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輔導:甲狀腺微小癌的治療

字號:

TMC的病理類型絕大多數(shù)為*狀癌,且多為Ⅰ級,預后良好。即使是合并頸部淋巴結轉移的病例,其預后與未合并淋巴結轉移者相比并無顯著性差異。有人認為多數(shù)TMC處于亞臨床狀態(tài),發(fā)展成為臨床顯性癌的只是少數(shù),許多病例即使發(fā)展成為顯性癌也對生存率影響不大,絕大多數(shù)TMC可能長期無進展,甚至消退,因此,對于無轉移的TMC不必施以任何治療,只需觀察。
    對于甲狀腺良性疾病手術后病理偶然發(fā)現(xiàn)的TMC也不需再次手術。但多數(shù)人則認為,盡管TMC預后良好,但并不一定都趨向于終生不進展的亞臨床狀態(tài)。即使原發(fā)病灶大小不變,也可發(fā)生遠處轉移引起死亡。至于區(qū)域淋巴結轉移的報告則更多。因此,建議對TMC也應進行積極的外科治療,但采用何種手術方式則有爭議。
    Hay等在50年內對535例TMC進行觀察研究,平均隨訪時間17.5年。91%的病例采用了全甲狀腺切除或近全甲狀腺切除,7%采用患側甲狀腺葉全切除術,44%的患者作了頸淋巴結清掃術。結果只有6%的病例術后20年再發(fā),無1例死于甲狀腺癌。有人對是否一定要采取這種完全性手術方式治療TMC提出不同意見。Noguchi報道的867例,平均隨訪時間12.8年,僅有3例行全甲狀腺切除術,62.4%的病例行近全甲狀腺切除,20.1%的病例行患側甲狀腺葉全切除術,患側甲狀腺部分切除的病例占17.2%(這些病例術中并未發(fā)現(xiàn)TMC),術后僅有12例復發(fā)。廣州中山大學第附屬醫(yī)院110例TMC中,無1例行全甲狀腺切除,42例行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即患側全切除,對側次全切除和峽部切除。42例行甲狀腺雙腺葉次全切除術,其余為甲狀腺一側腺葉全或次全切除術,術后僅有1例復發(fā)。
    綜合近年國內外文獻,TMC的手術治療原則主要有:
    1.術前或術中確診TMC并頸淋巴結轉移者,可行全甲狀腺切除或近全甲狀腺切除加患側頸淋巴結清掃術。
    2.術前或術中未發(fā)現(xiàn)原發(fā)病灶,而頸淋巴結甲狀腺癌轉移確診者,可行頸淋巴結清掃術,淋巴結轉移側甲狀腺葉全切除,對側腺葉次全切除。術后應仔細探查切除腺體內有無TMC結節(jié)。
    3.術前或術中確診TMC而無淋巴結轉移,40歲以下者可行甲狀腺患側腺葉全切除加上峽部切除,同時應探查對側腺葉。如有結節(jié),應行對側腺葉次全切除。而40歲以上者則直接行甲狀腺次全切除術,不必行預防性淋巴結清掃術。Noguchi的一組大宗病例報告顯示,在1743例TMC中,未行頸淋巴結清掃的復發(fā)率為1.2%(17/1419),行頸部淋巴結清掃的復發(fā)率為2.1%(5/234),二者間無顯著性差異,但行預防性清掃組復發(fā)率高于未行清掃組,說明預防性清掃術并無臨床意義。
    4.術前和術中未能確診,但術后病理確診為TMC的患者,無合并頸淋巴結轉移者并已行患側腺葉次全或大部分切除術者,應仔細再查手術標本,檢查TMC周圍組織有無癌細胞浸潤,包膜和血管有無侵犯。如證實TMC已完整切除,則不必再行根治性手術??啥ㄆ陔S訪復查,發(fā)現(xiàn)有可疑癌組織再發(fā)征象時才再次手術。隨訪中還應注意檢查對側腺葉有無結節(jié)出現(xiàn),如有也應再次手術切除甲狀腺對側腺葉。如復查病理標本發(fā)現(xiàn)包膜和血管受侵犯,切除組織邊緣有癌細胞浸潤,或為多發(fā)癌灶者,應再作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或近全甲狀腺切除術。
    5.已合并遠處轉移者,原則上應行全甲狀腺切除,并于術后給予放射性131I治療。
    6.微小髓樣癌的治療應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決定,術中冰凍切片或術后病理診斷為髓樣癌時的手術原則為:①遺傳性髓樣癌:應即行或再行全甲狀腺切除,加上中央組淋巴結清掃術;②散發(fā)性髓樣癌結節(jié)直徑>0.5cm,應行全甲狀腺切除術。因為髓樣癌的頸部淋巴結轉移與腫瘤大小直接相關;③散發(fā)性髓樣癌不論腫瘤大小,只要術后降鈣素水平持續(xù)異?;蛟俅紊?,五肽胃泌素試驗陽性,應再次手術,行全甲狀腺切除術;④散發(fā)性微小髓樣癌的結節(jié)直徑<0.5cm,非多灶性,術后降鈣素水平正常和五肽胃泌素試驗陰性者,如首次已經(jīng)行甲狀腺次全切除或腺葉全切除術,則可不必再次手術。
    7.如患者同時合并甲亢,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甲狀腺瘤,應給予相應的腺葉次全切除手術。如雙側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合并左葉TMC者,應行左葉全切除,右葉次全切除或大部分切除手術。
    8.所有病例術后均應給予甲狀腺素進行TSH抑制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