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內部審計準則理念的發(fā)展
以上簡單介紹了國際內部審計師協(xié)會的內部審計實務框架,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其理念的發(fā)展,并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從獨立性到客觀性
國際內部審計師協(xié)會對內部審計的舊定義體現(xiàn)在其頒布的《關于內部審計責任的聲明》(1990修訂本)中:“內部審計是一個組織內部為檢查和評價其活動和為本組織服務而建立的一種獨立評價功能,它要提供有關檢查活動的分析、評價、建議、咨詢意見和信息,以協(xié)助本組織成員有效地履行其職責?!蓖ㄟ^新舊定義的比較,我們可以注意到,在新的定義中國際內部審計師協(xié)會更強調了客觀性。
在傳統(tǒng)觀念中,“獨立”是內部審計的一個重要特征,也被認為是保證內部審計效果的一個重要要求。然而,從本質上說,客觀是一個更為根本和廣泛的概念。[2]在新定義的草擬過程中,指導任務小組最初并未使用“獨立”這一概念,也沒打算界定它。他們認為含義更廣的“客觀”是內部審計職業(yè)的顯著特點。而目前“獨立”的要求,則對內部審計人員造成了不必要的約束,它限制了由誰來提供服務以及可以提供哪些服務。而且,把“獨立”凌駕于其他概念之上,會使內部審計部門在提供服務時相對于外部服務提供者處于競爭的劣勢,因為后者往往處于“更獨立”的位置上。
內部審計部門能為企業(yè)增加價值就是因為他們對改進經營與控制的分析與建議是客觀的。獨立是為了保證客觀,是一種手段,而客觀才是最終的目標。試想如果審計活動是獨立的,但卻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反映事物的客觀面貌,那這種活動就沒有效率和效果,甚至造成決策失誤,十分有害。反過來,只要保證了客觀,就不必要死守獨立不放。對于內部審計來說,其形式上的獨立性肯定不如外部審計,如果就此認為內部審計不如外部審計,那是十分荒謬的。
長期以來,人們經?;煜四繕撕褪侄蔚膮^(qū)別。雖然目標和手段應該是統(tǒng)一的,但是將手段作為目標則必然導致目標的異化,導致手段最終失去意義。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原來倡導的以規(guī)則為導向的會計準則模式,由于一味以規(guī)則(即手段)為重,最終導致不少公司鉆規(guī)則的空子,發(fā)生了安然和世通等等假賬丑聞。這種模式至少造成了以下問題:
(1)沒有明確清晰的目標,大量的細節(jié)掩蓋了準則的用意;
(2)過多的例外和界限測試,為財務設計者獲得所需要的結果提供了方便;
(3)大量的詳細指南,其中包含了大量互相矛盾的處理。
最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發(fā)表了一份研究報告《對美國財務報告采用以原則為基礎的會計體系的研究》,[3]認為需要摒棄目前美國以規(guī)則為導向的模式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提倡的以純原則為導向的模式,而采取以目標為導向的模式。此舉鮮明地說明了目標是第一性的,而規(guī)則,甚至于原則,都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手段。方向錯了,則手段再完善也只是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甚至于更快速地偏離目標;方向對了,則所有的手段都可以因此而發(fā)展起來。比如,從歷看,獨立審計目標的演變,即從查錯防弊到驗證財務報表的公允性,直到現(xiàn)在的兩者皆重,其審計技術和審計方法也隨之發(fā)生變化,或者說也隨之發(fā)展。制度基礎審計和審計抽樣的運用,都是在驗證財務報表公允性階段才發(fā)展起來的。沒有這個目標,這些方法、程序的確立是很難想像的。
因此,國際內部審計師協(xié)會的這些研究成果、成功的經驗以及失敗的教訓,都為我們理解內部審計的本質,進而制定我國自己的內部審計準則,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以上簡單介紹了國際內部審計師協(xié)會的內部審計實務框架,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其理念的發(fā)展,并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從獨立性到客觀性
國際內部審計師協(xié)會對內部審計的舊定義體現(xiàn)在其頒布的《關于內部審計責任的聲明》(1990修訂本)中:“內部審計是一個組織內部為檢查和評價其活動和為本組織服務而建立的一種獨立評價功能,它要提供有關檢查活動的分析、評價、建議、咨詢意見和信息,以協(xié)助本組織成員有效地履行其職責?!蓖ㄟ^新舊定義的比較,我們可以注意到,在新的定義中國際內部審計師協(xié)會更強調了客觀性。
在傳統(tǒng)觀念中,“獨立”是內部審計的一個重要特征,也被認為是保證內部審計效果的一個重要要求。然而,從本質上說,客觀是一個更為根本和廣泛的概念。[2]在新定義的草擬過程中,指導任務小組最初并未使用“獨立”這一概念,也沒打算界定它。他們認為含義更廣的“客觀”是內部審計職業(yè)的顯著特點。而目前“獨立”的要求,則對內部審計人員造成了不必要的約束,它限制了由誰來提供服務以及可以提供哪些服務。而且,把“獨立”凌駕于其他概念之上,會使內部審計部門在提供服務時相對于外部服務提供者處于競爭的劣勢,因為后者往往處于“更獨立”的位置上。
內部審計部門能為企業(yè)增加價值就是因為他們對改進經營與控制的分析與建議是客觀的。獨立是為了保證客觀,是一種手段,而客觀才是最終的目標。試想如果審計活動是獨立的,但卻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反映事物的客觀面貌,那這種活動就沒有效率和效果,甚至造成決策失誤,十分有害。反過來,只要保證了客觀,就不必要死守獨立不放。對于內部審計來說,其形式上的獨立性肯定不如外部審計,如果就此認為內部審計不如外部審計,那是十分荒謬的。
長期以來,人們經?;煜四繕撕褪侄蔚膮^(qū)別。雖然目標和手段應該是統(tǒng)一的,但是將手段作為目標則必然導致目標的異化,導致手段最終失去意義。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原來倡導的以規(guī)則為導向的會計準則模式,由于一味以規(guī)則(即手段)為重,最終導致不少公司鉆規(guī)則的空子,發(fā)生了安然和世通等等假賬丑聞。這種模式至少造成了以下問題:
(1)沒有明確清晰的目標,大量的細節(jié)掩蓋了準則的用意;
(2)過多的例外和界限測試,為財務設計者獲得所需要的結果提供了方便;
(3)大量的詳細指南,其中包含了大量互相矛盾的處理。
最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發(fā)表了一份研究報告《對美國財務報告采用以原則為基礎的會計體系的研究》,[3]認為需要摒棄目前美國以規(guī)則為導向的模式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提倡的以純原則為導向的模式,而采取以目標為導向的模式。此舉鮮明地說明了目標是第一性的,而規(guī)則,甚至于原則,都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手段。方向錯了,則手段再完善也只是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甚至于更快速地偏離目標;方向對了,則所有的手段都可以因此而發(fā)展起來。比如,從歷看,獨立審計目標的演變,即從查錯防弊到驗證財務報表的公允性,直到現(xiàn)在的兩者皆重,其審計技術和審計方法也隨之發(fā)生變化,或者說也隨之發(fā)展。制度基礎審計和審計抽樣的運用,都是在驗證財務報表公允性階段才發(fā)展起來的。沒有這個目標,這些方法、程序的確立是很難想像的。
因此,國際內部審計師協(xié)會的這些研究成果、成功的經驗以及失敗的教訓,都為我們理解內部審計的本質,進而制定我國自己的內部審計準則,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