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 元 | 細 目 | 要 點 |
| 一、緒論 | 1.流行病學基本概念 | (1)流行病學定義 |
| (2)學科特點 |
| 2.流行病學的原理及應用 | (1)基本原理 |
| (2)主要用途 |
| 二、疾病的分布 | 1.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標 | (1)發(fā)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感染率、續(xù)發(fā)率、引入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累積死亡率 |
| (2)率與比 |
| (3)發(fā)病率、患病率與病程之間的關系;死亡率、病死率與發(fā)病率之間的關系 |
| 2.疾病的流行強度 | (1)散發(fā) |
| (2)流行 |
| (3)暴發(fā) |
| 3.疾病的分布特征 | (1)人群分布 |
| (2)地區(qū)分布 |
| (3)時間分布 |
| (4)疾病的人群、地區(qū)、時間的綜合描述 |
| 三、描述性研究 | 1.概述 | (1)定義 |
| (2)主要類型 |
| (3)主要用途 |
| 2.現(xiàn)況研究 | (1)普查:概念、用途與優(yōu)缺點 |
| (2)抽樣調查:概念、用途與優(yōu)缺點 |
| (3)現(xiàn)況研究中的主要偏倚 |
| (4)常用抽樣方法的特點 |
| 3.生態(tài)學研究 | (1)概念、用途和類型 |
| (2)優(yōu)點和局限性 |
| 四、隊列研究 | 1.概述 | (1)定義 |
| (2)用途與優(yōu)缺點 |
| 2.設計 | (1)暴露人群的選擇 |
| (2)對照人群的選擇 |
| (3)影響樣本大小的因素 |
| (4)資料的收集 |
| 3.資料分析 | (1)人時的概念,以人時為分母計算頻率的優(yōu)缺點 |
| (2)SMR的概念、計算與應用 |
| (3)RR、AR的概念、計算與應用 |
| 4.常見的偏倚 | 失訪偏倚 |
五、病例對照研究 | 1.概念 | (1)定義 |
| (2)用途與優(yōu)缺點 |
| 2.設計 | (1)病例的選擇 |
| (2)對照的選擇 |
| (3)研究因素的確定 |
| (4)影響樣本大小的因素 |
| (5)配比設計 |
| 3.資料分析 | (1)成組資料、配比資料、分層分析 |
| (2)OR值及95%可信限 |
| 4.常見偏倚 | 回憶偏倚、混雜偏倚 |
| 六、流行病學實驗研究 | 1.概念 | (1)定義和特征 |
| (2)類型及特點 |
| 2.研究設計 | (1)方法、對照、現(xiàn)場的選擇 |
| (2)隨機對照、盲法的應用 |
| 3.評價指標 | 治療效果評價指標 |
| |
| 十、疾病預防策略與措施 | 1.預防策略 | (1)概念與意義 |
| (2)預防策略與措施的關系 |
| 2.三級預防 | (1)一級預防的概念 |
| (2)二級預防的概念 |
| (3)三級預防的概念 |
| 3.疾病監(jiān)測 | (1)定義和監(jiān)測的幾個基本概念 |
| (2)用途 |
| (3)內容和方法 |
| 十一、傳染病流行病學 | 1.傳染源 | (1)定義 |
| (2)種類:患者、病原攜帶者、動物 |
| (3)潛伏期、傳染期的概念及流行病學意義 |
| 2.傳播途徑 | (1)傳播因素及傳播途徑的概念 |
| (2)各種傳播途徑傳播的特點 |
| (3)垂直傳播及水平傳播的概念 |
| 3.人群易感性 | (1)影響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
| (2)人群易感性與流行的關系 |
| 4.疫源地和流行過程 | (1)疫源地發(fā)生條件、范圍及消滅條件 |
| (2)影響流行過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及社會因素 |
| 5.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 | (1)預防及控制策略 |
| (2)防疫措施 |
| 6.疫情管理 | (1)報告病種及時限 |
| (2)報告種類 |
| (3)疫情報告工作考核 |
| (4)防疫措施 |
| 7.計劃免疫及其評價 | (1)擴大免疫計劃 |
| (2)免疫種類 |
| (3)疫苗及其免疫效果評價 |
| 十二、傳染病暴發(fā)調查 | 1.基本概念 | (1)傳染病暴發(fā)的概念 |
| (2)常見傳染病暴發(fā)的種類 |
| 2.傳染病暴發(fā)調查內容 | (1)疫源地調查 |
| (2)易感人群調查及控制 |
| (3)傳播途徑調查 |
| (4)調查的流行病學資料處理 |
| 十三、艾滋病 | 1.概念及病原學 | (1)概念 |
| (2)病原學 |
| (3)窗口期及潛伏期 |
| 2.流行動態(tài)及特征 | (1)流行動態(tài) |
| (2)傳播途徑 |
| 3.防制策略及措施 | (1)策略 |
| (2)措施 |
| 十四、病毒性肝炎 | 1.病原體 | (1)形態(tài)結構 |
| (2)抵抗力 |
| (3)動物模型和體外培養(yǎng) |
| 2.傳染源 | (1)患者 |
| (2)病毒攜帶者 |
| 3.傳播途徑 | |
| 4.人群易感性 | |
| 5.流行特征 | (1)地區(qū)分布 |
| (2)時間分布 |
| (3)人群分布 |
| 6.預防措施 | (1)管理傳染源 |
| (2)切斷傳播途徑 |
| (3)保護易感人群 |
| 十五、肺結核 | 1.病原體 | 分類、形態(tài)、毒力 |
| 2.流行動態(tài)及特征 | (1)流行狀況 |
| (2)流行的影響因素 |
| 3.防治策略及措施 | (1)新生兒卡介苗接種 |
| (2)病例發(fā)現(xiàn) |
| (3)督導短程化療 |
| (4)藥物預防性治療 |
| (5)切斷傳播途徑 |
| 十六、醫(yī)院感染 | 1.醫(yī)院感染概述 | (1)定義 |
| (2)分類和特征 |
| 2.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的原因 | (1)促使患者易感性升高的因素 |
| (2)醫(yī)院環(huán)境因素 |
| 3.醫(yī)院感染的狀況 | 醫(yī)院感染的監(jiān)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