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一:行政處罰概述
一、行政處罰的概念
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或其他行政主體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對違反行政法規(guī)范的相對方給予行政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
二、行政處罰的基本原則
1.行政處罰法定原則
2.處罰公開、公正、過罰相當原則
3.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
4.保障相對人權益原則
5.監(jiān)督制約、職能分離原則
6.一事不二罰(款)原則
知識點二:行政處罰的種類與設定
一、行政處罰的種類
(一)行政處罰的法定種類
我國《行政處罰法》第八條規(guī)定:行政處罰的種類:(1)警告;(2)罰款;(3)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4)責令停產(chǎn)停業(yè);(5)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zhí)照;(6)行政拘留;(7)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二)行政處罰的分類
1.人身自由罰
2.行為罰
3.財產(chǎn)罰
4.訓誡罰
二、行政處罰的設定
知識點三:行政處罰的實施主體
(一)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
國務院或者經(jīng)國務院授權的省級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權,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權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
(二)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
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可以在法定授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
(三)受委托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
能夠接受行政委托、依法行使行政處罰的組織必須符合以下條件:(1)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務的事業(yè)組織;(2)具有熟悉有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和業(yè)務的工作人員;(3)對違法行為需要進行技術檢查或技術鑒定的,應當由有條件的組織進行相應技術檢查或者技術鑒定。
知識點四:行政處罰的管轄和適用
(一)行政處罰的管轄
1.級別管轄
2.地域管轄
3.指定管轄
(二)行政處罰的適用
行政處罰的適用方式
(三)行政處罰的追究時效
1.《行政處罰法》規(guī)定,行政處罰的追究時效為2年,在違法行為發(fā)生后2年內未被行政機關發(fā)現(xiàn)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
2.《稅收征管法》規(guī)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在5年內未被發(fā)現(xiàn)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
3.《治安管理處罰法》規(guī)定,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在6個月內沒有被公安機關發(fā)現(xiàn)的,不再處罰。
知識點五:行政處罰決定程序
行政處罰決定程序,包括簡易程序、一般程序(聽證程序是一般程序中的特殊環(huán)節(jié))。
(一)簡易程序
1.簡易程序也稱當場處罰程序。簡易程序的適用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2.簡易程序的內容包括:
(1)表明身份。應當向當事人出示執(zhí)法身份證件。
(2)確認違法事實,說明處罰理由和依據(jù)。
(3)制作行政處罰決定書。
(4)交付行政處罰決定書。
(5)備案。執(zhí)法人員當場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必須報所屬行政機關備案。
(二)一般程序
1.立案
2.調查
3.審查
4.告知和說明理由
5.聽取當事人陳述和申辯意見
6.制作、送達行政處罰決定書
(三)聽證程序
1.聽證權告知
2.聽證申請的提出
3.聽證通知
4.聽證的主持與參與
5.組織聽證會
6.制作聽證筆錄
知識點六:行政處罰執(zhí)行程序
(一)處罰機關與收繳罰款機構相分離
1.當事人應當自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到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銀行應當收受罰款,并將罰款直接上繳國庫。
2.根據(jù)規(guī)定,執(zhí)法人員可以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并收繳罰款的情形有:
3.行政機關及其執(zhí)法人員當場收繳罰款的,必須向當事人出具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財政部門統(tǒng)一制發(fā)的罰款收據(jù);不出具財政部門統(tǒng)一制發(fā)的罰款收據(jù)的,當事人有權拒絕繳納罰款。
4.執(zhí)法人員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收繳之日起2日內,交至行政機關。在水上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抵岸之日起2日內交至行政機關。行政機關應在2日內將罰款繳付指定的銀行。
(二)行政處罰的強制執(zhí)行
1.到期不繳納罰款的,每日按罰款數(shù)額的3%加處罰款;
