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當前,我國在改革財政補貼上的具體設想不包括( )。
A.取消農(nóng)業(yè)補貼
B.取消絕大部分工業(yè)企業(yè)虧損補貼
C.改革公用事業(yè)補貼
D.增加財政對科研費用的補貼
答案:A
解析:改革財政補貼的對策思考,具體設想有:
(1) 改變農(nóng)業(yè)補貼方式;
(2) 取消絕大部分工業(yè)企業(yè)虧損補貼;
(3) 改革公用事業(yè)補貼;
(4) 增加財政對科研費用的補貼;
(5) 運用財政補貼,加強環(huán)境保護;
(6) 運用財政補貼政策,促進中小企業(yè)的加速發(fā)展。
22.從動態(tài)的角度看,財政收入是( )。
A. 征稅的過程
B. 用貨幣表現(xiàn)的一定量的社會產(chǎn)品價值
C. 政府籌集財政資金的過程
D. 一定量的社會產(chǎn)品
答案:C
解析:財政收入是指國家通過法定形式,集中的一部分社會產(chǎn)品的貨幣價值形式。從動態(tài)看,財政收入是組織財政收入、籌集財政資金的過程;從靜態(tài)看,財政收入是一部分社會資金。
23.用收費形式組織財政收入,主要是基于社會成員的( )。
A. 強制性原則
B. 自愿性原則
C. 效率性原則
D. 專門性原則
答案:B
解析:收費是政府憑借公共權力取得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從總體上看不具有強制性,主要是基于社會成員的自愿性原則。
24.以財政收入的形式為標準分類,可將財政收入分為( )。在我國財政統(tǒng)計工作中經(jīng)常采用的就是這種分類方法,也將這種分類方法稱為按財政收入項目分類的方法。
A.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
B. 強制性財政收入和非強制性財政收入
C.公有經(jīng)濟收入和非公有經(jīng)濟收入
D.中央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
答案:A
解析:根據(jù)財政收入的四大分類依據(jù),可對財政收入分類如下:(1)以財政收入的形式為標準分類,可將財政收入分為稅收收入和非稅收收入兩大類;(2)以征收權力為標準分類,可以將財政收入分為強制性財政收入和非強制性財政收入。(3)以財政收入來源為標準分類,包括兩種具體的分類角度:一是以財政收入來源中的所有制結構為標準, 二是以財政收入來源中的部門結構為標準;(4)以財政收入的管理權限為標準,按稅種可以將財政收入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地方共享稅。
25.政府非稅收入管理范圍不包括( )。
A.行政事業(yè)性收費 B.政府性基金
C.國有資產(chǎn)有償使用收入 D.定向捐贈貨幣收入
答案:D
解析:“以政府名義接受的捐贈收入”屬于政府非稅收入管理范圍,但是指“以各級政府、國家機關、實行公務員管理的事業(yè)單位、代行政府職能的社會團體及其他組織名義接受的非定向捐贈貨幣收入”。
26.制約一國財政收入規(guī)模大小的根本的因素是( )。
A.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 B.價格總水平
C.稅收制度 D.分配政策
答案:A
27.當物價上漲率高于財政收入增長率時,財政收入會出現(xiàn)( )。
A. 名義增長實際也增長
B. 名義正增長,而實際為負增長
C. 只有名義增長,而實際不增不減
D. 不確定變化
答案:B
解析:物價上升對財政收入影響的幾種不同情況如下:一是當財政收入增長率高于物價上漲率時,財政收入名義增長實際也增長;二是當物價上漲率高于財政收入增長率時,財政收入名義正增長,而實際為負增長;三是財政收入增長率與物價上漲率一致時,財政收入只有名義增長,而實際不增不減。
28.在我國造成納稅人與負稅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有( )。
A. 由于稅法規(guī)定兩者不一致造成的
B. 由于價格和價值背離,引起稅負轉移或轉嫁造成的
C. 由于稅收優(yōu)惠造成的
D. 由于稅率差異造成的
答案:B
29.下列關于累進稅率的表述中不正確的有( )。
A.全額累進稅率計算較為簡單
B.全額累進稅率下稅收負擔不夠合理
C.全額累進稅率下稅收負擔比較合理
D.超額累進稅率下稅收負擔比較合理
答案:C
解析:全額累進稅率的計算方法簡單,但稅收負擔不合理,特別是在各級征稅對象數(shù)額的分界外負擔相差懸殊,甚至會出現(xiàn)增加的稅額超過增加的征稅對象數(shù)額的現(xiàn)象,不利于鼓勵納稅人增加收入。超額累進稅率的計算方法比較復雜,但累進幅度比較緩和,稅收負擔較為合理。
30.在下列三級超額累進稅率下,若某人的應稅所得為10000元,則應納稅額為(?。?。
三級超額累進稅率表
級距 應稅所得額 稅率
1 5000元以下(含5000元) 10%
2 5000元-20000元(含20000元) 20%
3 20000元以上 30%
A.500元 B.1500元
C.2000元 D.4000元
答案:B
解析:按照超額累進稅率下應納稅額的計算方法,某人應納稅額=5000×10%+(10000-5000)×20%=1500元。
