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記念劉和珍君》教案設(shè)計

字號: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高二語文《記念劉和珍君》教案設(shè)計》的文章,供大家學習參考!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一、結(jié)合注釋①介紹“三·一八”慘案發(fā)生的時代背景。
    二、在通讀全文的基礎(chǔ)上,理清劉和珍烈士的事跡。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解題和介紹時代背景——今天學習的《記念劉和珍君》(板書),選自《華蓋集續(xù)編》。記念,我們現(xiàn)在一般寫成“紀念”、“記”與“紀”在這里含義是相同的。魯迅先生為什么要寫這一篇文章?這就要對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個了解,大家可以先讀一下注釋①,看過后對其中不懂的地方還可以提出來。
    教師著重介紹以下幾點:
    (一)一九二六年,我國的北方還在軍閥政府的統(tǒng)治下,掌握政權(quán)的是北洋軍閥皖系頭子段祺瑞。當時占據(jù)著東北的奉系軍閥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向關(guān)內(nèi)進軍,遇到了國民軍將領(lǐng)馮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便公開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軍艦掩護奉軍軍艦駛?cè)胩旖蚋浇拇蠊量冢趽魢褴?,國民軍開炮還擊。三月十六日,日本帝國主義糾集英、美、法等八國公使,借口維護一九○一年八國聯(lián)軍與清政府簽訂的《辛丑條約》,向段祺瑞執(zhí)政府提出*,并組織起新的“八國聯(lián)軍”,準備武力進攻。三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門集會*,后又到執(zhí)政府前請愿。段祺瑞竟下令衛(wèi)隊開槍鎮(zhèn)壓群眾,群眾死四十七人,傷一百五十余人,造成“三·一八”慘案。劉和珍烈士就是在這次慘案中遇難的。
    (二)“三·一八”慘案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段祺瑞為了推卸罪責,反而污蔑死難群眾是“暴徒”。一些走狗文人,如陳西瀅等也制造流言,誣陷愛國學生是“受人利用”,被“民眾領(lǐng)袖”(指李大釗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三)當時魯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編輯新文學刊物。面對反動黑暗的統(tǒng)治,他無比憤慨,對愛國的青年學生被殘害,他萬分哀痛。他不贊成搞徒手請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叭ひ话恕睉K案發(fā)生后,他寫了好幾篇倬念文章,《記念劉和珍君》是其中影響大的一篇。
    二、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要求:(一)把不理解的字詞,難懂的語句做上記號;(二)試把每一段的段意歸納出來;(三)把記敘劉和珍烈士事跡的內(nèi)容理出來,準備復述。
    (學生自讀、議論,教師巡視。)
    三、學生復述劉和珍的事跡。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有一定的難度,一些詞句不容易理解,大家歸納的段意也不完全相同,這些問題我們將留到下一步討論,現(xiàn)在先請大家根據(jù)課文,簡要地講一講劉和珍烈士的事跡。
    學生講述后,教師歸納:文章中記敘劉和珍事跡主要在一、三、五段,記了三件事,雖然寫得簡略,但給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第一件事是“毅然預定”全年的《莽原》周刊(板書“毅然”)。從這個“毅然”的行動里能讓我們了解到什么呢?(對進步思想的追求,對魯迅作品的熱愛)。
