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心理咨詢師考試輔導資料 利他行為

字號:

利他行為是個體有益于他人公眾和社會,不期待回報的行為
    (一) 利他行為的性質
    1. 利他行為是一種親社會行為。
    2. 利他是一種以人為對象的親社會行為
    3. 利他行為是由利他動機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為目標
    (二) 利他的原因
    1. 社會生物學的觀點:認為利他行為并非人類特有,動物也有利他行為。利他是動物以個體的“自我犧牲”換取物種存在和延續(xù)的一種本能。
    2. 社會規(guī)范論的觀點:
    認為人類道德中的一個普遍準則是交互性規(guī)范。利他是一種社會交換。就是“人應該幫助那些曾幫助過自己的人”,類似我們所說的投桃報李。這種交互性規(guī)范是社會交換的基本原則。
    另外,人類社會還存在另外一種普遍的規(guī)范,就是社會責任規(guī)范。就是社會期待人們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社會責任規(guī)范可以解釋人類利他行為的起源。
    (三) 利他行為的影響因素
    1.外部因素:
    (1)自然環(huán)境:良好的氣候和環(huán)境使人心情愉快,往往會增加利他
    (2)社會情境:
    A.他人在場:在場人數(shù)越多,利他越少,但如果情境中出現(xiàn)了助人行為的榜樣,就會產生示范效應,增加人們的利他行為。
    B.情境的社會性意義:當有人遇到需要幫助的社會情境是,個體首先會分析是否屬于緊急情況,是否需要他人介入,然后才會采取行動。若判斷不清的話,個體往往會參考在場其他人的反應來做出判斷。
    (3)時間壓力:個體自己很忙時,往往難于利他
    (4)利他的對象的特點:具有以下特點的人容易被幫助和救援:與利他者相似的人(特別是態(tài)度與價值觀相似)、未傷害過利他者的人以及有吸引力的人。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1)心境:心情愉快時對他人和事物會有積極的看法,容易出現(xiàn)利他行為
    (2)內疚:做錯事感到內疚時,傾向于做些好事補償,以減輕心理壓力
    (3)人格:如社會責任感、移情能力、自我監(jiān)控能力,都與利他呈正相關
    3.利他機能:救助機能和手段的掌握,會增加人們利他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