A.取消農(nóng)業(yè)補貼
B.取消絕大部分工業(yè)企業(yè)虧損補貼
C.改革公用事業(yè)補貼
D.增加財政對科研費用的補貼
答案:A
解析:改革財政補貼的對策思考,具體設想有:
(1) 改變農(nóng)業(yè)補貼方式;
(2) 取消絕大部分工業(yè)企業(yè)虧損補貼;
(3) 改革公用事業(yè)補貼;
(4) 增加財政對科研費用的補貼;
(5) 運用財政補貼,加強環(huán)境保護;
(6) 運用財政補貼政策,促進中小企業(yè)的加速發(fā)展。
22.從動態(tài)的角度看,財政收入是( )。
A. 征稅的過程
B. 用貨幣表現(xiàn)的一定量的社會產(chǎn)品價值
C. 政府籌集財政資金的過程
D. 一定量的社會產(chǎn)品
答案:C
解析:財政收入是指國家通過法定形式,集中的一部分社會產(chǎn)品的貨幣價值形式。從動態(tài)看,財政收入是組織財政收入、籌集財政資金的過程;從靜態(tài)看,財政收入是一部分社會資金。
23.用收費形式組織財政收入,主要是基于社會成員的( )。
A. 強制性原則
B. 自愿性原則
C. 效率性原則
D. 專門性原則
答案:B
解析:收費是政府憑借公共權力取得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從總體上看不具有強制性,主要是基于社會成員的自愿性原則。
24.以財政收入的形式為標準分類,可將財政收入分為( )。在我國財政統(tǒng)計工作中經(jīng)常采用的就是這種分類方法,也將這種分類方法稱為按財政收入項目分類的方法。
A.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
B. 強制性財政收入和非強制性財政收入
C.公有經(jīng)濟收入和非公有經(jīng)濟收入
D.中央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
答案:A
解析:根據(jù)財政收入的四大分類依據(jù),可對財政收入分類如下:(1)以財政收入的形式為標準分類,可將財政收入分為稅收收入和非稅收收入兩大類;(2)以征收權力為標準分類,可以將財政收入分為強制性財政收入和非強制性財政收入。(3)以財政收入來源為標準分類,包括兩種具體的分類角度:一是以財政收入來源中的所有制結構為標準, 二是以財政收入來源中的部門結構為標準;(4)以財政收入的管理權限為標準,按稅種可以將財政收入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地方共享稅。
25.政府非稅收入管理范圍不包括( )。
A.行政事業(yè)性收費 B.政府性基金
C.國有資產(chǎn)有償使用收入 D.定向捐贈貨幣收入
答案:D
解析:“以政府名義接受的捐贈收入”屬于政府非稅收入管理范圍,但是指“以各級政府、國家機關、實行公務員管理的事業(yè)單位、代行政府職能的社會團體及其他組織名義接受的非定向捐贈貨幣收入”。
26.制約一國財政收入規(guī)模大小的根本的因素是( )。
A.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 B.價格總水平
C.稅收制度 D.分配政策
答案:A
27.當物價上漲率高于財政收入增長率時,財政收入會出現(xiàn)( )。
A. 名義增長實際也增長
B. 名義正增長,而實際為負增長
C. 只有名義增長,而實際不增不減
D. 不確定變化
答案:B
解析:物價上升對財政收入影響的幾種不同情況如下:一是當財政收入增長率高于物價上漲率時,財政收入名義增長實際也增長;二是當物價上漲率高于財政收入增長率時,財政收入名義正增長,而實際為負增長;三是財政收入增長率與物價上漲率一致時,財政收入只有名義增長,而實際不增不減。
28.在我國造成納稅人與負稅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有( )。
A. 由于稅法規(guī)定兩者不一致造成的
B. 由于價格和價值背離,引起稅負轉移或轉嫁造成的
C. 由于稅收優(yōu)惠造成的
D. 由于稅率差異造成的
答案:B
29.下列關于累進稅率的表述中不正確的有( )。
A.全額累進稅率計算較為簡單
B.全額累進稅率下稅收負擔不夠合理
C.全額累進稅率下稅收負擔比較合理
D.超額累進稅率下稅收負擔比較合理
答案:C
解析:全額累進稅率的計算方法簡單,但稅收負擔不合理,特別是在各級征稅對象數(shù)額的分界外負擔相差懸殊,甚至會出現(xiàn)增加的稅額超過增加的征稅對象數(shù)額的現(xiàn)象,不利于鼓勵納稅人增加收入。超額累進稅率的計算方法比較復雜,但累進幅度比較緩和,稅收負擔較為合理。
30.在下列三級超額累進稅率下,若某人的應稅所得為10000元,則應納稅額為(?。?。
三級超額累進稅率表
級距 應稅所得額 稅率
1 5000元以下(含5000元) 10%
2 5000元-20000元(含20000元) 20%
3 20000元以上 30%
A.500元 B.1500元
C.2000元 D.4000元
答案:B
解析:按照超額累進稅率下應納稅額的計算方法,某人應納稅額=5000×10%+(10000-5000)×20%=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