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級經濟師公共物品經濟基礎知識講義

字號:

12、公共選擇
    含義
    對非市場決策的經濟學研究,是關于“政府失靈”的理論,它分析的是政治場景和公共選擇中的個人(包括投票人、政治家、官僚)行為。它從與經濟學同樣的個人主義方法論和“經濟人”假設出發(fā),對個人在政治環(huán)境中的行為,做出科學的分析與判斷。
    產生
    產生于20世紀40--50年代的美國。
    代表人物
    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等
    理論基石
    個人主義方法論
    人們只能通過對個人及其行為的理解來理解社會
    經濟人假設
    政治場景中的個人都是自利、理性和效用化者,必定在政治場景的特定激勵和約束下,調整自己的行為,以謀求自我利益化,而不是公眾利益化。
    作為一種交易的政治過程
    和市場過程一樣,政治過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個人之間的交易網(wǎng)絡。所不同的是:
    第一,在通常的市場上,個人用貨幣交換所需的物品和服務;而在政治市場上,個人以自己同意承擔的成本份額(或稅收),交換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與服務。
    第二,市場交易是邊際交易,交易雙方可以就商品的價格和數(shù)量討價還價,最終達到雙方滿意的結果;而政治交易中,個人在特定方案上只能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選擇,根據(jù)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原則,那些持不同意見的少數(shù)派只能接受對其不利的方案。
    13、政府失靈及其表現(xiàn)形式(常見)
    ①選民“理性的無知”與“理性的非理性”
    1)唐斯的“理性投票人假說”,盡管公共物品供給數(shù)量和質量,以及其成本分擔,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但是作為公共物品需求者和投票者,個人也許沒有動機通過投票傳達對公共物品的需求信息。理性的個人投票與否,取決于參加投票的期望凈收益。
    2)“理性的無知”,是指理性的選民由于不指望自己的一票能夠影響選舉結果,因而沒有動力花費時間和成本去搜尋有關選舉的信息。
    3)“理性的非理性”是指,正是由于手中的一票對于選舉結果無足輕重,即使擁有必要的信息,選民也不愿意投入精力和時間,他們不會好好利用這些信息。這導致選民往往胡亂投下、自己那神圣的一票,根本沒有正確表達自己的偏好,何談政府根據(jù)選民表達的偏好來有效提供公共物品與服務呢?
    ②政治家(政黨)選票極大化
    只有符合中間選民偏好的綱領或提案,才有助于實現(xiàn)選票極大化的目標。一味迎合中間選民的利益,必然導致少數(shù)派社會成員的利益和訴求被忽視,有違社會公正原則。
    ③投票循環(huán):投票循環(huán)又被稱作“孔多塞悖論” ??锥嗳鲝垼w應當選擇在兩兩對決中以簡單多數(shù)勝出的議案,該種形式的選舉規(guī)則被稱之為“孔多塞規(guī)則( Condorcet procedure)”,其核心思想一般由“三個選民一三個選項,兩兩表決、得多數(shù)票者獲勝”的簡單模型來表達。
    ④官僚體系無效率:尼斯坎南的官僚理論解釋了官僚體系缺乏效率的原因。該模型中的官僚機構具有兩大特征:
    1)官僚在給定需求約束和成本約束條件下,化本部門的總預算。
    2)官僚機構(行政部門及其公務人員)負責生產某種公共物品與服務(或其組合),以與其服務對象(立法機構或其中間投票人)的預算撥款相交換。
    ☆尼斯坎南模型在公共物品的政府生產上,具有重要的政策含義:
    第一,應當增強官僚部門內部的競爭性,增加某一行業(yè)官僚部門的數(shù)量是方法之一,也可以允許其他行業(yè)現(xiàn)有的官僚部門通過業(yè)務參與以強化競爭;
    第二,通過改變對官僚的激勵,引導其最小化既定產出的成本;
    第三,通過公共物品和服務的生產外包,讓更多的私人營利性企業(yè)加入到公共物品和服務的生產過程中來,以期提高效率。
    ⑤利益集團與尋租:利益集團尋求租金的努力,通過影響政府稅收、管制、關稅保護等政策,導致了非生產性再分配,既降低了經濟效率, 又浪費了社會資源。除此之外,利益集團還通過提供經濟資助直接影響行政和立法的選舉格局;通過戰(zhàn)略性地提供與公共政策相關的信息以影響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