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心理咨詢師考試輔導之新行為主義(2)

字號:


    斯金納對心理學的理論也沒有增加什么東西;他認為有學習的理論是不需要的,還宣稱自己就沒有一種理論。他的確相信的一種理論,可以用一句話總結下來,即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和我們本身都是由獎勵和懲罰的歷史決定的;他通過研究形成的這一理論的細節(jié),由前述部分強化效應這類的原理構成,他的理論關心的是引起行為需求和引起行為消滅的情境。那么,是什么使他如此出名的呢?
    跟沃森一樣,斯金納天生就是一個引起非議的人,一個煽動家和杰出的廣告人。他第一次在電視上露面時,搬出了原由蒙田提出的一個兩難問題──“如果你非得做一個選擇的話,你是燒死自己的孩子呢?還是焚掉書籍?”──然后他說,我本人倒情愿燒掉自己的孩子,因為他通過工作而對未來作出的貢獻,將大于通過自己的基因作出的貢獻??梢灶A料的是,他激起了憤怒—因而得到邀請,參加進一步的露面。
    在別的一些時間里,他似乎喜歡拿一些思想深沉的人在談論和理解人類行為時用的詞來嘲笑取樂。
    行為……仍然歸結于人的本性,還有一種廣義的“個人差別心理學”,人們在里面用性格特征、能力和潛力這些詞來比較和描述人類。幾乎每一個關心人類狀況……都以這種前科學方式談論人類行為。
    斯金納一向嘲笑理解人的內心的努力。
    我們不需要努力地去發(fā)現(xiàn)什么樣的人格、心理狀態(tài)、感覺、性格特征、計劃、目的、意圖或者自動的人真正是的其它一些特權,才能夠趕上對行為的真正科學的分析……思想就是行動。錯誤在于把行為分配到意識里面去了。
    他說,我們需要或者能夠知道的,是行為的外部起因和這個行為可觀察到的結果。這會得出“作為一種行為系統(tǒng)的有機體的完整圖景”。
    與此觀點相一致的是,他是個嚴格的決定論者:“我們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我,這是由我們的歷史決定的。我們熱衷于相信自己是可以選擇的,是可以行為的……(可是)我不相信一個人會是自由或者應該負責任的。”“自動的”人是個錯覺;一個好人是因為條件形成使他如此的,好的社會也將是以“行為工程”為基礎的,即通過積極的強化措施對行為施以科學控制。
    斯金納是個靈巧表演人,他很會讓自己受歡迎。他說話明白流暢,以自我為中心而不為此感到臉紅,而且長得迷人。為了展示他自己的條件形成技巧,他教會一只鴿子在玩具鋼琴上彈一支曲子,教一對鴿子玩一種網(wǎng)球,兩只鴿子用它們的嘴把一只球滾來滾去。幾百萬人在電視記錄片上看過他的表演,他們都認為斯金納是個了不起的人,至少是位動物專家。他以一本烏托邦小說《沃爾登第二》(1948)的形式表達了他對一種理想中的、科學控制的社會的展望,他在小說里面展現(xiàn)了一個小型社會的圖景,從誕生開始,孩子們都通過獎勵(積極的強化)進行嚴格的條件形成訓練,以使他們具有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所有的行為都受到控制,但這都是為了全體的利益和幸福。雖說對話平淡無聊,情節(jié)做作,但這本小說還是成了一本極受推崇的書,大學生們長年讀這本書,銷量已逾200多萬冊。
    可是,斯金納在公眾當中的聲名比他與同行相處的聲名大。如一位崇拜者心理學家諾曼?古特曼幾年以前在《美國心理學家》上所寫的一樣:
