)公民(自然人)
公民是指具有一國國籍,并根據該國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自然人。
1.民事權利能力
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指公民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是由法律規(guī)定的。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2.民事行為能力
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法律確認的公民通過自己的行為從事民事活動,參加民事法律關系,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分為三種情況:
(1)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18周歲以上的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能夠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例題·單選題】我國《民法通則》規(guī)定,( )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A.14
B.18
C.20
D.22
『正確答案』B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精神病人如果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或者比較重大的行為缺乏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并且不能預見其行為后果的,可以認定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3)無民事行為能力
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3.監(jiān)護
監(jiān)護是指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進行保護的法律制度。承擔監(jiān)護職責的人為監(jiān)護人。
4.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
(1)宣告失蹤
公民下落不明滿二年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為失蹤人。
(2)宣告死亡
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死亡:下落不明滿四年的;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fā)生之日起滿二年的。戰(zhàn)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zhàn)爭結束之日起計算。
5.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
(二)法人
1.概念
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了解法人應當具備的條件。法人以其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為住所。
2.法人的分類:企業(yè)法人、非企業(yè)法人。
自登記之日或成立之日起成為法人。
(三)非法人組織
合伙企業(yè)。
(四)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