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漫話小行星》《氣候的威力》練習題含答案

字號:


    一、基礎知識講解。
    1、掌握下列詞語。
     變幻莫測 旦夕禍福 防不勝防  談虎色變  喜出望外 漏洞百出  蛛絲馬跡  憂心忡忡chōng 息息相關(guān) 滅頂之災 風云變換
    卞德培biàn 孜孜不倦(zī)  杳無音信(yǎo)  雨后春筍(sǔn) 懸而未決
    2、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
    變幻莫測:變化很多很快,使人難以捉摸。
      旦夕禍福:短時間內(nèi)禍福降臨。旦夕,早晨和晚上。
      防不勝防:要防備的太多,防備不過來。
      談虎色變: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連臉色都變了。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別高興。
      漏洞百出:本文指天氣預報不周密的地方很多。
      蛛絲馬跡:比喻查究事情根源的不很明顯的線索。
      憂心忡忡:憂愁的樣子。
      息息相關(guān):一呼一吸相互關(guān)聯(lián),比喻關(guān)系密切。
    滅頂之災:指致命的災禍。
    風云變換:比喻變換動蕩的局勢。
      孜孜不倦:勤勉不知疲倦的工作。
      杳無音信:形容沉寂或不見蹤影。
      雨后春筍:大雨過后,春筍旺盛地長出來。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現(xiàn)。
      懸而未決:無著落,未解決。
    3、了解相關(guān)常識。
     1、冰雪大陸——南極洲
      南極大陸連同附近的大小島嶼,合稱南極洲。19世紀以前,人們不知道地球上還有這塊終年冰雪覆蓋的大地。1911年12月14日,挪威探險家阿蒙森率領的一支南極探險隊,第到達南極點。
      南極洲位于地球的南端,四周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所包圍??偯娣e約1400萬平方公里,比歐洲和大洋洲都大,是世界第五大洲。平均海拔2350米,雖然是地勢高的一個洲。但由于南極大陸覆蓋2000米的冰層,真正的陸面平均海拔仍然低于亞洲(960米)。
      南極大陸覆蓋著平均厚達2000米的冰層,是世界上大的冰庫。如果把這些冰全部融化,世界大洋水面將會上升40——50米。南極洲地處高緯度,是世界上冷的地方。南極洲的冬季,陽光斜射得很厲害,地面接受的陽光很少,氣溫極低,平均氣溫在-55℃以下。到了夏季,陽光照射時間雖然較長,但絕大部分被鏡面似的冰被所折射,氣溫仍在零度以下。南極比北極更為寒冷,有世界寒極之稱。
      南極不僅酷冷,而且也是世界上暴風大、頻繁的地方。有的地方一年竟有340天暴風雪。有的狂風風速每秒高達90多米,比臺風還要大三四倍。由于氣候條件極為惡劣,在南極洲幾乎見不到什么綠色植物,只是偶爾在背風的石頭下面有少量的地衣、苔蘚生長。
      在南極大陸邊緣和所臨海域中,生活著種類稀少,但數(shù)量可觀的動物。其中以企鵝為多,它已成為南極動物的象征。在南極海域中有種類較多的鯨。此外,還有較多的海豹、海獅、海狗等哺乳動物以及營養(yǎng)豐富、數(shù)量眾多的磷蝦。在這塊十分古老的大陸上,蘊藏著至今尚未開發(fā)的多種金屬礦藏。如鐵、錳、銅、鎳、鉻、鉛、金、銀、鋁土和金剛石等。
      南極洲是目前惟一沒有常住居民的大洲?,F(xiàn)在,不少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科學考察站,我國于1985年后在南極洲建立了兩個科學考察站:中山站和長城站。這塊末開墾的處女地,正向未來的探險家和科學工作者招手。
      ——選自《中國少兒百科全書》
    2、位夢華,中國科學家,1982年去南極,從此與兩極結(jié)下不解之緣。1991年,獨闖北極,此后曾七次去過北極,95年組織了中國首次遠征北極點科學考察隊成功登上了北極點。著作多與介紹兩極有關(guān)。
    3卞德培,(1926-2001)上海人,科普作家。1998年國際天文聯(lián)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將1994年4月發(fā)現(xiàn)的小行星命名為“卞德培星”。
    4太陽系的“化石”----小行星
      小行星大多位于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沿著橢圓形軌道繞太陽旋轉(zhuǎn),形成了一個環(huán)狀小行星帶?,F(xiàn)在已經(jīng)掌握運行軌道、編號命名的小行星,已有8000多顆,其中有40多顆是我國天文學家發(fā)現(xiàn)的。巡天觀測估計,小行星總數(shù)在50萬顆以上。
      小行星繞太陽公轉(zhuǎn),屬于行星類天體。大的行星的直徑僅相當于月球直徑的五分之一。其余的一般在50~70公里以下,小的只有200米。
