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壟斷對資源配置的有效性的影響
壟斷一旦形成,市場的競爭性就會被削弱,從而使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的限制。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價格高,產量低。壟斷廠商為獲得大利潤,一定會盡可能控制產量和價格,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產量和價格,其產品的價格通常會高于競爭條件下的價格,產品的產量則會低于競爭條件下的產量。這意味著市場機制作用的發(fā)揮將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從而導致生產不足和資源配置的低效率。
第二,分配性的低效率。由于壟斷利潤的存在是對消費者利益的一種剝奪,因此,這必然導致分配性低效率的存在,出現分配不公。在此情況下,消費者均衡就難以實現。
第三,出現技術性的低效率。在壟斷的條件下,由于壟斷廠商缺乏競爭的外部壓力,其經濟效率必然低于競爭條件下的經濟效率,即出現技術性低效率。技術性低效率的存在,意味著壟斷廠商實際上無法實現利潤大化,生產者均衡難以實現。
第四,壟斷還會導致尋租的產生。因為壟斷不僅是一種特權,也是一種無形資產,它可以給廠商帶來壟斷利潤。因此,任何一個壟斷廠商都會為獲得或維持其壟斷地位而付出代價,例如向政府官員或議員行賄,讓他們制定有利于自己獲得壟斷地位或維持壟斷地位的政策。這種為獲得和維持壟斷地位而產生的非生產性尋利活動被稱為尋租(rent seeking)。顯然,尋租行為的存在意味著部分經濟利潤的喪失,這是一種社會的凈損失。社會凈損失的存在意味著經濟效率的降低。
由此可見,壟斷的產生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場機制的作用,使資源無法得到優(yōu)配置,從而導致市場失靈。
2.外部性或外部影響
(1)“外部性”或“外部影響”定義:在市場經濟中,當某市場主體的一項經濟活動給其他社會成員帶來好的或壞的影響,而又不能使市場主體自身得到相應的補償或給予其他社會成員賠償的時候,就會產生“外部性”或“外部影響”。
(2)外部性分類:正外部性(外部經濟)和負外部性(外部不經濟)
外部性通常有兩種情況:
①正外部性或外部經濟:當某一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使其他市場主體或社會成員受益,而他自己卻又不能由此得到補償,那么這種行為所導致的外部結果就是“正外部性”,亦稱“外部經濟”。例如,某個公司支付巨額費用對自己的雇員進行了長期的技術培訓后,受訓的雇員卻“跳槽”到其他單位而又不付給公司任何費用或只付給較低的費用。在此情況下,公司雇員的行為顯然會使為培訓雇員而支付了巨額費用的公司遭受經濟損失,但卻給其他公司或社會帶來好處。這表明,為培訓雇員支付了巨額費用的公司所獲得的私人收益一定會小于公司外部的社會收益,而由公司承擔的私人成本則會高于公司外部的社會成本,此即為正外部性,亦稱外部經濟。
②負外部性或外部不經濟:當某一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使其他市場主體或社會成員的利益受損,而又并不為此進行相應的賠償,那么這種活動所導致的外部影響就是“負外部性”,亦稱“外部不經濟”。例如,某企業(yè)在生產過程中,由于排放大量的煙塵和污水,從而造成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而又不為此付出任何代價或只付出很小的代價,這時,企業(yè)所獲得的私人收益就會高于社會收益,而私人成本則會低于社會成本,于是就會產生負外部性或外部不經濟。
不僅廠商的生產活動會產生外部經濟或外部不經濟,消費者的消費活動也會產生正的外部影響或負的外部影響。前者被稱為生產的外部性,后者被稱為消費的外部性。
(3)外部性對資源配置的影響
外部性的存在會對資源配置產生什么影響呢?
①正外部性或外部經濟,通常會使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水平低于社會所需要的優(yōu)水平。
②外部不經濟,通常會使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水平高于社會所需要的水平,并給其他經濟主體乃至整個社會帶來巨大損失。
無論是外部經濟還是外部不經濟的存在,都表明資源沒有實現優(yōu)配置,帕累托標準未能實現。外部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與產權不清晰有關,而對產權的明確界定,市場機制通常是無能為力的。顯然,市場機制在外部性面前失去了或部分失去了自己的作用,市場失靈就是難免的。
3.公共物品
(1)私人物品與公共物品
產品可以分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是指那些物品數量將隨任何人增加對它的消費而相應減少,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特點的產品。公共物品是指任何人如果增加對這些產品的消費都不會減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費水平,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點的產品。
私人物品在消費上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所謂競爭性或抗爭性(rival),是指如果要增加一個消費者對該產品的消費,就必須增加產量,從而增加產品的成本;所謂排他性(exclusive),是指只要一個人消費了某一產品,另一個人就不能同時消費這種產品。兩個人不能同時穿一件衣服,開同一輛汽車,就是指產品的排他性。對于具有排他性特點的私人物品,可以采取收費的方式對消費者的消費進行調節(jié),這意味著,只有對產品支付了價格的人才能消費該產品,而其他未支付價格的人則不能消費。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產品并不具備上述兩個特點。如果某種物品不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該種物品即為公共物品。因此,公共物品是指不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產品。公共物品的非競爭性是指,在任意一個給定的產出水平上,如果增加一個人消費該產品,并不需要增加該產品的產量,因而不會引起該產品成本的增加。例如廣播、電視等產品就具有這一特點,因為額外增加一個消費者收聽廣播或收看電視并不需要額外增加廣播和電視的播出成本。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經濟社會客觀上存在公共物品,就不能阻止任何人不支付價格也能消費該種產品,即不能阻止任何人免費“搭便車”。典型的例子是國防和公安。一個國家的國防和公安系統(tǒng)一經設立,就無法排斥該國的國民免費享受國防和公安服務。
公共物品又分為:純公共物品和一般公共物品。一種產品或服務,如果在同一時間內既具有嚴格的非競爭性,又具有嚴格的非排他性,即為純公共物品。例如國防和公海上的航標燈就是純公共物品。如果某種產品只具備其中的某一特點,或只具備部分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點,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公共物品或準公共物品。例如,高速公路就是只具有非競爭性,而不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因為在交通的非高峰期,增加一輛汽車通過高速公路所引起的邊際成本近似于零,但如果在高速公路的入口處設立收費站,就可以阻止不付費的汽車駛入。在公海上捕魚是一個相反的例子,它只具有非排他性,但卻不具有非競爭性。因為只要公海是各國公民所共有的,就不能排斥任何一個捕魚者在海上捕魚,但捕魚者的不斷增加肯定會減少海中魚類的數量,從而增加捕魚者的捕撈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