2.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將查封、扣押的財物拍賣或者將被凍結的存款劃撥抵繳罰款;
3.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zhí)行。
(三)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
知識點七: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程序
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得以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處罰。違法行為已構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
(一)移送程序的要求
國務院制定了《行政執(zhí)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規(guī)定》(簡稱《規(guī)定》)對依法及時移送的時間要求和移送材料作出了強制性規(guī)定:
1.行政執(zhí)法機關對應當向公安機關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應當立即指定2名或者2名以上行政執(zhí)法人員組成專案組專門負責,核實情況后提出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書面報告(作出報告的時間沒有規(guī)定),報經(jīng)本機關正職負責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負責人審批。
2.行政執(zhí)法機關正職負責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負責人應當自接到報告之日起3日內作出批準移送或者不批準移送的決定。決定批準的,應當在24小時內向同級公安機關移送;決定不批準的,應當將不予批準的理由記錄在案。
3.行政執(zhí)法機關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應當附有下列材料:①涉嫌犯罪案件移送書;②涉嫌犯罪案件情況的調查報告;③涉案物品清單;④有關檢驗報告或者鑒定結論;⑤其他有關涉嫌犯罪的材料。
4.公安機關對行政執(zhí)法機關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應當在涉嫌犯罪案件移送書的回執(zhí)上簽字;其中,不屬于本機關管轄的,應當在24小時內轉送有管轄權的機關,并書面告知移送案件的行政執(zhí)法機關。
5.公安機關應當自接受行政執(zhí)法機關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之日起3日內,依照《刑法》、《刑事訴訟法》以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關于立案標準和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的規(guī)定,對所移送的案件進行審查。
(1)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依法決定立案的,應當書面通知移送案件的行政執(zhí)法機關;
(2)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事實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依法不予立案的,應當說明理由,并書面通知移送案件的行政執(zhí)法機關,相應退回案卷材料。
(二)異議解決
1.行政執(zhí)法機關接到公安機關不予立案的通知書后,認為依法應當由公安機關決定立案的,可以自接到不予立案通知書之日起3日內,提請作出不予立案決定的公安機關復議,也可以建議人民檢察院依法進行立案監(jiān)督。
2.行政執(zhí)法機關對公安機關決定不予立案的案件,應當依法作出處理;其中,依照有關法律、法規(guī)或者規(guī)章的規(guī)定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應當依法實施行政處罰。
知識點八:異議解決
1.行政執(zhí)法機關接到公安機關不予立案的通知書后,認為依法應當由公安機關決定立案的,可以自接到不予立案通知書之日起3日內,提請作出不予立案決定的公安機關復議,也可以建議人民檢察院依法進行立案監(jiān)督。
2.行政執(zhí)法機關對公安機關決定不予立案的案件,應當依法作出處理;其中,依照有關法律、法規(guī)或者規(guī)章的規(guī)定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應當依法實施行政處罰。
知識點九:稅務行政處罰種類
1.稅務行政處罰包括:
(1)罰款;
(2)沒收違法所得;
(3)停止辦理出口退稅;
(4)吊銷稅務行政許可證件。
2.不屬于行政處罰的類型主要包括:
(1)稅務機關作出的責令限期改正不同于警告,不是稅務行政處罰,而是一種行政命令。
(2)稅務機關作出的收繳或者停售發(fā)票不是稅務行政處罰,而是一種執(zhí)行懲罰性質的間接強制執(zhí)行措施。
(3)稅務機關依法作出的其他一些稅務具體行政行為,如通知有關部門阻止出境、取消一般納稅人資格、收繳稅務登記證、停止抵扣等,均不屬于稅務行政處罰。
知識點十:稅收違法行為及其處罰規(guī)定
納稅人的稅務違法行為可分為:納稅人違反日常稅收管理的違法行為、直接妨害稅款征收的違法行為、妨害發(fā)票管理的違法行為三類。
1.違反日常稅務管理基本規(guī)定的法律責任
納稅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2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處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2.逃避稅務機關追繳欠稅行為的法律責任
納稅人欠繳應納稅款,采取轉移或者隱匿財產(chǎn)的手段,妨礙稅務機關追繳欠繳的稅款的,由稅務機關追繳欠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欠繳稅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偷稅行為的界定及其法律責任
(1)偷稅定義
(2)偷稅行為處理
4.抗稅
