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礎(chǔ)知識講解。
1、 掌握下列加點字的字音字形。
遺骸 蟾蜍 褶 皺 鳥臀目 兩棲 追溯 劫難
2、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
遺骸 :遺留下來的骨骸。
蟾蜍 :一種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nèi)有毒腺,俗稱癲蛤螺。
褶皺 :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到擠壓而形成的彎曲。
劫難 :災(zāi)難。
致密:細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發(fā)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天衣無縫:神話傳說,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針線制作,沒有縫兒。比喻事物沒有
一點破綻。
3、了解相關(guān)常識。
1長期以來,人們試圖解釋地球上陸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說?,F(xiàn)在,地質(zhì)學家們普遍認為,在2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連在一起的,后來由于某種原因,這塊超級古大陸一分為二,繼而又四分五裂,相繼形成了北美洲和亞歐大陸。南極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蘭和印度次大陸。這就是在地質(zhì)學上曾引起一場深刻革命的大陸漂移學說。1986年,阿根廷南極研究所的專家在南極發(fā)現(xiàn)的恐龍化石,就為這一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jù)。
2關(guān)于恐龍的滅絕。在距今大約23億一8000萬年的中生代,恐龍這個龐大的爬行動物,曾是稱霸地球的生靈。這些龐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陸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了1億多年。但是隨著中生代的結(jié)束,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恐龍,竟悄悄地在地球上滅絕了。至于恐龍滅絕的原因,科學家們做了多種猜測:一是氣候變冷使得大部分食草恐龍因饑寒交迫死去,而以吃食草恐龍為生的食肉恐龍也自然隨之而去;二是中生代的白玉紀后期,地殼活動頻繁,地球上地震、火山噴發(fā)接連不斷,大洪水也相繼肆虐,動作笨拙的恐龍們因來不及逃脫而大量死去,僥幸剩余下來的卻又不能適應(yīng)變化了的環(huán)境,后便全部死掉;三是白至紀后期,宇宙中有距離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線輻射到地球上來,把很多恐龍及其他一些同時期的生物都殺死了;四是在白堊紀后期,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擊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龍大量死亡。
3阿西莫夫(1920—1922),美國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本文選自《新疆域》。
二、課文內(nèi)容講解。
(一)、《阿西莫夫科普短文兩篇》
1. 兩篇短文各自要說明的內(nèi)容是什么?
第一篇《恐龍無處不有》依據(jù)在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大陸漂移假說;第二篇《被壓扁的沙子》通過對“被壓扁的砂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
2. 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說明的角度不同。試比較。
這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這一問題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談到恐龍滅絕的歷史,談到它的化石無處不有,是為了證明另一科學理論(“板塊構(gòu)造”理論)的正確;而在第二篇中,恐龍的滅絕則成為探討的主題,“被壓扁的沙子”則成了證據(jù)。
3. 兩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shè)——推理論證——作出結(jié)論。
《恐龍無處不有》:
§ 5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獨立生存,那么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提出問題)
§6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作出假設(shè))
§6-14(推理論證)
§15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jù)。(作出結(jié)論)
《被壓扁的沙子》:
§ 1恐龍為何滅絕?(提出問題)
§4目前存在兩種對立的理論,即“撞擊說”和“火山說”。(作出假設(shè))
§5-16(推理論證)
§17 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yīng)該是撞擊。(作出結(jié)論)
4、這兩篇短文說明了一個什么共同的問題?
“不同科學領(lǐng)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lǐng)域的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lǐng)域產(chǎn)生影響。” 這是作者在《恐龍無處不有》開頭提出的觀點。也就是說每一科學的新發(fā)現(xiàn)都會引起新的思考,引發(fā)新的科學思維,并可能在不同的研究領(lǐng)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可見,兩篇文章在探索自然奧秘的過程中,思考問題的方式都體現(xiàn)出多角度、跨學科地思考、分析問題的思維特征。
《恐龍無處不有》:恐龍——板塊理論、生物學——地質(zhì)學
《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恐龍化學、地理學、天文學——生物學
5、揣摩語言。阿西莫夫素以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稱。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下列補充說明文字有重要的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xiàn)代兩棲動物。
如果抽象地說現(xiàn)代兩棲動物,不加以舉例,讀者可能一時想不到是指哪些動物。
現(xiàn)代兩棲動物很多,舉“青蛙”和“蟾蜍”,是因為它們“人人皆知”,人們非常熟悉?!扒嗤堋焙汀绑蛤堋辈荒茉谀蠘O生存,猶如當年恐龍不能適應(yīng)南極的生態(tài)氣候一樣,因為它們屬同一個家族。
(2)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
這一句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一個顯而易見的證據(jù),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線驚人的互補性,這不是能有巧合來解釋的,只能說明它們原來在一起。當然,大陸漂移學說還有很多深層證據(jù)。
(3)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這是一句半開玩笑的話,但也不是無稽之談。天體撞擊地球事件雖然不多,但在地球的歷畢竟發(fā)生過。作者在這里也正是意在強調(diào)天文學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
(4)即非常純的沙子。
這一句話是對“二氧化硅”的解釋,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學名,另一方面也強調(diào)只有非常純凈的沙子才能稱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其他雜質(zhì)。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tài),但誰愿意這樣做呢?
