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級結構工程師專業(yè)考試精講班講義第十四講(14)

字號:

-
    注漿技術的應用
     1對于結構受力部位采用灌漿加固技術處理方法
     ①從設計—施工—管理—使用過程做好病害成因分析。
     ②根據(jù)病害部位設計布孔孔位,孔距適宜控制在30~40cm內,孔徑在0。8~1。2mm,孔深根據(jù)病害部位而定。
     ③干縫面可在距縫兩側3~5cm處涂環(huán)氧膠封閉縫口,以免灌漿時漿液從敞開的縫口竄出。濕縫采用沿縫開槽,槽口寬×深宜控制在2~3cm×2~3cm內,以免擴大縫口。清孔清槽后,壓上早強水泥封槽、埋管。
     ④干縫可注入低粘度的環(huán)氧樹脂類材料,固化時間應控制在12~16小時,目的是讓灌漿材料能充分充填到縫隙內,起到縫面及周邊微細縫隙的全面積粘結作用。濕縫應選用對水具有親和性和排水性的水膜與被粘物有效的粘結,從而達到固結補強目的。在此應注意:注漿過程漿液僅對縫面開始部分起堵塞作用,而不是全面粘結,為此應進行同孔多次重復施灌,直至在設定壓力下孔口注漿飽滿,并達到一定期檢驗注入量為準。注漿壓力宜控制在0。5~0。8MPa,嚴防高壓對混凝土造成擴縫劈裂帶來新的破壞。
     2磚墻體及窗、門灌漿處理
     通常這類病害處理,采用灌漿的辦法是在窗的框周布孔,重點在框的底部灌漿,材料以水泥漿為主。在水泥灌漿結束后,再進行環(huán)氧封閉處理,其作用是控制水泥注漿后產生的干縮。
     墻體的滲漏應先將滲漏的批蕩層鏟除,找出滲漏面,采用墻面布孔灌漿。灌漿材料為水泥漿,改善空心磚的密實度,提高阻擋外墻雨水滲透的能力,可取得理想效果。灌注壓力以0。5~0。8MPa為宜,過高極易造成外墻飾面磚的剝落。
     3用磚墻砌結的廚、衛(wèi)生間的注漿處理
     廚房、衛(wèi)生間一般采用不同方式進行內防水處理。但在使用過程中通常出現(xiàn)滲漏,主要是防水層失效,廚房、衛(wèi)生間的用水沿磚和磚縫灰砂的毛細作用滲透至墻面冒汗、發(fā)潮。
    處理的方法是通過環(huán)氧灌注切斷滲水通道,控制水沿毛細孔擴大散。即在混凝土地板與磚墻的磚縫開一小槽,沿磚縫布孔,孔距在20~30cm為宜,采用環(huán)氧砂漿嵌槽,埋管注入環(huán)氧漿,重復灌漿至充填飽滿。處理方法簡單有效,如條件限制可在廚、衛(wèi)生間施工。即在瓷片的連接位上鉆孔、埋管、注漿后,采用同色水泥進行孔位表面修飾即可,省去鏟除批蕩層、涂防水膠、重新批蕩的工序,節(jié)省費用,縮短工時,效果明顯。
     4女兒墻病害處理
     混凝土女兒墻與樓板的接縫可視為施工縫。由于樓板受周邊結構約束,受溫度影響,熱脹冷縮的線膨脹倍率與女兒墻是不一致。當女兒墻縱向變形膨脹系數(shù)a=5×10-6時,樓板變形膨脹僅為女兒墻的一半,采用常規(guī)的材料處理很難滿足這一伸縮變化要求,因此女兒墻的滲漏是樓房病害的通病之一。
     處理的方法:除考慮樓板設置相應的變形縫外,在女兒墻與樓板接觸部位進行鉆孔、埋管灌注,灌注材料應選用拉、剪強度好,粘結力強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