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靈渠景點導游詞實用

字號: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靈渠景點導游詞篇一
    我們認為秦始皇於二十七年向嶺南發(fā)兵,打了三年以后再決定鑿靈渠,那開始鑿渠的時間應在秦始皇二十九年以后 (公元前220xx年)。至三十三年(公元前220xx年)鑿成通航,靈渠的開挖將近用了四年時間。
    以秦朝龐大的兵力,用四年的時間,開鑿靈渠,基本上可以成功。因此,我們認為靈渠的開鑿時間,應為始皇二十九年至三十三年 (前218一前220xx年)。
    秦始皇為什么要開挖靈渠?上面的史料已經(jīng)說得很清楚。就是為了給士卒運送糧餉。靈渠未開鑿之前,秦軍的糧餉靠人力肩挑背運,就算用車載,嶺南山高水險,道路崎嶇,一車又能運多少?加上運送人員在長途搬運中自己的消耗,能運到前線的糧食就更少。在當?shù)鼗I糧嘛,當時嶺南地區(qū)人煙稀少,耕作靠刀耕火種,產(chǎn)量很低,而且越人皆逃人深山老林中,與禽獸為伍,秦軍到那里去找糧?沒有糧食,又那敢輕敵深入?戰(zhàn)爭只有曠日持久了。所謂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弩”,原因就在這里。
    靈渠鑿成以后,秦軍有了充足的糧餉,因而一鼓作氣,勇往直前,當年即統(tǒng)一了嶺南。占領嶺南后,派兵戍守,也有保障。通過靈渠,秦代還由中原往嶺南大量移民,加快了民族的大融合,加速了嶺南經(jīng)濟的開發(fā),加強了文化的交流,為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鞏固祖國的邊防,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后人說靈渠“通三江,貫五嶺”,意義之重大,對后世功用之奇?zhèn)?,是不言而喻的。除此之外,單就水利建筑上的輝煌成就,時至今日,仍放射出燦爛的光彩。它是現(xiàn)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條運河,它的水利工程建筑,創(chuàng)造了古代幾個世界之最,具有很高的科學內(nèi)涵,讓我們感到自豪。
    下面我們就將它的重要建筑,逐一作介紹。
    一、最理想的選址
    渠是在極為惡劣的自然條件下開鑿的運河。綜觀古今中外,世界上沒有哪條運河的條件比靈渠更早的了。
    位于桂北地區(qū)的興安縣,層巒疊嶂,河川縱橫。在興安縣東南,聳峙著五嶺之一的都龐嶺。其南部則蜿蜒著海陽山。興安縣西北,雄踞著越城嶺。因此,興安地形就形成了一個顯著的特點:即東南部是南高北低,西北部則北高南低。在興安縣腰部,形成為一個海拔僅二百米左右的低地,這就是有名的湘桂走廊。這里歷來為湖南進入廣西的一條交通要道。由于興安地形上的這一特點,自然形成了水系上的特征。流往湖南的大川湘江,發(fā)源于誨陽山,從南往北流至興安縣城附近,沿湘桂走廊,經(jīng)全州進入湖南,注入洞庭湖。廣西著名的漓江,發(fā)源于越城嶺主峰貓兒山,往南流至興安溶江,經(jīng)靈川、桂林、在梧州匯人西江.至廣東注入南海。湘江北去,漓水南流,兩江流向相反,故而興安諺云:“興安高萬丈,水往兩頭流,”非常形象地概括廠興安地形和水系特點。
    二、最科學的大壩
    大小天平是指建筑在興安縣城東 1.5公里海洋河上的一道攔河壩。是用來攔蓄和提高水位,以便將水通過渠道引向漓江。是靈渠的樞紐工程。習慣上稱大小天平以上為海洋河,以下為湘江。
    大小天平距離靈渠進入始安水處為 4.215公里。這就使人產(chǎn)生疑問,由湘江高塘村至始安水的距離最近,只有2公里,為什么不在高塘村筑壩引水,而要舍近笤叮涎又?.215公里處筑壩,經(jīng)過測量方知,原來湘江在高塘村的海拔206.66米,而靈渠匯入始安水海拔211米。反而高出湘江4.34米。如果直線怯成渠道,只能把始安水引向湘江。始安水的水量又實在太少,上距它的發(fā)源地只有1.6公里,集雨面不到三平方公里,根本無水可引,有一點水也沒法行船。而要將湘江木引向姑安水,則至少要在湘江上修建一座五米多高的大,并形成一個湖泊。在二千余年前,要在大江大河上修建五米多高的大壩而不被洪水沖垮,在技術上和建筑材料上都難以做到。網(wǎng)而只好舍近求遠,將壩址往上延伸,選擇在今分水塘(又稱美潭)筑壩:分水塘海拔212.10米,高出始安水1.10米,在這里只需筑一個矮壩,湘江水就可順利地引向始安水,再流往漓江。在壩址的選扦上,設計師舍近求遠的道理就在于此。