      關(guān)于小行星的成因,天文學家曾有種種假設。多數(shù)人認為,這些數(shù)量眾多的小行星并不是一個大行星破裂的產(chǎn)物。在太陽系形成初期,由于某種原因,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這個空檔地帶,未能積聚成一顆大行星,而是產(chǎn)生了大批“半成品”----小行星帶?,F(xiàn)今的小行星帶只是當年小行星帶的大部分殘余。小行星較小,一般未經(jīng)歷千度以上的熱過程,所以,作為太陽系中長期“冷藏”的“化石”,這些小行星上保持著大量的太陽系初期的信息。研究小行星帶,對探討太陽系、行星演化和地球科學都有重要意義。
    二、課文內(nèi)容講解。
    (一)、《氣候的威力》
    1、理解文意,梳理結(jié)構(gòu)。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說明人類在與自身和大自然的較量中發(fā)展,而與大自然直接、經(jīng)常的對手是變幻莫測的氣候,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說明南極惡劣的氣候在狂風、嚴寒和變幻莫測上的表現(xiàn)。
      第三部分(第7~15自然段):說明南極氣候惡劣的原因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巨大影響的三個因素。
    第四部分(第16~17自然段):說明南極冰川對人類生存暗含著的危機;一旦完全融化,人類將陷入沒有耕地、工廠淹沒的滅頂之災。
    2、本文的說明順序:第二部分,作者先寫風大的特點,接著寫大風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寫氣候的多變,層層深入;第三部分,作者由表及里、從次到主,逐層分析南極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從全篇看,作者由南極自身的氣候特點和威力說到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也是按照逐層深入的邏輯順序加以說明的。
    3、為說明南極氣候的特點,文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舉例子。a.為說明風大的特點,舉了日本考察隊員福島被風席卷而去的例子;b.為說明酷寒的特點,舉了原蘇聯(lián)、新西蘭、挪威等國觀測的低溫度為例,一塊鋼板掉在地上就會摔得粉碎,一杯熱水潑到空中落下來就變成了冰雹;
    C.為說明多變的特點,舉了美國運輸機突然被暴風毀損的例子。 列數(shù)字。a.為說明風大的特點,列出“32.6米每秒”“55.6米每秒”“‘三百多千米每小時”等數(shù)字;b.為說明酷寒的特點,列出“-88.3’C”“一89.6℃”“,94.5℃”等數(shù)字;C為了說明南極冰蓋對于太陽輻射來的能量的變化敏感的程度,列出“太陽輻射出來的能量減少1%,南極冰蓋就會往外延伸1100千米,這將導致地球表面的溫度下降5℃,而如果太陽輻射出來的能量減少1.6%,則整個地球就將被冰層所覆蓋。數(shù)據(jù)本身缺乏形象性,但讀者能從數(shù)據(jù)上去想像開去,能既科學又具體的感知被說明的事物。 作比較。拿南極的風速與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風速進行比較,強調(diào)了南極的風速之大。 ④打比方。a.把南極比喻成“暴風雪之家”,意在說明南極的狂風是世界風速之,也是破壞力之。b.把南極的冰蓋比喻成“巨大的反射鏡”,意在說明南極冰蓋將太陽輻射到這一地區(qū)的能量的絕大部分都反射回去,致使地球損失了相當一部分熱能,大大地減少了大氣和海洋之間的熱交換,因而嚴重地影響了地球上的氣候變化。c.把“海洋和大氣循環(huán)系統(tǒng)”比喻成“一臺巨大的熱動力機”,意在說明海洋和大氣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熱能主要來自被太陽光加熱了的地球表面,特別是善于吸收熱量的海洋表面,在這里,海水將太陽能吸收并貯存起來,為海洋和大氣循環(huán)系統(tǒng)準備了取之不盡的燃料供應。d.把“南極”比喻成“鑰匙”,意在說明南極蘊藏著全球性氣候變化的關(guān)鍵性因素,研究南極,無異于找到解開全球性氣候變化之謎的鑰匙。e. 把南極比喻成“武器”,意在說明南極冰蓋如果完全融化,“全球的陸地面積將會大大減少,耕地面積幾乎為零,工廠淹沒,那將是一種多么可怕的情景”,它對于人類的生存來說,暗含著某種危機。
    5分類別。從“首先”“另外”“還有”可以看出,是運用分類別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南極對全球性氣候變化的影響的。
    (二)、《漫話小行星》 1、圍繞小行星,作者分別“漫話”了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
    課文圍繞小行星,介紹了它的發(fā)現(xiàn)史、命名方法以及它的成因。 課文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小行星的發(fā)現(xiàn)史。 第二部分:(5-6自然段)給小行星編號和命名辦法。 第三部分:( 7-11自然段)小行星的位置、大小和起源。
    2、用表格或其他形式總結(jié)小行星的發(fā)現(xiàn)史。
    