納稅人、扣繳義務人以暴力、威脅方法拒不繳納稅款的違法行為,除由稅務機關追繳其拒繳的稅款、滯納金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jié)輕微,未構成犯罪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拒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拒繳稅款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
5.騙稅
納稅人以假報出口或者其他欺騙手段,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的行為,由稅務機關追繳其騙取的出口退稅款,并處騙取稅款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6.非法印制發(fā)票的,由稅務機關銷毀非法印制的發(fā)票沒收違法所得和作案工具,并處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知識點十一:稅務行政處罰聽證程序
(一)稅務行政處罰聽證程序的適用范圍
1.對公民作出2000元以上(含本數(shù))罰款;
2.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作出10000元以上(含本數(shù))罰款;
3.吊銷稅務行政許可證件。
(二)聽證程序的組織進行
1.當事人要求聽證符合條件的,稅務機關應當在收到當事人聽證要求后l5日內舉行聽證,并在舉行聽證的7日前將《稅務行政處罰聽證通知書》送達當事人,通知當事人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聽證主持人的姓名及有關事項。
2.對應當進行聽證的案件,稅務機關不組織聽證,行政處罰決定不能成立;當事人放棄聽證權利或者被正當取消聽證權利的除外。
(三)聽證終止
1.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應當按照稅務機關的通知參加聽證,無正當理由不參加的,視為放棄聽證權利。聽證應當予以終止。
2.聽證主持人在聽證過程中認為證據(jù)有疑問無法聽證辨明,可能影響稅務行政處罰的準確公正的,可以宣布中止聽證,由本案調查人員對證據(jù)進行調查核實后再進行聽證。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可以申請對有關證據(jù)進行重新核實,或者提出延期聽證;是否準許,由聽證主持人或者稅務機關作出決定。
3.聽證過程中,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放棄申辯和質證權利,聲明退出聽證會,或者不經(jīng)聽證主持人許可擅自退出聽證會的,聽證主持人可以宣布聽證終止。
4.聽證過程中,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本案調查人員、證人及其他人員違反聽證秩序,聽證主持人應當警告制止;對不聽制止的,可以責令其退出聽證會場。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此類嚴重行為致使聽證無法進行的,聽證主持人或者稅務機關可以終止聽證。
一、行政處罰的概念
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或其他行政主體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對違反行政法規(guī)范的相對方給予行政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
二、行政處罰的基本原則
1.行政處罰法定原則
2.處罰公開、公正、過罰相當原則
3.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
4.保障相對人權益原則
5.監(jiān)督制約、職能分離原則
6.一事不二罰(款)原則
知識點二:行政處罰的種類與設定
一、行政處罰的種類
(一)行政處罰的法定種類
我國《行政處罰法》第八條規(guī)定:行政處罰的種類:(1)警告;(2)罰款;(3)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4)責令停產(chǎn)停業(yè);(5)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zhí)照;(6)行政拘留;(7)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二)行政處罰的分類
1.人身自由罰
2.行為罰
3.財產(chǎn)罰
4.訓誡罰
二、行政處罰的設定
知識點三:行政處罰的實施主體
(一)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
國務院或者經(jīng)國務院授權的省級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權,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權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
(二)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
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可以在法定授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
(三)受委托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
能夠接受行政委托、依法行使行政處罰的組織必須符合以下條件:(1)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務的事業(yè)組織;(2)具有熟悉有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和業(yè)務的工作人員;(3)對違法行為需要進行技術檢查或技術鑒定的,應當由有條件的組織進行相應技術檢查或者技術鑒定。
知識點四:行政處罰的管轄和適用
(一)行政處罰的管轄
1.級別管轄
2.地域管轄
3.指定管轄
(二)行政處罰的適用
行政處罰的適用方式
(三)行政處罰的追究時效
