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合同:進出口螺紋鋼貨款爭議仲裁案

字號:

申請人(賣方)與被申請人(買方)簽訂了進出口螺紋鋼合同。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雙方發(fā)生爭議。申請人以被申請人未如期付清貨款為由請求裁決被申請人付清貨款及其利息。仲裁庭經(jīng)庭審查明:申請人依約將貨物按期付運,并將有關單據(jù)直接交給被申請人。單據(jù)顯示,付款方式由合同約定的信用證付款方式改為了T/T45天付款。被申請人確認收到全套正本單據(jù)后,未對改變的付款方式、貨物數(shù)量、質(zhì)量等提出異議,在收貨后,經(jīng)申請人催促,付了部分款項,余款一直未付。仲裁庭認為,雙方當事人的行為表明雙方當事人對付款方式的改變達成了一致。被申請人稱雙方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代售關系的說法沒有事實依據(jù)。申請人依約履行了交貨義務,被申請人拖欠部分貨款已構(gòu)成違約,應承擔違約賠償責任,因此,仲裁庭對申請人提出的有關償還貨款本息的請求予以支持。
    中國國際經(jīng)濟貿(mào)易仲裁委員會深圳分會(下稱深圳分會)根據(jù)申請人香港××實業(yè)有限公司與被申請人中國××進出口有限公司于1994年4月14日在中國北京簽訂的××號購貨合同(下稱合同)中的仲裁條款以及申請人提出的仲裁申請,于1998年4月1日受理了雙方當事人關于上述合同的爭議仲裁案。
    本案仲裁程序適用于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國國際經(jīng)濟貿(mào)易仲裁委員會(下稱仲裁委員會)仲裁規(guī)則(下稱仲裁規(guī)則)。
    依照仲裁規(guī)則的規(guī)定,申請人選定了仲裁員;被申請人選定了仲裁員;雙方當事人未在規(guī)定期限內(nèi)共同選定首席仲裁員,仲裁委員會主任為雙方當事人指定了首席仲裁員,于1998年7月1日組成仲裁庭審理本案。
    仲裁庭商深圳分會秘書處定于1998年8月17日在深圳開庭審理。雙方當事人均依時到庭,并表示對仲裁庭的組成沒有異議。仲裁庭聽取了雙方當事人的陳述和辯論,并對本案的有關事實作了調(diào)查。庭后,雙方當事人補充了有關證明材料。深圳分會秘書處均將這些材料分別送達了對方當事人。
    1999年3月2日,仲裁庭作出本裁決。
    現(xiàn)將本案案情、仲裁庭的意見及裁決分述如下。
    一、案情
    1994年4月14日,申請人作為賣方,被申請人作為買方,雙方在中國北京簽訂了本案合同。雙方在合同中約定:買方向賣方購進數(shù)種規(guī)格不同的螺紋鋼共10,000噸,單價為294美元/噸CFR FO CQD中國黃埔,合同總價為2,940,000美元;貨物裝運期限為1994年5月,由SGS進行商檢;付款條件為買方開出不可撤銷45天期信用證付款;一切因執(zhí)行本合同或與本合同有關的爭執(zhí),應由雙方通過友好方式協(xié)商解決。如經(jīng)協(xié)商不能得到解決時,應提交中國國際經(jīng)濟貿(mào)易仲裁委員會,按其仲裁規(guī)則進行仲裁。仲裁委員會的仲裁為終局裁決,對雙方均有約束力。雙方還在合同中就貨物的包裝、裝運條件、保險等項作了約定。
    雙方當事人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發(fā)生爭議,因協(xié)商不能解決,申請人依據(jù)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向深圳分會提出仲裁申請。其仲裁請求如下:
    (一)要求仲裁裁定被申請人需付申請人以下款項:
    1.因被申請人沒有依合同約定如期支付貨款,所欠申請人貨款及利息按年息15%計算由1994年7月15日至1995年6月15日為:
    貨款 2,908,865.40美元
    利息($2,908,865.40×0.15×11/12) 399,969.00美元
    3,308,834.40美元
    減去1995年6月15日付 1,554,640.84美元,欠款 1,754,193.56美元