    時間
    

    發(fā)現(xiàn)人
    

    星名
    

    1801.1.1
    

    皮亞齊
    

    谷神星
    

    1802
    

    奧伯斯
    

    智神星(2號小行星〕
    

    1804
    

    
    

    3號小行星
    

    1807
    

    
    

    4號小行星
    

    1845
    

    業(yè)余天文愛好者
    

    5號小行星
    

    到1891 年.共發(fā)現(xiàn)了322顆
    

    目前,編號的小行星超過8000顆
    

    3、小行星不斷被發(fā)現(xiàn),說明了什么? 小行星不斷被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了天文學家勤奮工作的敬業(yè)精神,追求科學真理的不懈努 力。同時也說明了觀測工具更加完備,觀測手段不斷進步。 4、本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說明的? 本文的說明順序是先回顧歷史,再介紹現(xiàn)狀,后探討成因,這樣的順序更能引 讀者的興趣,比較符合人們的認知心理。
    小行星的發(fā)現(xiàn)是為其命名的基礎,而命名后準確的觀察又是產(chǎn)生新的探索的基礎。本文就是根據(jù)說明對象本身的規(guī)律性,按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安排說明層次,因此,從全文整體考慮,當屬邏輯順序。然后,在說明小行星發(fā)現(xiàn)史這一局部問題時,作者則又采用了時間順序,將兩百年間的發(fā)現(xiàn)依次有選擇地進行介紹,雖內(nèi)容繁雜,卻雜而不亂,條理分明,脈絡清晰。 5、本文說明語言既形象生動又準確嚴密。說明語言的形象生動體現(xiàn)如: (1)由于條件的限制,長時間未能再次目睹“中華”的風采。因為1125號小行星取名“中華”,表現(xiàn)了中國科學家的愛國之心。所以,作者也賦予“中華”美好的形象,把它人格化,說它有“風采”。 (2)離地球近時只有75000千米,著實把科學家嚇了一大跳。 著實”是“實在”的意思,但比“實在”的感情色彩重。普通人也許會認為500千米是個很遠的距離,但科學家們知道,這個數(shù)字從天文尺度來看,確實是近在颶尺了,所以他們會“著實”嚇了一大跳。 說明語言的準確嚴密體現(xiàn)如: (3)突然,他在金牛星座發(fā)現(xiàn)一個任何星圖上都沒有標注的陌生天體。 稱被發(fā)現(xiàn)的星星為“陌生天體”是非常準確的,具有較高的概括力。因為當時還不知道有小行星,它是屬于哪一類的“天體”還沒搞清楚,所以只有這樣稱呼。 (4) 1804年和1807年, 3號和4號小行星又相繼被發(fā)現(xiàn)。 說“相繼”,表明兩顆小行星先后被發(fā)現(xiàn),間隔時間不長,同時也說明了當時的天文學界在不斷地追尋小行星的蹤跡。
    【一周一練】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補全成語。 咆哮( ) 冰雹( ) 憂心忡忡( ) ( )( )不倦 ( )無 厲害。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情,精神就緊張起來。 3_ ___創(chuàng)制了《大明歷》。
    A.張衡 B.祖沖之 C.一行 D.郭守敬 4、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選擇恰當?shù)脑~語把句子補充完整。 “這要經(jīng)過多少個不眠之夜的______、______和______的計算。 A.觀察 檢測 繁復 B.觀測 檢測 繁多
    C.觀測 檢測 復雜 D.觀測 檢驗 繁復 5、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選擇錯誤的一項() A、文章介紹南極的氣候特征目的是分析它對全球氣候影響的幾個因素。
    B、南極冰蓋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裝了巨大的反射鏡,將太陽輻射到這一地區(qū)的能量的絕大部分都發(fā)射回去。這個句子用的是比喻的修辭手法。
    C、本文主要運用了舉例子、打比方、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