    三、最精當?shù)溺f嘴
    鏵嘴是指建在大小天平頂端向江中延伸的一道石堤。其基礎也是用松木打樁,外圍用條石砌筑,中填礫石和泥沙:因它“前銳后鈍”,形似犁鏵之嘴,故稱鏵嘴?,F(xiàn)在我們看到的鏵嘴,由大小天平交匯處至嘴端長 90米。其最前端部分北邊41米,南邊長38米,寬22.8米,高約3米的平臺,俗稱分水臺。分水臺雄踞于分水塘中,真不愧為中流砥柱。
    原來的鏵嘴還不止這么長。據(jù)清末人陳夙樓的《重修興安陡河碑記》:光緒20xx年(1885)發(fā)生一次特大洪水,將鏵嘴沖毀,故重建時下移三十丈。鏵嘴比原來的縮短了三十丈??碧降慕Y果,這一事實得到了確認。1988年11月興安水電局與興安博物館合作,沿著現(xiàn)在鏵嘴南側邊線,往上游勘探和開挖探溝。於現(xiàn)鏵嘴上游73至80米處挖出了原鏵嘴基礎,該基礎淹埋在沙灘二米以下,已挖出松木樁三根,長條石一部分。這證明原來的鏵嘴實比現(xiàn)存的要長三十丈。即長達186米。這個問題從乾隆年間鄂昌所旺“分水亭”三大字碑也可得到旁證。現(xiàn)碑仍立于湘江南岸龍王廟山腳,碑正對原鏵嘴的頂端。
    四、最靈巧的南北渠
    南渠:南渠為引湘人漓的一條渠道,從小天平尾部的南陡起,至溶江鎮(zhèn)匯人大溶江的靈河口止,全長 33.15公里。落差30.26米,平均坡度為千分之0.91米。
    南渠渠道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從南陡起至和尚陡人始安水止,長4.215公里。這段渠道為全部人工開挖,水流平緩,落差1.08米,平均坡度為干分之0.26米。這段渠道開始一段沿全義嶺山腳開挖,基本上與湘江保持平行。其中 0.263公里至0.892公里一段,只靠一道石堤與湘江隔開,為靈渠險工。至大灣陡止,為越城嶠(今稱太史廟山)所阻。越城嶠寬350米,高約20米,全為人工劈開,工程相當艱巨。這段渠道的寬度為8--15米,水深為1.8米。
    第二段從始安水 4.215公里起至靈山廟10.313公里始安水匯人清水江止長6.098公里。這段渠道為半人工開挖改造而成。
    第三段,從清水江 10.313公里至18.935公里零西村馬尿河匯人處止,長8.624公里。這段渠道絕大部分利用天然河道,寬15至30米,深1至2米,落差7.94米,平均坡度為0.92米。
    第四段從 18.935公里至33.15公里靈渠匯人大溶江止,長14.215公里。這段全部利用靈河天然河道,河寬20至50米,水深1至3米,落差15.85米:平均坡降1.1l米。
    南渠所經(jīng)之地,大部分為喀斯特地貌,石山平地拔起,獨立成峰,渠道繞山蜿蜒,風景非常優(yōu)美。明代詩人俞安期在《舟過秦渠即景》詩中描繪“秦渠曲曲學三巴,離立千峰插地斜。宛轉中間穿水去,孤舟長繞碧蓮花?!鼻宕娙嗽丁队晒鹆炙堇旖僚d安》詩:“江到興安水量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倍忌鷦拥孛枥L出了南渠及其兩岸美麗的風貌。
    北渠:北渠由大天平尾部北陡門起,往北迂回於平疇沃野間,流程 25公里,再回到湘江。論長度,北渠只有南渠的十分之一,論作用,則和南渠相同。作為一條運河,兩者缺一不可。因為大小天平把湘江攔腰截斷,如果只有南渠,只能將湘水引入漓江。漓江的船可沿南渠到大小天平之上,但無法下壩達湘江。反之,湘江的船只能到達大小天平之下,也無法上壩到達漓江。按照現(xiàn)代的設計,將大小天平安設一道船閘,不需北渠即可解決問題。可是在二千多年前,這個問題卻無法解決。因而開鑿了北渠,作為引航道。有了北渠,湘江船只,可由北渠到達大小天平上游,轉往漓江,反之,漓江的船通過南渠、北渠也能到達湘江下游。所以說兩者不可偏廢。
    五、最微妙的泄水天平
    泄水天平是指建在靈渠南北二渠上的溢洪堰,它具有排泄洪水,保持渠內(nèi)正常水位,以確保渠道安全的作用,故稱泄水天平泄水天平的建筑方法與大小天平基本相同。靈渠中共有泄水天平三處,其中南渠二處,北渠一處。
    南渠泄水天平,第一處位于南陡以下 892米處的秦堤上。 第二處泄水天平位于南陡以下 1953米處,稱馬氏橋泄水天平。