    2.欠款1,754,193.56美元之利息按年息15%計算,由1995年6月15日起計至仲裁申請書日期1998年3月10日為718,653.48美元。
    (二)裁決被申請人承擔申請人所有仲裁費用。
    申請人陳述的事實與理由要點如下:
    (一)基于合約訂明貨物需于1994年5月付運,時間緊迫,為免耽誤貨物付運,申請人同意免除被申請人需開出信用證合約條款,接受被申請人承諾貨物運抵后45天內(nèi)支付貨款。
    申請人根據(jù)合同如期將9,894.10噸伊朗產(chǎn)螺紋鋼付運給被申請人,合約所列一切有關單據(jù)包括裝船的清潔提單亦于1994年6月2日交予被申請人。被申請人需付貨款2,908,865.40美元予申請人。
    被申請人于1994年6月初收到上述單據(jù)及貨物后,并沒有依合同約定,履行清付貨款的責任,在申請人多次催促下,才于1995年6月15日付款13,000,000.00人民幣折合1,554,640.84美元,貨款余額雖然答應償還,卻一直未有清還,使申請人受到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
    (二)申請人并沒有違反合同有關付款條件的規(guī)定,被申請人無權(quán)取消合同。申請人與被申請人原先協(xié)議由被申請人先開信用證給申請人,申請人再開信用證到申請人之賣家××(H.K) LTD.。后因時間緊迫,申請人應被申請人要求改為申請人先開出信用證給賣家,規(guī)定貨到后45天內(nèi)被申請人需付貨款給申請人。被申請人不能因未能履行合同之付款條件,反而稱申請人違反合同,以致有權(quán)取消合同。申請人在1994年9月3日給被申請人的信中,指明付款日期為7月5日即收貨后45天,被申請人對此從無異議。一直以來,被申請人從沒有提出過取消合同。
    (三)被申請人聲稱只有代售申請人交付之貨物的義務毫無事實根據(jù)。被申請人收到合同項下的全套正本單據(jù)中并沒有提到任何代售貨物之安排,更加確證合同的存在及效力。在雙方多次來往函件中,申請人一直追討被申請人所欠貨款,被申請人除一直要求延期付款外,并無任何異議,并在來函中確認了其須償付所欠申請人的剩余款項。被申請人對于何時安排代售及代售條件如何等,全無任何協(xié)議。
    (四)申請人與被申請人經(jīng)簽訂合同,是賣家與買家的合約關系,對于被申請人與其他人的合同關系和糾紛全無關聯(lián)。申請人依照本案合同交付貨物予被申請人,被申請人應當依約依法清付貨款。被申請人完全沒有任何文件證據(jù)否認或否定必須償付所欠申請人剩余款項的責任。
    (五)申請人并沒有以復利計算利息。被申請人于1995年6月15日付13,000,000.00人民幣拆合1,554,640.84美元,經(jīng)扣除至該日所欠利息399,969.00美元,余數(shù)用作償還部分貨款,尚欠1,754,193.56美元。
    申請人于函件中訂明所欠貨款利息按年息15%計,被申請人一直以來并無異議。再者,該信內(nèi)提到對申請人造成39萬美元的經(jīng)濟損失,被申請人在××省高級人民法院一案,如數(shù)提出索償,足顯示被申請人同意接受申請人之索償,包括貨款之利息。
    由于被申請人未能依時付貨款,影響申請人資金周轉(zhuǎn),需向銀行借貸。銀行向申請人索取之利息從1995年至1998年為年息9%至13.25%。如果裁定被申請人未有同意所欠貨款利息按年息15%計,被申請人所欠利息亦應以申請人須付之利息計算。
    被申請人答辯的要點如下:
    (一)由于申請人的違約,以致被申請人無法根據(jù)合同開出信用證,并根據(jù)申請人和被申請人的行為,申請人和被申請人之間的買賣合同業(yè)已終止。
    根據(jù)合同第(8)條規(guī)定,買方(被申請人)開出信用證具備二個條件:收到賣方預計裝船日期及裝船數(shù)量的通知后和在裝運前20天??墒牵u方(申請人)沒有根據(jù)合同規(guī)定發(fā)出關于預計裝船日期及裝船數(shù)量的通知,而且合同規(guī)定交貨期為5月份,屬于一段期間,由此在這種情況下,買方(被申請人)無法確定裝船期,也就無法確定開證日期,這樣也就不可能根據(jù)合同規(guī)定開出信用證。付款條件--開出信用證是作為合同內(nèi)容的一項重要規(guī)定,也是買賣雙方履約和保障的基礎。由于申請人的違約,被申請人無法也不可能開出信用證,根據(jù)申請人和被申請人當時的行為,申請人和被申請人之間的買賣合同關系業(yè)已終止。
