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北大廢除高考戶籍限制公告

字號:

近日,我和十幾位法律界同仁向國務院提交了“關于提請國務院審查并修改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guī)定》的建議”。《工作規(guī)定》要求考生在戶籍所在地參加高考,導致外來人員的隨遷子女因為沒有本地戶籍而不能在本地報考,為北京等省市在享受外來人員服務的同時剝奪其子女在當地接受教育并參加考試的權利提供了法律依據,給他們及其子女帶來了巨大的焦慮、困惑和精神壓力:如果留在戶籍所在地,這些孩子就成了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除了骨肉分離的痛苦之外,他們的教育、成長和心理健康也容易產生嚴重問題,也給中國未來的公民社會建構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留下巨大隱患;如果隨父母遷徙到他們工作的城市,以上問題基本解決,孩子交了贊助費就可以在當地學校接受教育,但是到高考的時候麻煩就來了——按照現在的“分省命題”體制,北京采用自己的試卷,和全國各地都不一樣,高考試卷不一樣,教學內容和模式也都不一樣,意味著這些孩子在接受北京的中小學教育之后很難適應戶籍所在地的高考。要求隨遷子女回戶籍所在地高考,不僅讓他們和老家考生一樣受到京、滬等地高校對外地考生的招生歧視,而且也讓他們在起跑線上落后老家考生一大截,從而對他們造成雙重歧視。因此,《工作規(guī)定》所授權的高考戶籍限制非改不可。
    當然,廢除高考戶籍限制可能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北京等地的教育部門之所以一直說在“研究”而遲遲不行動,可能是怕這個口子一開會引來“高考移民”,對當地的教育資源乃至住房、交通等生活環(huán)境產生巨大壓力。北京市若容納目前的隨遷子女高考,未來幾年內將增加大約40%的考生,并不會對現行高考格局產生根本沖擊,但是這些考生在北京高考后究竟按什么標準錄???在長期實行的招生指標制度下,各大學對每個省市都劃撥了一定的錄取指標,如果河南籍隨遷子女在北京高考后還是按照河南指標錄取,那么因為河南試卷(可能也是全國試卷)及其評分標準和北京不同,就需要首先將這些考生的北京考分折合成河南考分,才能使他們的考分和河南本地考生具有可比性。然而,不同的試卷如何折合考分?最自然也最公平的辦法是讓隨遷子女和京籍考生一樣,按北京本地的考試標準統(tǒng)一錄取,但是這意味著能來北京工作就等于子女可以在北京參加高考并被錄取。以京籍考生目前在大學招生中享受的巨大優(yōu)勢,這種政策勢必吸引全國各地的大量“高考移民”來到北京——“高考移民”的根子無非是京、滬等高等教育資源集中的省市靠招生地域歧視形成的巨大高考特權。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決。隨遷子女之所以面臨就地高考難題,純粹是目前“分省命題”體制惹的禍。今天中國已沒有真正的“統(tǒng)考”,所謂的“統(tǒng)考”其實是全國每年在同一時間的考試,但考的是17種不同的試卷(全國卷加16種分省卷)。一旦恢復真正的全國統(tǒng)考,考生不論戶籍,在哪里考試都是同樣的試卷,并以同樣的分數線錄取,隨遷子女考試問題頓時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