    第二件事是參加女師大學潮斗爭,“不為勢利所屈”,對母校的前涂(同“途”)“黯然至于泣下”(板書“黯然”)。在這里,“黯然”一詞,表現(xiàn)了什么心情?(對學校的前途,對同學的未來深深地優(yōu)傷)。
    第三件事是“欣然前往”執(zhí)政府前請愿而遭殘害(板書“欣然”)。從這個“欣然”里又能顯示出劉和珍的什么品質(zhì)?(一片愛國的熱忱)。
    因此,魯迅先生把劉和珍等稱作“真的猛士”是有這些事實為依據(jù)的。劉和珍烈士與楊德群烈士等為國為民,愛憎分明,見義勇為,確實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
    四、布置作業(yè):
    (一)進一步朗讀全文,修改各自在作業(yè)本上寫的各段的段意;
    (二)找出文章中議論和抒情的語句。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一、依據(jù)文章的感情脈絡(luò),理清全文的結(jié)構(gòu);
    二、剖析文章的第一大部分。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
    (一)先請學生講一講自己歸納的段落大意,然后發(fā)動學生評議。
    (二)在學生討論的基礎(chǔ)上,教師小結(jié):
    1、這是一篇紀念性文章,但記敘部分并不多,重點在議論和抒情,這和我們現(xiàn)在常見到的一些以回憶事跡為主的紀念文章是不同的。當時魯迅住在十分黑暗,十分殘酷的反動軍閥統(tǒng)治的中心——北京,目睹反動統(tǒng)治者的殘暴,目睹無數(shù)優(yōu)秀青年遭屠殺,目睹不少群眾未覺醒,他的悲憤心情是難以抑制的,所以文章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交織起來寫。如果我們理清了魯迅先生的這一條感情的脈絡(luò),文章的結(jié)構(gòu)就容易理解了。
    2、如果從記敘的角度看,文章是先從開追悼會的那天寫起,再倒敘“三·一八”慘案,中間還插敘了一段女師大學潮。但這樣去分析就會產(chǎn)生一個問題,即中間的好幾段就找不到敘事的由頭,成了可寫可不寫的內(nèi)容。如果我們從魯迅先生寫這篇悼念文章的感情的起伏、發(fā)展去理解,就會發(fā)現(xiàn)整篇文章是以作者的感情思緒為主線,把敘事、議論、抒情融成一體,每一段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3、具體說,全文共七段:第一段,面對著劉和珍烈士的追掉會,魯迅先生感到無比悲憤,要寫文章來“悼念逝者”(板書);第二段,想到烈士的斗爭已經(jīng)過去,她們已倒在血泊之中,而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舊存在,為了使人們不忘烈士的鮮血,為了喚起人們的覺醒,更感到有必要寫文章來“喚醒生者”(板書);第三段,追憶劉和珍的往事,對她奉獻悲哀和尊敬,因為她“為國而死”(板書);第四段,噩耗傳來,由不信到證實,目睹慘象,耳聞流言,憤怒地揭示我們這個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慘痛根源”(板書);第五段,從慘案的經(jīng)過,展示出三個女子的驚心動魄的“崇高偉大”(板書);第六段,在血的教育下,從人類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中,看到劉和珍等烈士的“血痕必將擴大”(板書);第七段,與*者的兇殘、流言家的下劣相比,中國女性臨難竟如此之從容,得出了我們民族沒有消亡的明證,指出在這一慘案中,人們將看見希望,猛士更奮然前行,由此自然地歸結(jié)出烈士“犧牲的意義”(板書)。以上七段使文章構(gòu)成三大部分:第一、二段是一部分,說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第三、四、五段是第二部分,頌揚劉和珍烈士的崇高品質(zhì)和斗爭精神;第三部分是六、七段,指出“三·一八”慘案的意義所在。
    二、指導學生閱讀第一部分。當我們理清了文章的脈絡(luò)結(jié)構(gòu)之后,再來理解文章的語言就比較容易一些了。
    (一)請大家細讀第一、二段,讀的時候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一部分里有兩處提到“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又說“我實在無話可說”,這種矛盾的提法該怎樣理解?
