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三門峽市陜縣人民法院判決一起造成三死兩傷的交通肇事案件。在受害人家屬沒有得到任何賠償?shù)那闆r下,陜縣法院以“被告人積極賠償受害人家屬部分經(jīng)濟損失90余萬元”為由,對肇事司機“從輕處罰”,判決有期徒刑兩年。陜縣法院刑事審判庭副庭長水濤稱,自己當時“眼睛花”,才將案件“判錯了”。(中國網(wǎng))4月18日
法庭本是社會公正公平的最后防線,人們把法庭視為法律的至高無上,代表法律的尊嚴,寄托著信任,然而,陜縣法院卻把三死兩傷的判肇事者僅判兩年期徒刑,以這樣的結(jié)果向逝者家屬和社會交代,誰能接受?以眼花作為錯判的托詞,誰信?恐怕還有見不得陽光的骯臟交易在作祟吧。不然一個專業(yè)司法部門大法官豈敢拿法律當兒戲?
做錯了事找個借口做托詞,也不是什么少見多怪,畢竟近兩年來,民眾對堂而皇之的托詞不感到新鮮了,也無內(nèi)地習慣了,但是這種借口托詞赤**地從法官嘴里出來,充分暴漏了司法部門的腐敗,司法人員褻瀆了法律的尊嚴。就本案例來說陜縣法院根據(jù)一份表述含糊的賠償證明,不經(jīng)嚴格審核就草草斷案,足以說明司法部門的草率,尤其是在逝者家屬沒有獲得賠償,而賠償證明卻寫著積極賠償,并且是經(jīng)過手寫改動,足以看出此法官真夠老眼昏花了。既然花到明明沒有賠償,卻看成了“積極賠償”,既然花為什么不判成20年呢?
司機肇事獲輕判,一句“眼花判錯”豈能推脫責任?法官還有何臉面面對社會和公眾,為什么法律剛中帶柔?為什么司法總能被人為因素左右?法律公平公正到底還能獲得社會和公眾多少誠信?這已是司法部門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