這一句話是以金剛石經(jīng)過高溫加熱可以變成普通的碳,類比斯石英經(jīng)過高溫加熱可以變?yōu)槠胀ǖ纳匙?。也許沒有人會在意斯石英的還原問題,但沒有人會愿意把金剛石變?yōu)樘嫉模驗榻饎偸F了。作者在幽默風趣中,把事理說得簡明透徹。
(二)、對偶和反復
1、什么是對偶?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guān)聯(lián)的兩個詞或句子,成對地排列,這種詞格叫做對偶。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漠”和“長河”都是都是偏正短語,“孤煙”和“落日”也都是偏正短語,“直”和“圓”都是形容詞。這兩句符合對偶的定義,所以我們稱它為對偶句。
2、 對偶有幾種類型?
對偶就上句和下句在意義上的聯(lián)系大致分為正對、反對和串對三種。
(1)正對。是從兩個角度、兩個側(cè)面說明同一事理,在內(nèi)容上是相互補充的。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庇捎趹?zhàn)亂,都城破壞,仿佛花也因感嘆時事而落淚,鳥也因人世間的離別而驚心,這是從兩個角度說明同一事情。所以稱正對。
(2)反對。上下句從新與舊、好與壞、美與丑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來說,意思是相反相成,對立統(tǒng)一的。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濒斞赶壬鷮橙撕蛯θ嗣袷莾煞N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所以稱為反對。
(3)串對。也稱為流水對。上下句內(nèi)容從事物的發(fā)展過程或因果、條件、假設(shè)等方面相關(guān)聯(lián)。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鄙舷聻橐蚬P(guān)系。再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鄙暇浔硎驹?、條件,下句表示結(jié)果、目的。所以稱為串對。
3、 運用對偶有什么作用?
從形式上看,音節(jié)整齊勻稱,節(jié)律感強;從內(nèi)容上看,凝練集中,概括力強。它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特有的表現(xiàn)力,便于記誦,因而在抒情、敘事、議論等文章中廣泛使用。
4、 運用對偶時要注意什么?
(1)、我國古代的駢體文、律詩運用對偶很多,對仗工整, 節(jié)奏鮮明,音律鏗鏘,上口悅耳。這種對仗規(guī)定很嚴,不僅要求字數(shù)相等,結(jié)構(gòu)相同 ,詞性一致,而且平仄也要協(xié)調(diào)。這是嚴格的對偶?,F(xiàn)代詩文使用對偶,為了適應(yīng)內(nèi)容需要,沖破了上面的一些限制,只要結(jié)構(gòu)大致相同。聲韻基本協(xié)調(diào)就可以了。
如:“啊,鹽都,一座豐碑崛起來了,那是祖輩之魂呀!晨云為之增色,日月為之凝神,山川為之舉紅托綠,生命為之雀躍歡欣?!?BR> (2)要注意形式和內(nèi)容的統(tǒng)一。不要把一句話硬對成兩句,也不要把三五句話強縮成上下句??傊?,不要單純追求形式工整,以致出現(xiàn)輕重不當,大小失宜,內(nèi)容空洞,以辭害意等毛病。
5、 什么叫反復?
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diào)某種感情,特意重復某個詞語或句子,這種修辭方法叫做反復。如“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反復說了這么多的恭喜,表現(xiàn)了長媽媽過年圖吉利的既善良又迷信的思想感情。
6、 反復有幾種類型?
(1)連續(xù)反復。是連接重復相同的詞語或句子,中間沒有其它詞語間隔。如,列寧說過“學習,學習,再學習?!边\用反復,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2)間隔反復。是相同詞語或句子的間隔出現(xiàn),即有別的詞語或句子隔開。如“風雪一天比一天大,人們的干勁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為竹滑道修的架在兩座高山間的竹橋,也一天比一天往上長?!边@句話的“一天比一天”是間隔防納福,寫出自然條件雖然艱苦,但人們的勞動干勁更大。
7、 運用反復有什么作用?