    (二)申請人和被申請人之間買賣合同關系業(yè)已終止后,申請人和被申請人沒有任何約定的情況下,申請人為轉(zhuǎn)移市場風險,強行發(fā)貨;被申請人以代售人的身份安排提貨,并合理代售貨物。
    由于市場行情的急劇下跌,申請人為了轉(zhuǎn)移市場風險,于1994年5月15日強行發(fā)貨,并提交了單據(jù)。被申請人考慮到和申請人的長期友好合作關系,被申請人沒有對申請人的發(fā)貨置之不理,而是在貨到中國后,以一種代售人的身份安排提貨,并合理代售貨物。由于國內(nèi)用戶一直拖欠貨款,被申請人無法向申請人匯付代售貨款,而作為代售人,被申請人的主要義務是代為或協(xié)助催收貨款。在這方面,被申請人作出各種努力向國內(nèi)用戶催收貨款,包括采取各種法律途徑。目前,有關案件歷時數(shù)年,正在××省高級人民法院重審之中,由此,被申請人不能及時收回代售的貨款,不能及時向申請人支付代售貨款。由于被申請人的財務狀況惡化,被申請人沒有能力向申請人墊付代售貨款。
    (三)申請人的仲裁請求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jù)。
    1.申請人和被申請人之間是一種代售貨物的關系,被申請人的主要責任是代為或協(xié)助催收貨款,而不是支付或賠償貨款。申請人要求被申請人賠償貨款是缺乏法律和事實依據(jù)的。
    2.由于申請人和被申請人之間是一種代售關系,而且對付款條件和付款期限都沒有任何明確約定,申請人要求從1994年7月15日起算利息也是沒有事實和法律根據(jù)的。而且,申請人要求年息15%,不但沒有提供任何合理的證據(jù),也是有悖通常國際慣例的。
    3.申請人在沒有任何約定的情況下,為轉(zhuǎn)移市場風險,強行發(fā)貨,雙方對付款條件和價格都沒有明確約定,根據(jù)國際慣例,貨物價格應依貨到時的實際市價來確定。
    二、仲裁庭的意見
    (一)法律適用及合同效力
    雙方當事人在本案合同中未約定適用的法律,在仲裁過程中也未選擇適用的法律。由于本案合同的簽訂地在中國北京,貨物目的口岸為中國黃埔以及作為買方的被申請人為中國法人,根據(jù)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仲裁庭認為本案合同應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jīng)濟合同法》的有關規(guī)定,本案合同經(jīng)雙方當事人協(xié)商一致、自愿簽訂,是有效的合同,對雙方當事人均有約束力。
    (二)本案合同的履行情況
    1.申請人依照合同規(guī)定的裝運期(1994年5月),于1994年5月將合同項下的貨物付運,并將合同約定的有關發(fā)票、裝箱單、提單、包裝證明書、SGS貨物合格證明書及產(chǎn)地證明書直接交給被申請人。被申請人于1994年6月2日書面確認收到申請人轉(zhuǎn)至的上述全套正本單據(jù)。上述單據(jù)表明,申請人實際付運的螺紋鋼共計9,894.10噸,尚在合同允許的±5%溢短裝的范圍內(nèi),實際貨款相應由合同約定貨款2,940,000美元調(diào)為2,908,865.40美元;付款方式也由合同約定的信用證付款方式改為T/T45天付款。申請人接受上述單據(jù)及貨物后,一直未對被申請人改變付款方式、貨物的數(shù)量、質(zhì)量及價格提出異議。
    2.被申請人于1994年6月初收到上述單據(jù)及貨物后,沒有按T/T45天付款;在申請人數(shù)次催促下,被申請人于1995年6月15日向申請人付款13,000,000元人民幣(折合1,554,640.84美元)。
    3.被申請人對于所欠申請人的貨款于1997年5月26日回函申請人稱:"……我司在訴訟期間,貴司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理解,使我司能夠全心追討貨款,非常感謝!近幾年,國內(nèi)經(jīng)濟形勢不好,鋼材市場低迷,使我司效益大幅下滑,資金周轉(zhuǎn)有困難,暫難以償付所欠貴司剩余款項。我司一直在盡全力打好官司,爭取在1997年度將款項分期分批償還貴司?!?可見,被申請人一直未否認拖欠被申請人貨款的事實,并表示將盡快還清。