    1、學生閱讀,相互討論。
    2、教師歸納:(1)第一處寫“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是為了寄托自己對劉和珍烈士的哀思,接下來連用兩個“只能如此而已”,是說明自己的悲憤感情是文章所傾訴不了的,然而又只能用文字來紀念,這種反復回蕩的語言,正反映出魯迅先生悲憤之強烈;(2)第二處說“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是對我們還活著的人來說的,是為了要揭露這“似人非人”的世界,為了讓人們不忘記這血的教訓,所以結(jié)尾再強調(diào)一下:“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保?)“我實在無話可說”,這是一句無比憤激的話。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魯迅先生的周圍,重壓在心頭,而反動統(tǒng)治者和御用文人們的卑劣行徑,“尤使我覺得悲哀”。一個人在悲憤到極點的時候反而會說不出話來,所以必須“出離憤怒”,寫文章來悼念死者,把自己大的哀痛顯示于這個“非人間”,讓反動統(tǒng)治者們對我的苦痛去“快意”吧,我將以此作為“祭品”,奉獻在烈士的靈前。這種看似矛盾的說法,實質(zhì)是感情無比深沉的表達方式。
    (二)在第二段開頭,贊頌劉和珍等為“真的猛士”,又說她們是“哀痛者”和“幸福者”,該如何理解呢?
    教師歸納:“真的猛士”是指為國家,為民族而奮斗的革命者。他們敢于正視民族悲慘的命運、面對國家黑暗的現(xiàn)實,以國家、民族的不幸為自己大的“哀痛”;他們不怕血腥鎮(zhèn)壓,不為暴行所嚇倒,以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而獻身為自己大的“幸福”。與“猛士”相比的是“庸人”,是指被“造化”愚弄的“怯弱者”,他們尚未覺醒,還在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魯迅先生感到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也是為此而說的,要用猛士們奮斗的鮮血來教育、喚醒他們。
    (三)這一部分,從記敘開始,進而展開議論,抒發(fā)激情,寫得曲折深沉,要細心朗讀、領(lǐng)會。
    三、布置作業(yè):
    背誦第一部分。
    第三教時
    教學要點:
    一、理解課文第二、三部分,重點搞懂其中一些難句的含意;
    二、小結(jié)全文。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指導學生閱讀第二部分:大家仔細閱讀課文的第二大部分,把其中你認為重要的一些議論、抒情的語句劃出來,想一想應該怎樣理解這些話的含意。
    (一)學生閱讀、勾畫,教師巡視。
    (二)學生朗讀自己劃出來的語句,然后共同討論。
    (三)教師歸納:
    1、這一部分包括三個段落,記敘、抒情、議論,交錯融貫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回蕩、激昂而又深沉。第三段以劉和珍與我的師生關(guān)系的議論為發(fā)端,轉(zhuǎn)入記敘。魯迅先生的感情也從第一大部分的憤激,轉(zhuǎn)為舒緩。但是到第四段又由記敘進入議論、抒情,在記敘中連用“然而”、“但”等轉(zhuǎn)折語,層層遞進,感情再次迸發(fā)。在第五段開頭就用“但是”一轉(zhuǎn),由上段的議論轉(zhuǎn)到記敘劉和珍等遇難的經(jīng)過,結(jié)尾再用“但是……”一句揭穿劊子手們的猙獰面目。對中外殺人者的義憤已經(jīng)到了無法遏制的地步。
    2、第四段的難句在后一小節(jié),我們可以先集體朗讀一下。(學生朗讀),慘象、流言,揭示出這個非人的世道。面對這種黑暗的統(tǒng)治,語言已經(jīng)失去了作用,指出這就是衰亡民族“默無聲息”的原因所在,這種“沉默”對人民來說是痛苦的,但對反動統(tǒng)治者來說也是可怕的,進而剖析“沉默”的兩種結(jié)果。這一句蘊含著極為深刻的哲理,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魯迅先生寫的“于無聲處聽驚雷”的詩句。在朗讀的時候要注意:前一個“沉默呵”,感嘆成分較強,要讀得深沉緩慢,后一個“深默呵”,憤怒的成分為主,要讀得高昂激越。(指導學生再朗讀)。
