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最新留學資訊:棄劍橋奔哈佛 英高中生"轉投"美國數(shù)量增加

字號:

2011新留學資訊:棄劍橋奔哈佛 英高中生"轉投"美國數(shù)量增加
    英國男孩賴舍布·米恩去年從伊頓公學畢業(yè),來到“劍橋”上大學。他在新寢室里貼上幾張“披頭士”樂隊專輯的封面畫做裝飾,還掛了一面英國國旗。然而,此劍橋非英國的劍橋大學,而是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的哈佛大學。
    今年秋季,又有7位伊頓畢業(yè)生將到哈佛讀書。近年來,伊頓每年260名畢業(yè)生中,大約有25人去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求學,人數(shù)比2000年時增長了5倍。其實,全英國放棄英國而“投奔”美國的英國高中生在逐年增加,尤其是私校的學生。隨著“需求”增多,一些私校甚至聘請了美國專家來給學生作考試和申請方面的指導。
    有意思的是,英國高等教育研究機構5日發(fā)布的全球大學排行榜上,劍橋雖排第一,但位列其后的是美國的三所——哈佛、麻省理工和耶魯,牛津位列其后。
    美國媒體分析認為,美國經(jīng)濟資助政策的慷慨和有別于英國高校的人才選拔及培養(yǎng)體制是英國高中生熱衷“留美”的主要原因。
    費用問題使“天平傾斜”
    牛津、劍橋等英國固然被公認學術水平一流,但學費不菲。而且,首相卡梅倫已宣布由于財政緊張將削減教育預算,據(jù)估計,許多英國大學明年秋季的學費將跳漲3倍,達到每年14700美元。
    美國的學費其實更高,常春藤的學費大約在每年35000美元到40000美元之間,但是,由于慷慨的經(jīng)濟資助政策,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得到學費減免。比如,在普林斯頓大學,60%學生能受到資助,許多獎學金項目學費全免。
    為了鼓勵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申請,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和麻省理工等多所還對外籍學生實行無差別待遇。
    英國家庭年收入平均5萬美元,據(jù)計算,從明年開始,來自這樣一個家庭且無存款的學生,每年需要貸款2萬美元才能填補英國大學3年的學費和生活費。除蘇格蘭外,英國其他地區(qū)大學大多實行3年本科學制。而如果選擇耶魯,每年學費和生活費可能僅需5450美元,4年也就2萬多美元。
    就讀哈佛的前伊頓學生米恩說:“終,我覺得經(jīng)濟資助是使天平傾斜的因素。”米恩表示,即使英國學費不漲,在哈佛讀書也花費更少。
    擇優(yōu)思路各有不同
    許多英國學生申請美國也是出于為申請牛津、劍橋失敗準備后路。而事實上,美國和英國的擇優(yōu)思路也有所不同。牛津和劍橋更注重學生的學術潛質(zhì),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取得的成績通常被認為是無關緊要的,而美國看重的是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
    英國私校圣保羅中學教師大衛(wèi)·費恩伯格說:“我們有些學生可能在學術上不是那么突出,但在體育、音樂或其他方面有特長,這很可能更有利于他們進入美國的?!?BR>    而在所有美國申請者中,英國學生被錄取的概率高于平均水平。去年哈佛秋季招生中,9%的英國申請者被錄取,而平均錄取率為6.9%。英國學生的體育特長顯然有所作用,在被錄取的30多個人當中,有6名賽艇選手,所占校隊新進人員比例超過三分之一。
    另外,英國大學大多比較偏重專業(yè)教育,而美國聞名于世的通識教育方法也是令一些英國學生向往的原因。但也有人認為,美國大學慣常的大課講座、研討形式不及英國頂尖提供的導師制度。
    伊頓校長托尼·利圖說:“如果你想清楚了要讀某個特定學科,你可以考慮牛津和劍橋,沒有比它們更好的。你寫論文,單獨去找導師面談,然后論文被當面撕得粉碎。這在智力上和學術上都是很不錯的經(jīng)歷。”
    對于英國好的學生選擇美國,一些畢業(yè)于牛津和劍橋的英國教師不太樂意,但他們的態(tài)度在改變。耶魯負責英國學生面試的理查德·伯斯頓說:“以前人們認為,頂尖英國高中的成功在于能把多少學生送進‘牛橋’,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