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自考傳播學概論試題

字號:

全國2012年4月自考傳播學概論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下列傳播類型中,屬于所有傳播活動基礎的是( )
    A、人際傳播
    B、群體傳播
    C、組織傳播
    D、大眾傳播
    2、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最早建成發(fā)達的大眾傳播事業(yè)的國家是( )
    A、美國
    B、英國
    C、法國
    D、德國
    3、布雷多克在5W傳播模式基礎上提出了7W傳播模式,其中增加的因素是情境和( )
    A、理解
    B、記憶
    C、注意
    D、動機
    4、在傳播學研究中,正式調(diào)查采用的抽樣形式一般是( )
    A、隨機抽樣
    B、非隨機抽樣
    C、雪球抽樣
    D、定額抽樣
    5、被施拉姆比喻為“雷達功能”的傳播功能是( )
    A、授予地位功能
    B、社會協(xié)調(diào)功能
    C、環(huán)境監(jiān)測功能
    D、輿論監(jiān)督功能
    6、對傳播活動的控制有多種形態(tài),其中具有頭等重要意義的是( )
    A、自我控制
    B、經(jīng)濟控制
    C、政治控制
    D、受眾控制
    7、《通訊的數(shù)學理論》這篇論文第一次從理論上闡明了信息論的基本問題,它的作者是( )
    A、施拉姆
    B、德福勒
    C、申農(nóng)
    D、伯洛
    8、人類在文字發(fā)明前運用了多種傳播手段,其中占主導地位的傳播方式是( )
    A、口頭交流
    B、結(jié)繩記事
    C、利用圖畫傳遞信息
    D、利用烽火傳遞信息
    9、按照選擇性因素理論的觀點,大眾傳媒發(fā)出的信息傳向受眾時遇到的第一關是受眾的( )
    A、選擇性暴露
    B、選擇性注意
    C、選擇性記憶
    D、選擇性理解
    10、20世紀初至30年代末是傳播效果研究的初級階段,該階段關于傳播效果的核心觀點是( )
    A、“皮下注射論”
    B、“使用與滿足論”
    C、“有限效果論”
    D、“沉默的螺旋論”
    11、按照議程設置理論的觀點,人們對于公共事務及其重要性的認識,主要來自( )
    A、組織傳播
    B、人際傳播
    C、群體傳播
    D、大眾傳播
    12、傳播學批判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奇斯曼
    B、哈貝馬斯
    C、加納姆
    D、菲爾索夫
    13、第一次明確提出“大眾傳播科學”這個概念的學者是( )
    A、施拉姆
    B、麥奎爾
    C、拉斯韋爾
    D、麥克盧漢
    14、在申農(nóng)—韋弗模式中,被稱為“不速之客”的要素是( )
    A、媒介
    B、訊息
    C、噪音
    D、信宿
    15、首次提出傳播具有娛樂功能的是美國社會學家( )
    A、丹尼爾
    B、賴特
    C、麥奎爾
    D、波特
    16、大眾傳播大量的內(nèi)容屬于( )
    A、消息性內(nèi)容
    B、娛樂性內(nèi)容
    C、新聞性內(nèi)容
    D、知識性內(nèi)容
    17、與受眾的選擇性理解的意思最接近的成語是( )
    A、見賢思齊
    B、見仁見智
    C、愛屋及烏
    D、擇善而從
    18、諾伊曼在“沉默的螺旋”理論中指出,大眾傳播的社會效果是( )
    A、強大的
    B、有限的
    C、微弱的
    D、中性的
    19、大眾傳播學賴以形成的基礎學科是( )
    A、新聞學
    B、傳播學
    C、廣告學
    D、公共關系學
    20、內(nèi)容分析所具體統(tǒng)計的最小單位將直接影響分析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這個最小單位是( )
    A、內(nèi)容分析題材
    B、內(nèi)容分析單元
    C、內(nèi)容分析體例
    D、內(nèi)容分析主題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1、Communication除了譯為漢語“傳播”外,還可以譯為( )
    A、交流
    B、溝通
    C、通訊
    D、過程
    E、解讀
    22、傳播模式有線性模式和控制論模式之分,下述選項中屬于線性模式的有( )
    A、德弗勒模式
    B、拉斯韋爾模式
    C、布雷多克模式
    D、申農(nóng)—韋弗模式
    E、奧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23、1948年,拉扎斯菲爾德等學者有一篇文章中總結(jié)了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它們是( )
    A、監(jiān)督輿論
    B、麻醉精神
    C、授予地位
    D、重申社會準則
    E、消遣娛樂
    24、柯日布斯基等學者從語義學角度提出了語言的若干特征,它們是( )
    A、語言是發(fā)展的
    B、語言是有限的
    C、語言是抽繹的
    D、語言是動態(tài)的
    E、語言是靜態(tài)的
    25、受眾的主要特征有( )
    A、廣泛
    B、分散
    C、混雜
    D、被動
    E、隱匿
    三、填空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請在每小題的空格中填上正確答案。錯填、不填均無分。
    26、狹義的人際傳播僅指個人與個人之間面對面的信息交流,亦稱為______。
    27、傳播學的三大分支是人際傳播學、______和大眾傳播學。
    28、在傳播模式中,控制論模式的主要貢獻是引入______機能,變“單向直線性”為“雙向循環(huán)性”。
    29、在抽樣調(diào)查中,從總體中抽取出來、實際進行調(diào)查研究的那部分對象所構(gòu)成的群體稱為______。
    30、皮亞杰把兒童的談話分為兩種,一種是______的,一種是社交性的。
    31、傳播學中針對傳播主體“誰”這一要素的研究,通常被稱為______。
    32、內(nèi)容分析法是對傳播內(nèi)容進行客觀、系統(tǒng)和______的分析和描述的一種方法。
    33、西方傳播學界通常把德國人______將機械技術(shù)運用于印刷并印出《圣經(jīng)》的1456年,稱為大眾傳播開始的年份。
    34、受眾理論中的個人差異論認為,不同的受眾成員之所以對大眾傳媒發(fā)出的信息有不同的反應,原因在于受眾______的千差萬別。
    35、數(shù)字化技術(shù)把諸如聲音、文字、圖像等可感信號,通過______轉(zhuǎn)換成由“0”和“1”組成的數(shù)字信號,即計算機語言可以處理的信號。
    四、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6、大眾傳播
    37、丹斯模式
    38、文化傳遞功能
    39、教育性信息
    40、社會關系論
    五、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41、設計問卷應遵循哪些原則?
    42、簡述報刊集權(quán)主義理論的主要觀點。
    43、麥克盧漢認為人類傳播活動和傳播媒介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哪些階段?
    44、“培養(yǎng)分析”研究最初著眼于什么問題?并得出了什么結(jié)論?
    45、羅杰斯認為傳播學傳統(tǒng)學派有哪些特征?
    六、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6、為什么說拉斯韋爾對創(chuàng)立傳播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47、“一面提示”和“兩面提示”各自有哪些利與弊?請舉例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