反復具有突出思想,強調(diào)感情,分清層次,加強節(jié)奏感的修辭效果。因此它被運用到各種文體當中。在說理文、記敘文運用反復,能起到加強論點,分清條理的作用;在文藝作品中,特別是詩歌中運用反復,能表現(xiàn)強烈深摯的思想感情,起到強調(diào)主題思想、增強旋律美的作用。
8、 反復與排比有什么不同?
同:間隔反復往往與排比合用。例如《鄉(xiāng)愁》“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的矮矮的墳?zāi)埂F(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這里,從句式看,是排比,從語句重復看,是反復。
異:反復著眼于詞語或句子字面的重復,排比著眼于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意義相近,語氣一致;反復的修辭是強調(diào)突出,排比的作用是增強氣勢。
9、反復與重復有什么不同?
反復和重復不同。重復是一種語病,使人感到內(nèi)容空虛,語言累贅;反復則是一種常用的積極表達手段。運用反復,是為了突出意思,強調(diào)感情,如果沒有充實的內(nèi)容,強烈的感情,而一味采用反復的形式,那只能造成重復累贅,這是應(yīng)該努力避免的。
(三)作文
語文新教材第四冊中說明文的選編和以往有所不同,比較側(cè)重于科學知識的介紹,特別是側(cè)重于大家比較感興趣的科學事理的介紹。而且選材范圍極廣,有建筑學(園林建筑:《蘇州園林》;橋梁建筑:《中國石拱橋》);生物學(《日本平家蟹》《萬紫千紅的花》《蜘蛛》《食物從何處來》),氣象學(《看云識天氣》《氣候的威力》);地質(zhì)學(《時間的腳印》《恐龍無處不有》);天文學(《漫話小行星》《被壓扁的沙子》)……
在介紹科學事理時,作者多采用邏輯順序,或由果到因,或由果到因,或概括到具體,或一般果到特殊,或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或由總到分,總而言之,順序的安排都能有助于條理清晰地說明事物或事理。
雖是介紹復雜的科學道理,但作者能盡量地做到既嚴謹準確又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梢圆捎枚喾N修辭和多種說明方法。
本次作文采用開放形式,個人根據(jù)自己感興趣,確定一個話題,查找資料,占有資料,分析資料,提取信息,整理成文。
要求:(1)安排好恰當?shù)恼f明順序。
(2)盡量做到通俗易懂。
(3)請在文章末尾注明你所引用的資料。
【一周一練】
一、 基礎(chǔ)知識。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褶皺____ 追溯______ 著實_________ 天衣無縫_________
2、下列釋義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遺骸(尸體) B劫(打劫)難C.致密(精密) D.蟾蜍(青蛙)
3、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空。
(1)《被壓扁的沙子》運用了物理知識,而《恐龍無處不有》主要運用了_____ 知識。
(2)兩棲動物是指在水中與陸地均能生存的動物,請舉出一種:_____
4、選擇正確的兩項。
A被稱為“生物大的疑案”的事件是恐龍的滅絕。
B從生物學上講,鳥臀目恐龍是恐龍的一個綱。
C假設(shè)這兩篇短文的論斷屬實,那么如果不發(fā)生撞擊,恐龍就能在南極生存下去。
D關(guān)于恐龍滅絕的原因,存在著兩種對立的理論:“撞擊說”與“漂移說”。
二、修辭知識。
1、 看上句,寫出對偶的下句。
①山光悅鳥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云橫秦嶺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有悲歡離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春蠶到死絲方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指出下面句子不是對偶句的一項。
A.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
B.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C.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D.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
3、指出下列各句哪些運用了對偶,哪些運用了反復。
(1)、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2)、紡車總是安安穩(wěn)穩(wěn)地呆在那里,像露出頭角的蝸牛,像著陸停飛的飛機,一聲不響,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
(3)、雄鷹展翅沖霄漢,家雀蜷身戀屋檐。
(4)、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5)、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6)、橫眉冷對千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7)、謙受益,滿招損。
對偶: 反復:
4、根據(jù)對偶的特點,為下列成語接寫下句。
(1)、逢山開路,( )。
(2)、*者迷,( )。
(3)、兵來將擋,( )。
(4)、看菜吃飯,( )。
(5)、兼聽則明,( )。
三、閱讀理解
(一)閱讀《被壓扁的沙子》第2自然段。
1980年曾經(jīng)有報道說,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fā)現(xiàn)了稀有金屬銥,它的含量異常豐富。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由于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對地球撞擊的結(jié)果。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了地殼內(nèi)部,引起火山噴發(fā),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jié)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nèi)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毫無疑問,6500萬年前地球上曾有過“大滅絕”,發(fā)生過“大劫難”。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這是由巨大撞擊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經(jīng)歷了一個火山爆發(fā)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fā),那么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zāi)難。
( l)請給“薄層”的“薄”注音:_____。
(2)文段所指的“潮汐”主要發(fā)生在()。
A江B河c.湖D.海
(3)“這可能是由于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管星對地球撞擊的結(jié)果?!本渲械摹翱赡堋笨煞袢サ??
