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國為天,人以忠為先 ——讀《岳陽樓記》有感

字號:

在大文豪范仲淹的筆下,高明的詩文數以百計,但這些文章要么高深莫測,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要么華而不實,只重景不重情,然而,《岳陽樓記》是個例外。
    注意,對范仲淹詩文的評價不準確,可以查查網上有關范仲淹的評論文章。
     《岳陽樓記》是一片古今傳誦的名文,作者用濃墨重彩、出色地描寫了岳陽樓的景物。特別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句,一針見血,把自己為國捐軀卻屢遭排擠的憤憤不平之氣連盤拖出,得以宣泄。
     全文分為敘事、寫景、議論三個部分,立意高遠,思想深刻,情景交融。在敘景部分,作者介紹了岳陽樓的來歷,而在寫景部分,作者又筆鋒一轉,開始介紹四周之景,似乎有些離題。但議論部分,作者言歸正傳,與第一段遙相呼應,把自己的愛國情展露無余。
     我記得顧炎武有句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覺得這句話與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共同襯出幾千年來華夏民族的一個主旨——忠。忠,顧名思義,就是對國家、對人民要忠誠,不能有一絲“叛”。忠,支撐了炎黃子孫幾千年,成為中國人精神上的支柱?!对プ屨摗防镉醒裕骸白尀橹遣遥瑒t讓烈也。”這說在中國人心中,一個忠的人才是一個偉大的人。
     那么,我們做到忠了嗎?范仲淹說:“我做到了。”在宋初*臣當道的時候,范仲淹舍身取忠,公然與手握重權的權相率一件對質。呂夷簡荒*無道,上有皇帝匡扶,下有一些狗腿子擁護,和他明爭暗斗,范仲淹簡直就像一直微不足道的小螞蟻面對大象這種龐然大物一樣。但范仲淹依舊不依不饒,他不停地上奏表反對呂夷簡,一邊精心策劃一場轟轟烈烈的革新運動,一邊毫不留情地批評“呂黨”人士。最終在被他那“忠”感動的前提下,皇帝終于罷相,驅呂,迎范,讓一個新的中國從煙塵中走出來。
     在共產黨與國民黨的斗爭中,無數仁人志士把鮮血澆灌在大地上。比如我們熟悉的劉胡蘭就是一個典范。在國民黨特務的軟硬兼施下,他始終一言不發(fā),不說黨的機密,其目的就是為了忠。
    忠,華夏人民精神上的啟明星。在這片明媚的春光里,《岳陽樓記》告訴我這個道理。
    點評:寫讀后感重點在于有思想,有見地,要見人之所未見,也就是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你能發(fā)現,別人想不到的東西你能想到。從這一點說,你這樣的年紀能夠從《岳陽樓記》中發(fā)見“忠”,的確是你與別人不同的地方,希望繼續(xù)發(fā)揮優(yōu)點,關心國家大事,增長學問,今后一定成為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就讀后感來說,把范仲俺《岳陽樓記》的思想境界理解為“忠”,老師認為還不夠。《岳陽樓記》中的點睛之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集中表現了范仲淹的儒家的思想境界,他的內涵有二:第一,天下為公,正因為天下為公,所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所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而“忠”是達不到這個境界的,在古代君就是國,“忠”是指“忠君”,忠于國家和人民是現代人的思想。第二,民本精神和擔當精神,所謂天下,實指天下之人民,憂在天下人民之前,樂在天下人民之后,這既是民本精神也是擔當精神,沒有大氣魄和大境界是做不到的。范仲淹的思想境界其實也是儒家人生理想的自然發(fā)展,如《禮記·大學》就提出了“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孟子·盡心上》也提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范仲淹的思想與儒家的思想脈絡是一以貫之的,只是他把這種理想發(fā)展到了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