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恢復高考35年:在變與不變中求完善

字號:

近千萬人同時參加考試,在兩三天中答完四五張試卷,就可以依據(jù)分數(shù)排名決定自己未來的命運。在一年能參加7次“美國高考”——SAT測試的留學(微博)生布魯斯看來,這多少有些不近人情。
    在電視上看到關于“高考房預定火爆”、“考場94%安裝攝像頭”、“試卷全程封閉運輸”、“高考遇堵可與民警聯(lián)系”等社會新聞,布魯斯更感到不可思議,年年此時新聞都是如此。在中國生活了3年的他知道一個月后還有“高考狀元”、“大學錄取分數(shù)線出爐”繼續(xù)引領這個夏天的熱點話題。
    相比而言,布魯斯的“高考”則相對容易很多,平時成績、SAT成績、準備材料、申請幾所心儀的學校、等待錄取,甚至來中國留學都比中國學生赴美不知容易多少。
    “高考”的確是個獨具中國特色的詞匯,甚至沒有英文能與之對應。從恢復高考的1977年開始,大學之門成為很多青年命運的分水嶺。近年來隨著高考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高考對個人命運的作用也在減弱。但毋庸置疑的是,高考仍是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通道。
    前幾年有學者大呼“廢除高考”,首先反對的是普通民眾,因為在現(xiàn)今中國,高考是普通青年改變命運的最公平的機會,盡管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布魯斯也承認,經(jīng)過這種近乎殘酷的選拔,他的許多中國同學很優(yōu)秀,在語言、思維、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上比他的美國同學有優(yōu)勢。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學生、家長、老師、學者和政府部門都意識到了這種“一考定終生”的缺憾,關于高考改革的呼聲就沒有停止過。從“廢除高考”的呼聲到近年來如火如荼的“自主招生”,都反映了人們對一種更科學選拔人才機制的呼喚。
    曾幾何時,學生要考前填報志愿,卻因臨場發(fā)揮欠佳名落孫山,于是,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大部分省市開始考后填志愿。
    曾幾何時,學生可能因為估分不準錯失心儀的大學,于是,新世紀初部分省市開始試行公布分數(shù)后填志愿。
    曾幾何時,第一志愿是清華(微博)、北大的考生,面臨落選后也失去上其他機會的風險,于是,高考錄取開始平衡志愿。
    現(xiàn)在,清華、北大網(wǎng)羅了全國分數(shù)的學生,其他學校只能“挑剩下的”,讓許多招生辦公室主任憤憤不平,也讓許多家長感到高校的差距在逐步拉大。
    35年來,高考一直圍繞考生的需求在變,人們關于高考的抱怨卻并未減少。各種保送、特長加分加劇了高考錄取的不公平,讓城市學生比農(nóng)村學生多了更多機會,甚至伴隨著腐敗、特權(quán),于是,清理高考加分提上決策者日程。
    高考“唯分數(shù)論”被指制約了拔尖人才的脫穎而出,于是“自主招生”付諸實施。然而,承載著中國招生改革重任的“自主招生”實行10年,卻在各方爭議聲中有點力不從心。從讓城市優(yōu)等生多了一重錄取砝碼,到題目偏難讓農(nóng)村學生力不從心;從被指責變成“小高考”增加學生負擔,到被揭發(fā)在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權(quán)力尋租”,還有關于“自主招生”該不該向教育資源薄弱地區(qū)傾斜的爭論仍然沒有答案。
    從1977年4%的錄取率,到35年后75%的錄取率,大學生頭頂上“天之驕子”的光環(huán)在逐漸退卻,但社會對人才的渴求卻越來越強烈。只有隨著不斷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而不斷完善,高考才能擔負起為國家未來選才這一持久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