(4)概括本節(jié)內(nèi)容 。
(二)
①我叫爬山虎,在植物分類中屬葡萄科。我的卷須頂端長有吸盤,使我成為爬山爬墻的好手。
②我占地少,生長快,覆蓋面積大。我國不少城市綠化覆蓋率較小,房屋毗連,空地較少,大量開辟庭院的可能性較小。例如上海市區(qū)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目前只有0.96平方米,綠地覆蓋率只有11.7%。而我只需利用圍墻一角,便能生根發(fā)芽,攀墻生長,一根莖粗2厘米的藤條,種植2年,墻面的綠化覆蓋面積便可達30至50平方米,三四年后,我能把整幢房屋的墻面爬滿。
③我在環(huán)境保護中發(fā)揮著多方面的作用。我的葉片較大、呈廣卵形。寬10至20厘米。炎夏,從根部吸收的水分經(jīng)葉片蒸騰,可帶走空氣中的熱量,降低環(huán)境溫度。我的莖葉密集,覆蓋在房屋墻面上,可以遮擋強烈的陽光,又可以使空氣在葉片與墻面之間流動,因而降低室內(nèi)溫度。我的卷須式吸盤能吸收墻上的水分,有助于潮濕房屋的干燥;而干燥季節(jié),有我遮蔽墻面,又可以保持房屋的濕度。我的綠葉能制氧,是空氣中氧氣的一個重要來源。我的枝葉攀緣在圍墻,房屋的墻面上,可以吸收環(huán)境中的噪音,還能吸附飛揚的塵土。
④[ ]我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長。我喜陽,又較耐陰,耐干旱,種植后一般不需管理,只是在夏委久旱不雨、土壤過干時,澆些水就可以了。我既可地栽,又宜盆植、播種、壓條、扦插都能繁殖生長,但簡單的是扦插。早春時剪取藤枝一段,直接插入土中,5月中旬就能生長發(fā)芽,倚墻攀緣。不久,我便能送給您一片綠蔭。
1、 爬山虎善于爬山爬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簡要寫出爬山虎能降低室內(nèi)溫度的兩個原因:
3、 對第②段運用的說明方法,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舉例子 下定義 B 作比較 打比喻
C 舉例子 列數(shù)字 D 分類別 作比較
4、 根據(jù)第③段的內(nèi)容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爬山虎在環(huán)境保護中的作用有:(1)降低溫度;(2)______;(3)_______;(4)_____噪音;(5)_____塵土。
5、 第④段[ ?。輧?nèi)應(yīng)填入的恰當?shù)囊痪湓捠牵? )
A 我耐干旱。 B 我的繁殖方法多種多樣。
C 我生性隨和,適應(yīng)性強?! ?D 我能給您送上一片綠蔭。
6、 第②段“便可達30至50平方米”中的“至”不能改為“或”?為什么?