    3、第五段的難點在于對“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zhuǎn)輾于……不幸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這兩句的理解。這兩句話歷來在解釋上有分歧,有的說是諷刺中外反動派的“反語”,有的說是歌頌革命青年的“正語”,也有的說是兩者兼有的“雙關(guān)語”,究竟應該怎樣理解呢?就整句的意思來看,是贊頌劉和珍等“三個女子”在彈雨中毫不畏懼、互相救助的感人事跡,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這是“驚心動魄”的,更是“偉大”的;從句子的結(jié)構(gòu)來分析,主語“這”是指代“三個女子從容轉(zhuǎn)輾”的斗爭場面,謂語“是……偉大”,這是一個明確的判斷句,正是對劉和珍烈士等滿懷激情的“正面贊頌”,因此不能說是“反語”。這個“偉大”的行動,還表現(xiàn)在下一句:這三個女子的“幾縷血痕”,把“中國軍人”的“偉績”、“八國聯(lián)軍”的“武功”都“抹殺”了,所以這兩句話,是魯迅先生滿含激情地在正面贊頌。到后一節(jié)用“但是”一轉(zhuǎn),把這些中外殺人的劊子手們拉出來作反襯,讓人們看看這些丑類在中國青年女
    子面前是何等的卑劣可憎?。ㄖ笇W生朗讀第五段)。
    二、指導學生閱讀第三部分(第六、七段):如果說第二部分的后是贊頌之情達到了高潮的話,那未在第三部分就又沉靜了下來總結(jié)這次斗爭的教訓。這一部分主要是議論,請大家小聲朗讀一下,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繼續(xù)提出來討論。(學生朗讀)。
    (一)學生讀后提出問題討論。
    (二)教師歸納:
    1、第六段在全文中是感情高潮之后的余波,在情緒上是深沉的。讀的時候要抓住一個“至多”、一個“至少”來理解?!爸炼唷笔侵高@次請愿造成的犧牲對當時的社會的作用而言的,魯迅先生認為就改變社會現(xiàn)實來說,這次犧牲的價值并不能算很大,魯迅在別的紀念文章里說過他不贊成在反動統(tǒng)治者面前搞“請愿”這種斗爭方式,這不能掀倒反動的營壘;“至少”是指烈士的流血犧牲對今后而言,既然有“血痕”,就要“擴大”開去,先將在親人中“浸漬”、擴大,給人們留下斗爭的火種?!爸辽佟笔恰爸炼唷暗倪f進,抓住了這兩個關(guān)鍵性詞語,全段的內(nèi)容就容易理解了。
    2、第七段是冷靜的總結(jié),難句不多,重點在“這死傷者對于將來的意義”,再頌揚了劉和珍等中國女子的“勇毅”,并由此揭示出我們的民族的不會“消亡”的精神,終于得出茍活者會“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的結(jié)論。朗讀的時候要注意語氣的深沉。(學生齊讀)。
    三、小結(jié)全文:
    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內(nèi)容是較深的,要通過反復誦讀來加深領(lǐng)會。劉和珍等烈士犧牲已經(jīng)半個多世紀了,有多少有志的青年,為了國家和民族的解放而血戰(zhàn)前行、前仆后繼,他們是永遠值得我們紀念的,他們的精神應該擴大到我們這一代,這也是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希望所在。從文章的寫法來說,主要的是把記敘、議論、抒情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課后的“思考和練習”五要我們以四、五段為例,分析一下這種表達方式的作用。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記敘是議論、抒情的基礎(chǔ),使議論、抒情不至于空泛,而議論、抒情又是記敘的深化,使記敘不顯得膚淺,三者結(jié)合到一起來運用,就能使文章的主題表達得更深刻,揭示得更真切。這種綜合表達方式也要靠我們細心閱讀去領(lǐng)會。
    四、布置作業(yè):
    1、繼續(xù)誦讀全文。
    2、書面完成“思考和練習”第三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