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21”暴雨已經席卷而去,網(wǎng)絡上,車主因積水溺亡的廣渠*還在發(fā)酵。焦點之一是,丁志健先生的死主要是自己的責任,還是政府的責任。
綜合廣渠*各方報道可以看到,政府有很大的責任,主要表現(xiàn)在幾方面:排水不暢,立交橋設計有缺陷,城市基礎設施有待改善;災害預警不夠全面到位;重災地段沒有派人值守,或設置警示標志;救援遲緩無力,錯失黃金時間等等。這些都是擺在面上的事實,政府想推也推不掉,需要一一列入調查整改,問責相關人員。
但是我們也看到,在同一地段,泡了數(shù)輛車,其他人安然無恙,唯獨丁先生罹難。且據(jù)《南都周刊》的報道,有目擊者證實,丁先生車陷水中熄火后,曾下車查看,水深正好到膝蓋,卻又返回車中,其他司機都覺得詫異,之后丁先生再也走不出那片狹小的空間。我們已無法還原丁先生重新返回車內的真實想法,他的反常舉動,只能讓人猜測,他對于汽車陷入水中的危險缺乏認識,對沖出深水抱有僥幸。說實話,我也是一個開車多年的人,在廣渠*之前,我不知道車陷水中,車門會打不開。從小到大,從考駕照到現(xiàn)在,沒有任何人告訴我這一貌似簡單的常識,當然也沒有把它當成救命的本領牢記于心。廣渠*之后,有網(wǎng)友貼出微博說,車入水中,除了砸玻璃和打開車門可以逃生外,后備箱也可以逃生,因為后備箱蓋上有一個緊急逃生拉環(huán)。我相信很多開車的人是頭聽說。
這是不容忽視的現(xiàn)實,我們確實缺少太多的逃生減災教育,汶川地震之后,才變得越來越為人關注??墒俏覀儝行淖詥?且不說像日前廈門大學開設爬樹課,教會學生一些特殊逃生技能,我們對于火災逃生又掌握多少?有多少家庭備有滅火器?逃生減災教育的整體性缺失,責任不在個人,這是教育的責任、政府的責任。
當然,“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這是常識。要說丁先生在這一事件中自己沒有一點責任,恐怕難以服人?,F(xiàn)在的問題是,網(wǎng)絡上常常缺乏就事論事的耐心,災難一律成為宣泄不滿的口子,同情壓倒理性的思考,不利于公民成長。
不是就事論事,誰的責任誰領走,將個人承擔的責任完全歸入政府,有點矯枉過正。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中,救援的資源是有限的,總有力所不逮的地方?;诘拙€常識的自救不可或缺,如果坐等政府出手,只怕援手來時已為晚。其實,在公共事務上要求政府有責必擔,在私下為自立多留余地,是兩個不同的命題,并不矛盾,都應做實。“日本大地震”時,民間的自救與政府救助并行不悖,可為范例。
公民是社會的核心,公民有依賴推責心理,由公民組成的政府未必沒有依賴推責心理,只是對象不同而已。公民能自立、能自治、能自律、能擔責,對政府的需求就會減少,建小政府大社會才有可能。要求政府盡責絕不等于要求政府負責包辦,政府什么都管,政府爹媽化,必然造成國民童稚化,變成無行為能力的低能兒,只配享有事事被管教的命運。家長式的社會管理是公民的悲哀。公民與政府是一對互應的關系,公民需要什么樣的政府,與公民自己是什么樣子關系極大,有不習慣于為自己負責的公民,就難有習慣于為自己、為社會負責的政府。
討論公民個人的責任,不是為政府推脫,對政府如何苛責都不過分,因為我們就是納稅人,我們供養(yǎng)政府。只是,公民是法律規(guī)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自然人,決定了公民既是權利的實施主體,也是義務的履行者;公民的義務不能讓政府代受,一如政府的責任不能推給公民,清晰的權責界限,懂秩序講規(guī)則,是建立文明法治社會的基石。把一切都寄托在他人身上的人,自身往往軟弱無力,解脫奴役管控的辦法,首先要對自己負責。我們倘若能從自己身上剔除掉這些悖論,就離真正的公民不遠,社會亦將有望走出循環(huán)。(廖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