【一周一練答案】
一、1、略 B 2 、C 3、地理 青蛙 4、AD
二、1、潭影空人心;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月有陰晴圓缺;蠟炬成灰淚始干
2、D 3、對偶: 1 3 4 6 7 反復: 2 5
4、遇水架橋;旁觀者清;水來土掩;量體裁衣;偏信則暗
三、(一)(1)báo(2)C(3)不可,“可能”表示推測,說話留有余地,不絕對,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二)1、 卷須頂端長有吸盤
2、(1)莖葉遮擋陽光(或"遮擋強烈的陽光")(2)使空氣在葉片與墻面之間流動
3、 C
4、調(diào)節(jié)濕度 制取氧氣 吸收 吸附
5、 C
6、 不能。因為用 “至”表示從30到50平方米之間的任何一個數(shù);改成 “或”,只表示“30平方米”與“50平方米”二者中的一個數(shù),這與實際情況不符。
1、 掌握下列加點字的字音字形。
遺骸 蟾蜍 褶 皺 鳥臀目 兩棲 追溯 劫難
2、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
遺骸 :遺留下來的骨骸。
蟾蜍 :一種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nèi)有毒腺,俗稱癲蛤螺。
褶皺 :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到擠壓而形成的彎曲。
劫難 :災(zāi)難。
致密:細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發(fā)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天衣無縫:神話傳說,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針線制作,沒有縫兒。比喻事物沒有
一點破綻。
3、了解相關(guān)常識。
1長期以來,人們試圖解釋地球上陸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說?,F(xiàn)在,地質(zhì)學家們普遍認為,在2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連在一起的,后來由于某種原因,這塊超級古大陸一分為二,繼而又四分五裂,相繼形成了北美洲和亞歐大陸。南極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蘭和印度次大陸。這就是在地質(zhì)學上曾引起一場深刻革命的大陸漂移學說。1986年,阿根廷南極研究所的專家在南極發(fā)現(xiàn)的恐龍化石,就為這一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jù)。
2關(guān)于恐龍的滅絕。在距今大約23億一8000萬年的中生代,恐龍這個龐大的爬行動物,曾是稱霸地球的生靈。這些龐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陸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了1億多年。但是隨著中生代的結(jié)束,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恐龍,竟悄悄地在地球上滅絕了。至于恐龍滅絕的原因,科學家們做了多種猜測:一是氣候變冷使得大部分食草恐龍因饑寒交迫死去,而以吃食草恐龍為生的食肉恐龍也自然隨之而去;二是中生代的白玉紀后期,地殼活動頻繁,地球上地震、火山噴發(fā)接連不斷,大洪水也相繼肆虐,動作笨拙的恐龍們因來不及逃脫而大量死去,僥幸剩余下來的卻又不能適應(yīng)變化了的環(huán)境,后便全部死掉;三是白至紀后期,宇宙中有距離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線輻射到地球上來,把很多恐龍及其他一些同時期的生物都殺死了;四是在白堊紀后期,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擊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龍大量死亡。
3阿西莫夫(1920—1922),美國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本文選自《新疆域》。
二、課文內(nèi)容講解。
(一)、《阿西莫夫科普短文兩篇》
1. 兩篇短文各自要說明的內(nèi)容是什么?
第一篇《恐龍無處不有》依據(jù)在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大陸漂移假說;第二篇《被壓扁的沙子》通過對“被壓扁的砂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
2. 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說明的角度不同。試比較。
這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這一問題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談到恐龍滅絕的歷史,談到它的化石無處不有,是為了證明另一科學理論(“板塊構(gòu)造”理論)的正確;而在第二篇中,恐龍的滅絕則成為探討的主題,“被壓扁的沙子”則成了證據(jù)。
3. 兩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shè)——推理論證——作出結(jié)論。
《恐龍無處不有》:
§ 5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獨立生存,那么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提出問題)
§6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作出假設(shè))
§6-14(推理論證)
§15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jù)。(作出結(jié)論)
《被壓扁的沙子》:
§ 1恐龍為何滅絕?(提出問題)
§4目前存在兩種對立的理論,即“撞擊說”和“火山說”。(作出假設(shè))
§5-16(推理論證)
§17 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yīng)該是撞擊。(作出結(jié)論)
4、這兩篇短文說明了一個什么共同的問題?
“不同科學領(lǐng)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lǐng)域的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lǐng)域產(chǎn)生影響。” 這是作者在《恐龍無處不有》開頭提出的觀點。也就是說每一科學的新發(fā)現(xiàn)都會引起新的思考,引發(fā)新的科學思維,并可能在不同的研究領(lǐng)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可見,兩篇文章在探索自然奧秘的過程中,思考問題的方式都體現(xiàn)出多角度、跨學科地思考、分析問題的思維特征。
《恐龍無處不有》:恐龍——板塊理論、生物學——地質(zhì)學
《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恐龍化學、地理學、天文學——生物學
5、揣摩語言。阿西莫夫素以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稱。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下列補充說明文字有重要的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xiàn)代兩棲動物。
如果抽象地說現(xiàn)代兩棲動物,不加以舉例,讀者可能一時想不到是指哪些動物。
現(xiàn)代兩棲動物很多,舉“青蛙”和“蟾蜍”,是因為它們“人人皆知”,人們非常熟悉?!扒嗤堋焙汀绑蛤堋辈荒茉谀蠘O生存,猶如當年恐龍不能適應(yīng)南極的生態(tài)氣候一樣,因為它們屬同一個家族。
(2)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
這一句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一個顯而易見的證據(jù),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線驚人的互補性,這不是能有巧合來解釋的,只能說明它們原來在一起。當然,大陸漂移學說還有很多深層證據(jù)。
(3)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這是一句半開玩笑的話,但也不是無稽之談。天體撞擊地球事件雖然不多,但在地球的歷畢竟發(fā)生過。作者在這里也正是意在強調(diào)天文學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
(4)即非常純的沙子。
這一句話是對“二氧化硅”的解釋,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學名,另一方面也強調(diào)只有非常純凈的沙子才能稱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其他雜質(zhì)。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tài),但誰愿意這樣做呢?