    “(斯金納)是一個神話中的人物……科學家英雄,普羅米修斯式的播火者,技藝高超的技術專家……敢于打破偶像的人,不畏權威的人,他解放了我們的思想,從而脫離了古代的局限?!彼菇鸺{1904年出生在賓夕法尼亞一個鐵路小鎮(zhèn)上,他父親是當?shù)氐穆蓭?。還在兒童時期,他就有制作復雜小玩意兒的癖好。后來,作為一位心理學家,他還會發(fā)明并建造動物實驗用的許多極為有效的裝置。在中學和大學期間,他曾立志當一名作家,大學畢業(yè)之后,他花了一年時間練習寫作,大部分時間是在格林威治村度過的。盡管他仔細觀察了周圍千奇百怪的人類行為,可過了一陣子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對看到的一切沒有什么好說的,極度灰心之后,他決定放棄這個打算??墒牵痪糜终业搅艘粋€辦法,對他來說是更為實際的理解人類行為的方法。在他的閱讀中,他偶爾讀到沃森和巴甫洛夫等人從事的工作,讀了這兩個人寫的書,然后決定把自己的未來獻給了解人類行為的科學方法探索中,特別是對條件形成的研究。“我對自己在文學上的失敗耿耿于懷,”他1977年對一位采訪者說,“而且我確信,作家們從沒有真正理解到什么東西。正因為這個原因,我才轉向了心理學?!?BR>    他來到了哈佛。那地方是內省式心理學的天下,可是,他不再對被他稱作“內幕消息”的東西感興趣了,因而急速轉向,自己干起用老鼠進行實驗的行為主義研究。在他的自傳里,斯金納帶著快樂的心情回憶說,他慶幸自己曾是個類似壞小子的人:“他們也許以為,心理學里面的某種東西正盯著我哩,可是,事實是,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隨心所欲?!彼菇鸺{不聽教授的訓導,成了越來越徹底的行為主義者,在進行他的博士論文答辯時,人們請他列舉對行為主義的一些反對意見,可他一條也想不出來。斯金納利用自己靈巧的機械能力做了一只迷箱,它比桑代克的樣子改進了許多;從那以后,這種迷宮就廣泛使用起來,并被人稱為斯金納箱。其基本的形式是──它有很多樣──它是一只籠子,足以讓一只白鼠很舒服地呆在里面,一面箱壁上有一根橫桿,恰好裝在一只小食盤和噴水口上面。老鼠在籠子里面爬來爬去,當它碰巧把前爪歇在橫桿上壓下它時,一粒飼料會自動地落在食盤里。籠子外面連接著的一些設備會畫出一條線,一分鐘一分鐘地顯示出壓下橫桿的總數(shù),從而自動地記錄老鼠的行為。這比桑代克的迷宮箱方法更為有效,更容易收集數(shù)據(jù),因為實驗人不需要盯著老鼠,也不需要在它壓下橫桿時遞送飼料,而只需要看看記錄就行了。這只箱子還能得出更為客觀的行為獲取或者消失數(shù)據(jù),這超過了當時任何人所能收集的數(shù)據(jù)。老鼠會決定,而且只由它決定,這次按下橫桿和下次按下橫桿的時間間隔是多大。斯金納可以把他有關學習原理的發(fā)現(xiàn)建立在“反應頻率”的基礎上,即動物的行為按照強化程度而發(fā)生改變的頻率,它不會受到實驗人的行動的干擾。另外,斯金納還可以調節(jié)這只箱子,使其按各種方式來模仿現(xiàn)實世界里強化或者沒有強化行為的許多情況。比如,他可以研究當動物定期受獎勵時如何學會反應;已經(jīng)學會的反應是如何在獎勵突然中斷時消失的;當獎勵按照時間間隔(比如每技動四下來一次)間歇性地投放時,它是怎樣影響學習和反應消除的;當獎勵不定期投放時會有什么影響;按壓橫桿得出混合結果時(比如一次獎勵跟著一次電擊)會有什么影響,等等。在每種情況下,數(shù)據(jù)得出的曲線會顯示在這各種情況之下行為的獲取和消除頻率。
    斯金納從這些曲線里形成了若干的原理,這些原理增進了人們對老鼠行為的理解,還有對人的行為的理解。有一個例子是,他發(fā)現(xiàn)部分強化有一個重要的變化效果。食物偶爾或者不定期投放,老鼠經(jīng)計劃訓練后,會堅持不斷地按壓橫桿,哪怕投放飼料的裝置已經(jīng)完全關掉了。它們學習的行為比一些在定期間歇投放的強化中訓練出來的老鼠更不太容易消除。有人把這個比作在*玩老虎機的賭徒行為:老鼠和賭徒都沒有辦法預測下一次的強化什么時候到來,但是,因為習慣于偶爾得一些獎勵,他們都會堅持不斷地試下去,以期望在下一次嘗試中得獎。可是,斯金納最為重要的貢獻卻是他的“操作性條件形成”,光是為這一點,他就值得在心理學的名譽大廳里享受一把永久的座椅。
    在“經(jīng)典的”(巴甫洛夫式的)條件形成中,動物對食物的非條件反應(分泌唾液)被變成對以前屬于中性的刺激(節(jié)拍器或者鈴鐺的聲音)的條件反射;行為改變的關鍵因素是新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