1.《行政處罰法》規(guī)定,行政處罰的追究時效為2年,在違法行為發(fā)生后2年內未被行政機關發(fā)現(xiàn)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
2.《稅收征管法》規(guī)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在5年內未被發(fā)現(xiàn)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
3.《治安管理處罰法》規(guī)定,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在6個月內沒有被公安機關發(fā)現(xiàn)的,不再處罰。
知識點五:行政處罰決定程序
行政處罰決定程序,包括簡易程序、一般程序(聽證程序是一般程序中的特殊環(huán)節(jié))。
(一)簡易程序
1.簡易程序也稱當場處罰程序。簡易程序的適用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2.簡易程序的內容包括:
(1)表明身份。應當向當事人出示執(zhí)法身份證件。
(2)確認違法事實,說明處罰理由和依據(jù)。
(3)制作行政處罰決定書。
(4)交付行政處罰決定書。
(5)備案。執(zhí)法人員當場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必須報所屬行政機關備案。
(二)一般程序
1.立案
2.調查
3.審查
4.告知和說明理由
5.聽取當事人陳述和申辯意見
6.制作、送達行政處罰決定書
(三)聽證程序
1.聽證權告知
2.聽證申請的提出
3.聽證通知
4.聽證的主持與參與
5.組織聽證會
6.制作聽證筆錄
知識點六:行政處罰執(zhí)行程序
(一)處罰機關與收繳罰款機構相分離
1.當事人應當自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到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銀行應當收受罰款,并將罰款直接上繳國庫。
2.根據(jù)規(guī)定,執(zhí)法人員可以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并收繳罰款的情形有:
3.行政機關及其執(zhí)法人員當場收繳罰款的,必須向當事人出具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財政部門統(tǒng)一制發(fā)的罰款收據(jù);不出具財政部門統(tǒng)一制發(fā)的罰款收據(jù)的,當事人有權拒絕繳納罰款。
4.執(zhí)法人員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收繳之日起2日內,交至行政機關。在水上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抵岸之日起2日內交至行政機關。行政機關應在2日內將罰款繳付指定的銀行。
(二)行政處罰的強制執(zhí)行
1.到期不繳納罰款的,每日按罰款數(shù)額的3%加處罰款;
2.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將查封、扣押的財物拍賣或者將被凍結的存款劃撥抵繳罰款;
3.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zhí)行。
(三)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
知識點七: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程序
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得以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處罰。違法行為已構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
(一)移送程序的要求
國務院制定了《行政執(zhí)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規(guī)定》(簡稱《規(guī)定》)對依法及時移送的時間要求和移送材料作出了強制性規(guī)定:
1.行政執(zhí)法機關對應當向公安機關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應當立即指定2名或者2名以上行政執(zhí)法人員組成專案組專門負責,核實情況后提出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書面報告(作出報告的時間沒有規(guī)定),報經(jīng)本機關正職負責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負責人審批。
2.行政執(zhí)法機關正職負責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負責人應當自接到報告之日起3日內作出批準移送或者不批準移送的決定。決定批準的,應當在24小時內向同級公安機關移送;決定不批準的,應當將不予批準的理由記錄在案。
3.行政執(zhí)法機關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應當附有下列材料:①涉嫌犯罪案件移送書;②涉嫌犯罪案件情況的調查報告;③涉案物品清單;④有關檢驗報告或者鑒定結論;⑤其他有關涉嫌犯罪的材料。
4.公安機關對行政執(zhí)法機關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應當在涉嫌犯罪案件移送書的回執(zhí)上簽字;其中,不屬于本機關管轄的,應當在24小時內轉送有管轄權的機關,并書面告知移送案件的行政執(zhí)法機關。
5.公安機關應當自接受行政執(zhí)法機關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之日起3日內,依照《刑法》、《刑事訴訟法》以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關于立案標準和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的規(guī)定,對所移送的案件進行審查。
(1)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依法決定立案的,應當書面通知移送案件的行政執(zhí)法機關;