這一句話是以金剛石經(jīng)過高溫加熱可以變成普通的碳,類比斯石英經(jīng)過高溫加熱可以變?yōu)槠胀ǖ纳匙?。也許沒有人會在意斯石英的還原問題,但沒有人會愿意把金剛石變?yōu)樘嫉模驗榻饎偸F了。作者在幽默風趣中,把事理說得簡明透徹。
(二)、對偶和反復
1、什么是對偶?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guān)聯(lián)的兩個詞或句子,成對地排列,這種詞格叫做對偶。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漠”和“長河”都是都是偏正短語,“孤煙”和“落日”也都是偏正短語,“直”和“圓”都是形容詞。這兩句符合對偶的定義,所以我們稱它為對偶句。
2、 對偶有幾種類型?
對偶就上句和下句在意義上的聯(lián)系大致分為正對、反對和串對三種。
(1)正對。是從兩個角度、兩個側(cè)面說明同一事理,在內(nèi)容上是相互補充的。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庇捎趹?zhàn)亂,都城破壞,仿佛花也因感嘆時事而落淚,鳥也因人世間的離別而驚心,這是從兩個角度說明同一事情。所以稱正對。
(2)反對。上下句從新與舊、好與壞、美與丑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來說,意思是相反相成,對立統(tǒng)一的。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濒斞赶壬鷮橙撕蛯θ嗣袷莾煞N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所以稱為反對。
(3)串對。也稱為流水對。上下句內(nèi)容從事物的發(fā)展過程或因果、條件、假設(shè)等方面相關(guān)聯(lián)。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鄙舷聻橐蚬P(guān)系。再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鄙暇浔硎驹?、條件,下句表示結(jié)果、目的。所以稱為串對。
3、 運用對偶有什么作用?
從形式上看,音節(jié)整齊勻稱,節(jié)律感強;從內(nèi)容上看,凝練集中,概括力強。它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特有的表現(xiàn)力,便于記誦,因而在抒情、敘事、議論等文章中廣泛使用。
4、 運用對偶時要注意什么?
(1)、我國古代的駢體文、律詩運用對偶很多,對仗工整, 節(jié)奏鮮明,音律鏗鏘,上口悅耳。這種對仗規(guī)定很嚴,不僅要求字數(shù)相等,結(jié)構(gòu)相同 ,詞性一致,而且平仄也要協(xié)調(diào)。這是嚴格的對偶?,F(xiàn)代詩文使用對偶,為了適應(yīng)內(nèi)容需要,沖破了上面的一些限制,只要結(jié)構(gòu)大致相同。聲韻基本協(xié)調(diào)就可以了。
如:“啊,鹽都,一座豐碑崛起來了,那是祖輩之魂呀!晨云為之增色,日月為之凝神,山川為之舉紅托綠,生命為之雀躍歡欣?!?BR> (2)要注意形式和內(nèi)容的統(tǒng)一。不要把一句話硬對成兩句,也不要把三五句話強縮成上下句??傊?,不要單純追求形式工整,以致出現(xiàn)輕重不當,大小失宜,內(nèi)容空洞,以辭害意等毛病。
5、 什么叫反復?
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diào)某種感情,特意重復某個詞語或句子,這種修辭方法叫做反復。如“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反復說了這么多的恭喜,表現(xiàn)了長媽媽過年圖吉利的既善良又迷信的思想感情。
6、 反復有幾種類型?
(1)連續(xù)反復。是連接重復相同的詞語或句子,中間沒有其它詞語間隔。如,列寧說過“學習,學習,再學習?!边\用反復,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2)間隔反復。是相同詞語或句子的間隔出現(xiàn),即有別的詞語或句子隔開。如“風雪一天比一天大,人們的干勁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為竹滑道修的架在兩座高山間的竹橋,也一天比一天往上長?!边@句話的“一天比一天”是間隔防納福,寫出自然條件雖然艱苦,但人們的勞動干勁更大。
7、 運用反復有什么作用?