    有了這兩處泄水天平,在興安境內(nèi)湘江正常年分 1300立方/秒以下的洪水,可通過第一處泄水天平將進入南渠的洪水排回湘江,確??h城和靈渠下游的安全。
    第三處泄水天平位于北渠北陡 2334米處的水泊村西。為清代雍正八年(1730)兩廣總督鄂爾泰創(chuàng)建。
    六、最牢固的秦堤
    秦堤是建在南渠與湘江之間的一道石堤,從南陡閣起至大灣陡止,全長 3.1公里。堤頂最窄處只有4--5米,最高處有 8 米。用經(jīng)過加工的大條石砌就。它下臨湘江,上承靈渠,工程很艱巨。因為這道堤筑于秦代,因此稱為秦堤。其中由南陡至泄水天平一段,長892米,稱為公堤。為秦堤最險要一段。歷史上這段堤常被洪水沖壞。堤壞則渠亡,因而這段堤修得很宏偉。由泄水天平至接龍橋,長1708米,這段堤經(jīng)過城區(qū),堤寬達數(shù)百米。接龍橋至大灣陡,長2792米,靈渠南臨山腳,北為渠田,渠比田高,堤只做攔阻渠水的作用。因而堤高只有1米,寬只1.6米左右。這段堤雖很轉小,但若沒有堤,水往旁流,渠 也就不存在了。有了這道堤,渠高田低,為灌溉提供了方便。
    秦堤外墻均用條石砌建,全長 3.1公里,遠望就像一道城墻,修得很宏偉。從古以來,秦堤截植桃柳,春來桃花滿路,楊柳飄絲,尚為人們游春之所。明初工部尚書嚴震直詠秦堤詩即有“桃花滿路落紅雨,楊柳夾堤生翠煙”的名句。
    七、最古老的船閘
    陡門是建筑在靈渠的南北渠中的一種通航設施。它的作用類似于現(xiàn)代的船閘,只是比現(xiàn)代船閘建造簡陋,但操作則相當簡便靈活。
    陡門,按唐人魚孟威的《靈渠記》記載,系桂管觀察使李渤創(chuàng)建于寶歷元年 (820xx年)。李渤當時創(chuàng)建的陡門有多少?史無記載??傊疀]有超過18座。至咸通九年(868年),也就是說43年后,魚孟威重修靈渠時,才將陡門增至18座。北宋嘉祐四年(1059)始增至36座。李渤初創(chuàng)的陡門,非常簡陋?!半s束筱為堰,間散木為門”,用不了幾年就壞。魚孟威稍有改進,陡門悉用堅木排豎,切禁用散材。但木做的陡門,不管用多堅硬的木材,也易損壞。因而后代修建的陡門,悉用石建,這就是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陡門,當然現(xiàn)存的陡門,已大部經(jīng)過清代重修或重建,但其形式,與唐代系一脈相承。
    1986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中國水利史研究會第二次論文研討會在靈渠召開,到會專家學者在考察靈渠以后,對靈渠的設。計開鑿給予高度評價。他們認為,綜觀古往今來.全世界的運河,沒有一條像靈渠那樣,在來水量這岸少的惡劣條件下開挖的。而靈渠挖成了,而且航行了二千余年,這就是奇跡。這就是我們的先人在水利建筑上達到的高水平。靈渠不愧是我國的瑰寶。專家學者們的結論,是最好的對靈渠的贊賞。會中,專家們以學會名義,向國務院提出建議,將靈渠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務院接受專家門的意見,于1988年1月13日,公布靈渠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11月,世界大壩委員會,組織全球6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來到靈渠考察。實地察看后他們贊不絕口.感到驚奇,他們說:中國兩干多年前就有這樣高水平的水利建筑,不愧為文明古國,靈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陡門是世界船閘之父。
    靈渠景點導游詞篇二
    桂林靈渠景區(qū)位于漓江上源“中國十大魅力名鎮(zhèn)”、“桂林米粉的發(fā)源地”興安縣境內(nèi),北距桂林市50余公里。在這個鐘靈毓秀的神奇的土地上中國的歷史曾兩次被改寫,其中一次則因靈渠而成就。靈渠全長37.4公里,是秦始皇于秦三十三年(公元前220xx年)為一統(tǒng)中國大業(yè)而建,至今已有20xx多年的歷史,與都江堰、鄭國渠齊名,是現(xiàn)存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彰顯了中華民族先人們開山引河的高度智慧,被當代著名學者郭沫若先生稱之“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