(2)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事實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依法不予立案的,應當說明理由,并書面通知移送案件的行政執(zhí)法機關,相應退回案卷材料。
(二)異議解決
1.行政執(zhí)法機關接到公安機關不予立案的通知書后,認為依法應當由公安機關決定立案的,可以自接到不予立案通知書之日起3日內,提請作出不予立案決定的公安機關復議,也可以建議人民檢察院依法進行立案監(jiān)督。
2.行政執(zhí)法機關對公安機關決定不予立案的案件,應當依法作出處理;其中,依照有關法律、法規(guī)或者規(guī)章的規(guī)定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應當依法實施行政處罰。
知識點八:異議解決
1.行政執(zhí)法機關接到公安機關不予立案的通知書后,認為依法應當由公安機關決定立案的,可以自接到不予立案通知書之日起3日內,提請作出不予立案決定的公安機關復議,也可以建議人民檢察院依法進行立案監(jiān)督。
2.行政執(zhí)法機關對公安機關決定不予立案的案件,應當依法作出處理;其中,依照有關法律、法規(guī)或者規(guī)章的規(guī)定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應當依法實施行政處罰。
知識點九:稅務行政處罰種類
1.稅務行政處罰包括:
(1)罰款;
(2)沒收違法所得;
(3)停止辦理出口退稅;
(4)吊銷稅務行政許可證件。
2.不屬于行政處罰的類型主要包括:
(1)稅務機關作出的責令限期改正不同于警告,不是稅務行政處罰,而是一種行政命令。
(2)稅務機關作出的收繳或者停售發(fā)票不是稅務行政處罰,而是一種執(zhí)行懲罰性質的間接強制執(zhí)行措施。
(3)稅務機關依法作出的其他一些稅務具體行政行為,如通知有關部門阻止出境、取消一般納稅人資格、收繳稅務登記證、停止抵扣等,均不屬于稅務行政處罰。
知識點十:稅收違法行為及其處罰規(guī)定
納稅人的稅務違法行為可分為:納稅人違反日常稅收管理的違法行為、直接妨害稅款征收的違法行為、妨害發(fā)票管理的違法行為三類。
1.違反日常稅務管理基本規(guī)定的法律責任
納稅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2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處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2.逃避稅務機關追繳欠稅行為的法律責任
納稅人欠繳應納稅款,采取轉移或者隱匿財產(chǎn)的手段,妨礙稅務機關追繳欠繳的稅款的,由稅務機關追繳欠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欠繳稅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偷稅行為的界定及其法律責任
(1)偷稅定義
(2)偷稅行為處理
4.抗稅
納稅人、扣繳義務人以暴力、威脅方法拒不繳納稅款的違法行為,除由稅務機關追繳其拒繳的稅款、滯納金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jié)輕微,未構成犯罪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拒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拒繳稅款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
5.騙稅
納稅人以假報出口或者其他欺騙手段,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的行為,由稅務機關追繳其騙取的出口退稅款,并處騙取稅款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6.非法印制發(fā)票的,由稅務機關銷毀非法印制的發(fā)票沒收違法所得和作案工具,并處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知識點十一:稅務行政處罰聽證程序
(一)稅務行政處罰聽證程序的適用范圍
1.對公民作出2000元以上(含本數(shù))罰款;
2.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作出10000元以上(含本數(shù))罰款;
3.吊銷稅務行政許可證件。
(二)聽證程序的組織進行
1.當事人要求聽證符合條件的,稅務機關應當在收到當事人聽證要求后l5日內舉行聽證,并在舉行聽證的7日前將《稅務行政處罰聽證通知書》送達當事人,通知當事人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聽證主持人的姓名及有關事項。
2.對應當進行聽證的案件,稅務機關不組織聽證,行政處罰決定不能成立;當事人放棄聽證權利或者被正當取消聽證權利的除外。
(三)聽證終止
1.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應當按照稅務機關的通知參加聽證,無正當理由不參加的,視為放棄聽證權利。聽證應當予以終止。
2.聽證主持人在聽證過程中認為證據(jù)有疑問無法聽證辨明,可能影響稅務行政處罰的準確公正的,可以宣布中止聽證,由本案調查人員對證據(jù)進行調查核實后再進行聽證。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可以申請對有關證據(jù)進行重新核實,或者提出延期聽證;是否準許,由聽證主持人或者稅務機關作出決定。
3.聽證過程中,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放棄申辯和質證權利,聲明退出聽證會,或者不經(jīng)聽證主持人許可擅自退出聽證會的,聽證主持人可以宣布聽證終止。
4.聽證過程中,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本案調查人員、證人及其他人員違反聽證秩序,聽證主持人應當警告制止;對不聽制止的,可以責令其退出聽證會場。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此類嚴重行為致使聽證無法進行的,聽證主持人或者稅務機關可以終止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