反復具有突出思想,強調(diào)感情,分清層次,加強節(jié)奏感的修辭效果。因此它被運用到各種文體當中。在說理文、記敘文運用反復,能起到加強論點,分清條理的作用;在文藝作品中,特別是詩歌中運用反復,能表現(xiàn)強烈深摯的思想感情,起到強調(diào)主題思想、增強旋律美的作用。
8、 反復與排比有什么不同?
同:間隔反復往往與排比合用。例如《鄉(xiāng)愁》“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的矮矮的墳?zāi)埂F(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這里,從句式看,是排比,從語句重復看,是反復。
異:反復著眼于詞語或句子字面的重復,排比著眼于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意義相近,語氣一致;反復的修辭是強調(diào)突出,排比的作用是增強氣勢。
9、反復與重復有什么不同?
反復和重復不同。重復是一種語病,使人感到內(nèi)容空虛,語言累贅;反復則是一種常用的積極表達手段。運用反復,是為了突出意思,強調(diào)感情,如果沒有充實的內(nèi)容,強烈的感情,而一味采用反復的形式,那只能造成重復累贅,這是應(yīng)該努力避免的。
(三)作文
語文新教材第四冊中說明文的選編和以往有所不同,比較側(cè)重于科學知識的介紹,特別是側(cè)重于大家比較感興趣的科學事理的介紹。而且選材范圍極廣,有建筑學(園林建筑:《蘇州園林》;橋梁建筑:《中國石拱橋》);生物學(《日本平家蟹》《萬紫千紅的花》《蜘蛛》《食物從何處來》),氣象學(《看云識天氣》《氣候的威力》);地質(zhì)學(《時間的腳印》《恐龍無處不有》);天文學(《漫話小行星》《被壓扁的沙子》)……
在介紹科學事理時,作者多采用邏輯順序,或由果到因,或由果到因,或概括到具體,或一般果到特殊,或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或由總到分,總而言之,順序的安排都能有助于條理清晰地說明事物或事理。
雖是介紹復雜的科學道理,但作者能盡量地做到既嚴謹準確又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梢圆捎枚喾N修辭和多種說明方法。
本次作文采用開放形式,個人根據(jù)自己感興趣,確定一個話題,查找資料,占有資料,分析資料,提取信息,整理成文。
要求:(1)安排好恰當?shù)恼f明順序。
(2)盡量做到通俗易懂。
(3)請在文章末尾注明你所引用的資料。
【一周一練】
一、 基礎(chǔ)知識。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褶皺____ 追溯______ 著實_________ 天衣無縫_________
2、下列釋義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遺骸(尸體) B劫(打劫)難C.致密(精密) D.蟾蜍(青蛙)
3、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空。
(1)《被壓扁的沙子》運用了物理知識,而《恐龍無處不有》主要運用了_____ 知識。
(2)兩棲動物是指在水中與陸地均能生存的動物,請舉出一種:_____
4、選擇正確的兩項。
A被稱為“生物大的疑案”的事件是恐龍的滅絕。
B從生物學上講,鳥臀目恐龍是恐龍的一個綱。
C假設(shè)這兩篇短文的論斷屬實,那么如果不發(fā)生撞擊,恐龍就能在南極生存下去。
D關(guān)于恐龍滅絕的原因,存在著兩種對立的理論:“撞擊說”與“漂移說”。
二、修辭知識。
1、 看上句,寫出對偶的下句。
①山光悅鳥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云橫秦嶺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有悲歡離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春蠶到死絲方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指出下面句子不是對偶句的一項。
A.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
B.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C.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D.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
3、指出下列各句哪些運用了對偶,哪些運用了反復。
(1)、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2)、紡車總是安安穩(wěn)穩(wěn)地呆在那里,像露出頭角的蝸牛,像著陸停飛的飛機,一聲不響,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
(3)、雄鷹展翅沖霄漢,家雀蜷身戀屋檐。
(4)、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5)、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6)、橫眉冷對千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7)、謙受益,滿招損。
對偶: 反復:
4、根據(jù)對偶的特點,為下列成語接寫下句。
(1)、逢山開路,( )。
(2)、*者迷,( )。
(3)、兵來將擋,( )。
(4)、看菜吃飯,( )。
(5)、兼聽則明,( )。
三、閱讀理解
(一)閱讀《被壓扁的沙子》第2自然段。
1980年曾經(jīng)有報道說,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fā)現(xiàn)了稀有金屬銥,它的含量異常豐富。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由于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對地球撞擊的結(jié)果。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了地殼內(nèi)部,引起火山噴發(fā),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jié)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nèi)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毫無疑問,6500萬年前地球上曾有過“大滅絕”,發(fā)生過“大劫難”。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這是由巨大撞擊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經(jīng)歷了一個火山爆發(fā)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fā),那么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zāi)難。
( l)請給“薄層”的“薄”注音:_____。
(2)文段所指的“潮汐”主要發(fā)生在()。
A江B河c.湖D.海
(3)“這可能是由于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管星對地球撞擊的結(jié)果?!本渲械摹翱赡堋笨煞袢サ??