    靈渠的開鑿,連接了湘、漓二江,也從而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從秦朝至民國兩千余年來一直是中原和嶺南唯一交通樞紐,促進了中原與嶺南的經(jīng)濟文化文明的融合,目前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中。
    桂林靈渠景區(qū)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其分為渠首核心歷史文化保護區(qū)與秦城水街游船休閑區(qū)。渠首核心歷史文化保護區(qū)由鏵嘴、大小天平、南北二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設計科學,結構精巧,鏵嘴將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通過南渠流入漓江源頭,七分水通過北渠匯入湘江,形成著名的“湘漓分派,湘江北去,漓水南流”,為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陡門則是建筑在南北渠中的一種通航設施,其作用是調(diào)節(jié)水位,便于航行,類似于現(xiàn)代船閘,曾被世界大壩委員會的專家學者稱贊為“世界船閘之父”。
    秦城水街游船休閑區(qū)則是指靈渠南渠流經(jīng)興安縣長約1公里的南北兩岸,居民依靈渠水而成街,故名水街。整街傳襲秦漢時期文化仿古建成,包括古建筑文化、古橋文化、石雕文化、渠水文化和嶺南市井風俗五大部分。這里的亭臺、樓閣、古橋、雕塑等載體鮮活地展現(xiàn)了靈渠曾經(jīng)的滄桑和輝煌,再現(xiàn)了沿岸小橋流水人家,兩岸商賈云集,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相互融合的風貌,蕩舟水街有如倘徉于一條歷史文化長廊,堪比陽朔“西街”之韻味。
    靈渠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設計科學,建筑精巧,鏵嘴將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匯入湘江,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成為秦代以來中原與嶺南的交通樞紐,為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起了重要作用。
    靈渠兩岸風景優(yōu)美,水清如鏡、古樹參天、文物古跡眾多、尤其是水街的亭臺樓榭、小橋流水、市井風情都鮮活地再現(xiàn)著千年歷史文化。靈渠景區(qū)現(xiàn)已成為桂林著名的旅游勝地,是大桂林旅游圈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世人對興安的向往,也許是靈渠工程的盛名,也許是古老歷史的滄桑,也許是淳樸民風的誘惑,也許是土特產(chǎn)品的吸引??傊@一切都讓人遐想聯(lián)翩,憧憬無限。然而,令游人紛至沓來的另一個理由就是始皇帝的行宮——秦皇宮了。
    于20xx年重建的秦皇宮,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自南向北看去是一個壽字,而打東邊看來則是一個囍字。游人來此,倘若想看清那些字的形狀,就得在行宮中來回的穿梭。在來來回回的穿梭中不免會讓人恍惚,恍惚間,就像是穿越了時空隧道,回到了久遠的從前:那時,這里兵馬云集、戰(zhàn)船林立,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多是精明能干、腰纏萬貫的隨軍商賈。而今天,面對滄桑歷史的,卻是滿街的游客,悠閑蕭散中領略這浮光掠影般夢幻世界;當你投射獵奇的目光,搜尋拍攝構圖的時候,即發(fā)現(xiàn)這里是人間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