    D、南北兩極對海洋和大氣在全球的循環(huán)所發(fā)揮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北極的控制作用要比南極大得多。
    二、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一)、1952年12月的一天,一艘美國輪船行駛在意大利西部的海面上。波濤洶涌的海浪將船身_地搖撼著。突然船身發(fā)出一聲巨響,船體被攔腰截斷,一半拋上海岸,另一半留在大海里,帶著十多個驚慌失措的船員隨著風浪向遠處飄去……
    這就是海浪“大力士”惡作劇的表演。據(jù)預測,海浪拍打岸邊的沖力每平方米達30噸,有時甚至達到600噸。它可以毫不費力地把 10多噸重的巨石拋到 20多米的高空。于是,科學家們想到利用海浪發(fā)電,因為它具有不消耗燃料、不產(chǎn)生污染等優(yōu)點。海浪發(fā)電的能量很大.以日本這個島國為例,它的海岸線長達10萬多公里,所擁有的海浪能量每年達10億千瓦,相當于日本目前高用電量的25倍。1964年,世界上第一臺海浪發(fā)電機就誕生了?,F(xiàn)在,世界上已有多種海浪發(fā)電機在運轉(zhuǎn)著。我國從60年代起就著手海浪發(fā)電的試驗性研究,制成了發(fā)電裝置,為今后利用豐富的海浪能源創(chuàng)造了條件。
    1.選詞填空:
    波濤洶涌的海浪將船身__ _(A劇烈 B激烈 C兇猛 )地搖撼著。
    2.“不產(chǎn)生污染”中“污染”是實詞中的
    3.本文第一節(jié)主要說明了( )
    A.這是海浪“大力士”惡作劇的表演
    B.美國的一艘輪船在海上遇難
    C.海浪拍打岸邊的沖力很大
    D.海浪的能量十分巨大
    4 文中劃線的句子說明了 。它運用了 、 的說明方法。
    5.“現(xiàn)在,世界上已有許多國家在利用海浪發(fā)電?!甭?lián)系全文來看,其中有沒有包括中國?
    答: ,理由是
    (二) ① 1934年,美國發(fā)生了舉世聞名的“黑沙暴”,旋風裹著沙土,一連利了三天三夜,越過了美國三分之二的大陸,把足以裝滿一百萬輛列車的表土利入大海。蘇聯(lián)、巴西等國都相繼出現(xiàn)過“黑沙暴”,使大片沃土毀于一旦。
    ②我國新疆地區(qū)在1979年春天也出現(xiàn)過“黑沙暴”,僅且末、若羌兩地,一天之中,每平方公里降落的塵土就達二萬五千多噸,其破壞之嚴重可見一斑。1984年4月25日,陜西西安市上空煙塵飛揚,黃色的風沙鋪天蓋地而來,遮天蔽日,整座西安城[long zhao]在灰黃陰沉的天幕下,這是我國歷大的“黃沙暴”。它途經(jīng)甘肅、寧夏、陜北,一路上挾裹黃土高原的沙土而來,所到之處,田地沙化。
    ③這些“沙暴”,實際上是裹著仆十的旋風_這些駭人聽聞的風暴何以這樣肆虐?究其原因是人類自己的破壞_,使地球失去了保護衣,是自然界對人類的一種報復.
    ④美國的那次黑沙暴發(fā)生在第世界大戰(zhàn)后.那時世界小麥價格猛漲,許多農(nóng)場主競相把大片大片的草甸和草原開墾成麥田,由此破壞了那里的生態(tài)平衡,孕育了那場災難。我國新疆和陜西所發(fā)生的風暴,則是由于人們對森林和植被的破壞引起的。
    1.根據(jù)第②段中的漢語拼音寫出漢字:long zhao
    2.下面感情色彩與另外三個詞語不同的是( )
    A.舉世聞名 B.駭人聽聞 C.肆虐 D.破壞
    3.第③段中加點的“保護衣”運用的是比喻的修辭方法,它比喻的是 、 。
    4.第①段中多處運用了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其中“三天三夜”具體說明了 ;“三分之一的大陸”具體說明了 ;“裝滿一百萬輛列車”則說明 。除列數(shù)字之外,第①段所用的說明方法有 。
    5.第③段中加點的詞語“一種”在句子中起到的作用是( )
    A.形容B.限制C.補充
    這個詞語在句中不能去掉的原因是
    6.第④段中“大片大片”詞語重疊的表達作用是 。
    【一周一練答案】:
    一、1、páo xiào báo chōng 孜孜 杳 懸
    2、D 3、B 4、D 5、D
    二、(一)、1.A 2.名詞 3.D
    4.海浪發(fā)電的能量很大 列數(shù)字 舉例子
    5.沒有包括中國文章結(jié)尾我國開始試驗性研究,“為今后”利用海浪能源創(chuàng)造了條件
     (二)、1.籠罩2.A 3.森林植被(草原)
    4.沙暴時間長沙暴影響范圍廣沙暴破壞程度之重舉例子
    5.D自然界對人類報復還有其它形式
    6.表明人類對自然破壞之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