(4)概括本節(jié)內(nèi)容 。
(二)
①我叫爬山虎,在植物分類中屬葡萄科。我的卷須頂端長有吸盤,使我成為爬山爬墻的好手。
②我占地少,生長快,覆蓋面積大。我國不少城市綠化覆蓋率較小,房屋毗連,空地較少,大量開辟庭院的可能性較小。例如上海市區(qū)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目前只有0.96平方米,綠地覆蓋率只有11.7%。而我只需利用圍墻一角,便能生根發(fā)芽,攀墻生長,一根莖粗2厘米的藤條,種植2年,墻面的綠化覆蓋面積便可達30至50平方米,三四年后,我能把整幢房屋的墻面爬滿。
③我在環(huán)境保護中發(fā)揮著多方面的作用。我的葉片較大、呈廣卵形。寬10至20厘米。炎夏,從根部吸收的水分經(jīng)葉片蒸騰,可帶走空氣中的熱量,降低環(huán)境溫度。我的莖葉密集,覆蓋在房屋墻面上,可以遮擋強烈的陽光,又可以使空氣在葉片與墻面之間流動,因而降低室內(nèi)溫度。我的卷須式吸盤能吸收墻上的水分,有助于潮濕房屋的干燥;而干燥季節(jié),有我遮蔽墻面,又可以保持房屋的濕度。我的綠葉能制氧,是空氣中氧氣的一個重要來源。我的枝葉攀緣在圍墻,房屋的墻面上,可以吸收環(huán)境中的噪音,還能吸附飛揚的塵土。
④[ ]我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長。我喜陽,又較耐陰,耐干旱,種植后一般不需管理,只是在夏委久旱不雨、土壤過干時,澆些水就可以了。我既可地栽,又宜盆植、播種、壓條、扦插都能繁殖生長,但簡單的是扦插。早春時剪取藤枝一段,直接插入土中,5月中旬就能生長發(fā)芽,倚墻攀緣。不久,我便能送給您一片綠蔭。
1、 爬山虎善于爬山爬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簡要寫出爬山虎能降低室內(nèi)溫度的兩個原因:
3、 對第②段運用的說明方法,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舉例子 下定義 B 作比較 打比喻
C 舉例子 列數(shù)字 D 分類別 作比較
4、 根據(jù)第③段的內(nèi)容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爬山虎在環(huán)境保護中的作用有:(1)降低溫度;(2)______;(3)_______;(4)_____噪音;(5)_____塵土。
5、 第④段[ ?。輧?nèi)應(yīng)填入的恰當?shù)囊痪湓捠牵? )
A 我耐干旱。 B 我的繁殖方法多種多樣。
C 我生性隨和,適應(yīng)性強?! ?D 我能給您送上一片綠蔭。
6、 第②段“便可達30至50平方米”中的“至”不能改為“或”?為什么?
【一周一練答案】
一、1、略 B 2 、C 3、地理 青蛙 4、AD
二、1、潭影空人心;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月有陰晴圓缺;蠟炬成灰淚始干
2、D 3、對偶: 1 3 4 6 7 反復: 2 5
4、遇水架橋;旁觀者清;水來土掩;量體裁衣;偏信則暗
三、(一)(1)báo(2)C(3)不可,“可能”表示推測,說話留有余地,不絕對,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二)1、 卷須頂端長有吸盤
2、(1)莖葉遮擋陽光(或"遮擋強烈的陽光")(2)使空氣在葉片與墻面之間流動
3、 C
4、調(diào)節(jié)濕度 制取氧氣 吸收 吸附
5、 C
6、 不能。因為用 “至”表示從30到50平方米之間的任何一個數(shù);改成 “或”,只表示“30平方米”與“50平方米”二者中的一個數(shù),這與實際情況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