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校對工作的規(guī)范和程序
一、校對工作的基本制度(掌握)
(一)責任校對制度:
按《圖書質量保障體系》規(guī)定:
1.責任校對須由具有專業(yè)技術職務的專職校對人員擔任;
2.責校應參與本稿件校對工作,重點是承擔稿件的文字技術整理工作;
3.責校承擔各校次的質量監(jiān)督檢查工作,并負責付印樣的通讀工作。
可實行責任校對與集體校對相結合的方式,具體做法:由不同專業(yè)技術職務、不同專長的校對人員分別進行不同校次的校對,由責校承擔文字技術整理、監(jiān)督檢查各校次質量和通讀檢查等工作;
(二)三校一讀制度:
初校、二校、三校和一次通讀檢查后,書刊才能付印;重點書刊、工具書等,應增加校次;終校必須由出版社具有中級以上具有出版專業(yè)職業(yè)資格的專職校對人員擔任。
二、校對工作的操作工序
(一)基本操作工序(掌握):
包括初校、二校、三校、通讀、謄樣、核紅、文字技術整理、對片八個工序。
1.謄樣:又稱"過紅"、"過錄"、"謄錄"、"并樣",是在結束某次校樣的校對之前,將幾份校樣上確認需作的改動謄抄至一份校樣上。
一般由責編負責,但責校必須復核檢查,有些出版社由責校謄樣;
2.核紅:又稱"核對"、"對紅"、"復紅",指檢查核對前次校樣上色筆批改處在后次校樣上是否已經改正,并校正其未改或錯改處。分:校次間核紅和付印清樣核紅兩種:
1)校次間核紅:將排版單位改樣后打出新校樣與退交改樣的前校樣進行核對;一般由三校核。
2)付印清樣核紅:將排版單位根據(jù)付印樣改樣后打出的新校樣與付印樣進行核對。
一般由專人先核對一次,再由責校復核一次,最后交責編、復審者和終審人員審查認定,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除核對前次校樣上修改之處在新校樣上是否一一改正之外,還應注意新校樣每個頁面四周、各行起止文字是否與前次校樣一致,如有變化,需找出原因,改正可能的差錯;
第二,若付印樣存在捅行、捅版情況,對付印清樣不能僅僅核對改動之處,還要對牽連到的相關字、行、面作全面核對;
第三,若發(fā)現(xiàn)應改未改或不應改而改的地方,必須在上下各三行中檢查一遍,以免改錯地方;
第四,若頁碼或版面有變動,應檢查目錄、書眉、索引中是否已做相應改動;
第五,有時付印樣無錯,但由于計算機運行中發(fā)生錯誤而出現(xiàn)差錯,發(fā)現(xiàn)一處應作全面檢查。
(二)一般操作模式(了解)
1.基本模式
基本流程為:
初校-改版-核紅+二校+謄樣-改版-核紅+三校+文字技術整理-改版-核紅+通讀+文字技術整理--改版-付印清樣核紅-付印。
流程環(huán)節(jié)最多,改版次數(shù)多,質量效果好,但周期長、成本高。
2.分校模式:
初校+二校+謄樣+文字技術整理-改版-核紅+三校+通讀+文字技術整理--改版-付印清樣核紅-付印。
流程環(huán)節(jié)少,周期短。
3.連校模式:
初校+二校+三校+謄樣+文字技術整理-改版-核紅+通讀+文字技術整理--改版-付印清樣核紅-付印。
環(huán)節(jié)少,周期少,但不利于保證質量。
4.人機結合校對模式:是計算機運用于出版業(yè)后所形成的模式。原稿載體不同,具體流程也有所不同,故而一般可再分為紙質原稿方式和電子原稿方式兩種。不僅可加快校對速度,還可保證質量。(詳見本章第五節(jié))
一、校對工作的基本制度(掌握)
(一)責任校對制度:
按《圖書質量保障體系》規(guī)定:
1.責任校對須由具有專業(yè)技術職務的專職校對人員擔任;
2.責校應參與本稿件校對工作,重點是承擔稿件的文字技術整理工作;
3.責校承擔各校次的質量監(jiān)督檢查工作,并負責付印樣的通讀工作。
可實行責任校對與集體校對相結合的方式,具體做法:由不同專業(yè)技術職務、不同專長的校對人員分別進行不同校次的校對,由責校承擔文字技術整理、監(jiān)督檢查各校次質量和通讀檢查等工作;
(二)三校一讀制度:
初校、二校、三校和一次通讀檢查后,書刊才能付印;重點書刊、工具書等,應增加校次;終校必須由出版社具有中級以上具有出版專業(yè)職業(yè)資格的專職校對人員擔任。
二、校對工作的操作工序
(一)基本操作工序(掌握):
包括初校、二校、三校、通讀、謄樣、核紅、文字技術整理、對片八個工序。
1.謄樣:又稱"過紅"、"過錄"、"謄錄"、"并樣",是在結束某次校樣的校對之前,將幾份校樣上確認需作的改動謄抄至一份校樣上。
一般由責編負責,但責校必須復核檢查,有些出版社由責校謄樣;
2.核紅:又稱"核對"、"對紅"、"復紅",指檢查核對前次校樣上色筆批改處在后次校樣上是否已經改正,并校正其未改或錯改處。分:校次間核紅和付印清樣核紅兩種:
1)校次間核紅:將排版單位改樣后打出新校樣與退交改樣的前校樣進行核對;一般由三校核。
2)付印清樣核紅:將排版單位根據(jù)付印樣改樣后打出的新校樣與付印樣進行核對。
一般由專人先核對一次,再由責校復核一次,最后交責編、復審者和終審人員審查認定,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除核對前次校樣上修改之處在新校樣上是否一一改正之外,還應注意新校樣每個頁面四周、各行起止文字是否與前次校樣一致,如有變化,需找出原因,改正可能的差錯;
第二,若付印樣存在捅行、捅版情況,對付印清樣不能僅僅核對改動之處,還要對牽連到的相關字、行、面作全面核對;
第三,若發(fā)現(xiàn)應改未改或不應改而改的地方,必須在上下各三行中檢查一遍,以免改錯地方;
第四,若頁碼或版面有變動,應檢查目錄、書眉、索引中是否已做相應改動;
第五,有時付印樣無錯,但由于計算機運行中發(fā)生錯誤而出現(xiàn)差錯,發(fā)現(xiàn)一處應作全面檢查。
(二)一般操作模式(了解)
1.基本模式
基本流程為:
初校-改版-核紅+二校+謄樣-改版-核紅+三校+文字技術整理-改版-核紅+通讀+文字技術整理--改版-付印清樣核紅-付印。
流程環(huán)節(jié)最多,改版次數(shù)多,質量效果好,但周期長、成本高。
2.分校模式:
初校+二校+謄樣+文字技術整理-改版-核紅+三校+通讀+文字技術整理--改版-付印清樣核紅-付印。
流程環(huán)節(jié)少,周期短。
3.連校模式:
初校+二校+三校+謄樣+文字技術整理-改版-核紅+通讀+文字技術整理--改版-付印清樣核紅-付印。
環(huán)節(jié)少,周期少,但不利于保證質量。
4.人機結合校對模式:是計算機運用于出版業(yè)后所形成的模式。原稿載體不同,具體流程也有所不同,故而一般可再分為紙質原稿方式和電子原稿方式兩種。不僅可加快校對速度,還可保證質量。(詳見本章第五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