    (三)關于本案合同是否終止以及被申請人是否為代售人的問題
    仲裁庭注意到,申請人直接交給被申請人的單證中,已將合同原約定的信用證付款方式改為T/T45天付款,被申請人在簽收這些單證、接受貨物及支付部分貨款等過程中,均未對付款方式的改變提出過異議,雙方在該合同項下的交易也一直順利進行。由此,仲裁庭認為,這應視為雙方當事人對合同原先約定的信用證付款方式改為T/T45天付款達成了一致,是對原合同的修改。被申請人認為申請人沒有及時發(fā)出裝船通知,致使其無法根據(jù)合同開出信用證的說法沒有事實依據(jù),并且與被申請人接受單據(jù)和貨物及支付部分貨款的一系列履約行為相矛盾。所以,被申請人稱雙方之間的合同已終止的說法沒有事實依據(jù)和充足理由。
    至于被申請人稱其接受申請人本案合同項下貨物并銷售的行為,是一種代售行為,仲裁庭認為,被申請人并不能提供任何證據(jù)證明,雙方當事人之間訂立有任何的有關代售協(xié)議,在雙方的往來函電中也沒有任何有關代售的內(nèi)容,因此,被申請人稱雙方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代售關系的說法沒有事實依據(jù)。
    (四)違約責任的認定
    仲裁庭認定的前述事實表明,申請人已依約履行了交貨的義務,被申請人在本案仲裁之前,對于申請人交付的貨物一直沒有提出過任何異議,并承諾要支付全部的貨款,但至今仍拖欠部分貨款沒有支付申請人。被申請人的該種行為已構(gòu)成違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jīng)濟合同法》第18條的規(guī)定,被申請人應承擔違約賠償責任,因此,被申請人應向申請人支付拖欠的貨款及相應的利息。由于被申請人未及時支付貨款,被申請人于1995年6月15日付出第一筆貨款時,全部未付貨款已產(chǎn)生一部分利息,因此,至1995年6月15日止,被申請人拖欠的貨款應為全部貨款加上全部貨款至該日的利息再減去被申請人于該日支付的款項。按照雙方修改后T/T45天付款的付款方式,被申請人于1994年6月2日收到有關單據(jù),因而,利息應自1994年7月17日起計。雙方在合同中并沒有約定利率,申請人提供的廣東省銀行香港分行從1995年12月23日至1998年1月10日的貨款利息為年利率9%至13.25%,考慮到利率的波動性及公平合理的原則,對于1995年6月15日之前部分的利息,應以9%的年利率計算為妥,對于1995年6月15日之后部分的利息,則以10%的年利率計算較為合理;因此,全部貨款至1995年6月15日的利息為:2,908,865.40美元×333天÷365天×9%=238,845.74美元;被申請人應向申請人支付的拖欠貨款應為:(2,908,865.40美元+238,845.74美元)-1,554,640.84美元=1,593,070.30美元。對于尚欠貨款1,593,070.30美元的利息應自1995年6月16日起計至被申請人實際支付之日止,年利率為10%。
    (五)關于申請人主張的律師費及其他費用港幣300,000元及仲裁費用的承擔問題
    仲裁庭注意到,申請人提供的有關律師費及其他費用的證據(jù)中確有依據(jù)的費用共計港幣184,460.17元、人民幣30,000元,因此,依據(jù)仲裁規(guī)則第59條之規(guī)定,被申請人應向申請人補償律師費及其他費用港幣184,460.17元及人民幣30,000元。
    本案仲裁費用港幣352,019元、4,800美元及人民幣8,000元,由被申請人承擔。
    三、裁決
    (一)被申請人應自本裁決作出之日起30日內(nèi)向申請人支付拖欠的貨款1,593,070.30美元及其利息;利息自1995年6月16日起按年利率10%計至被申請人實際支付之日止。
    (二)被申請人應自本裁決作出之日起30日內(nèi)向申請人補償律師費及其他費用港幣184,460.17元及人民幣30,000元,逾期不付,按港幣9%、人民幣10%的年利率計付利息。
    (三)本案仲裁費用由被申請人承擔。
    本裁決為終局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