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循環(huán)建立的遲早與效果對患者預后有重要影響。主要方法是按壓心臟,維持心臟的充盈和搏動,有效時可誘發(fā)心臟的自律搏動.
(1)胸外心臟按壓(ECC):是于胸骨上施加壓力使心臟(或胸腔)的容積改變,從而推動血液循環(huán)的方法。正確的胸外按壓可產(chǎn)生相當可靠的效果,動脈壓可達10.7一13.lkPa(80—100㎜Hg),可以防止腦細胞的不可逆性損害.
1)體位:患者仰臥在硬板上或?qū)⒒颊咭浦恋孛?去枕以使頭部不要高于心臟平面,否則因重力因素會使腦血流減少;抬高雙下肢150.
2)按壓部位:按壓部位位于胸骨中、下1/3交界處,手掌與患者胸骨縱軸平行以避免直接按壓肋骨,另一手平行按在該手背上。
3)按壓力度及頻率:肘關節(jié)伸直,上身前傾,操作者借自身重力和雙手臂及手掌垂直下壓的力使胸骨下降3—5cm,然后立即放松,使胸骨自行回復原位,按壓與放松的時間比為1:1,按壓頻率一般成人為80—100次/分,對兒童可用單手按壓,按壓胸骨的幅度為2.5—4cm。嬰兒因心臟位置高、胸廓小,只宜用兩指指尖按壓胸骨中部,按壓幅度為1—2cm,頻率為100—120次/分。
4)與人工呼吸配合:胸外心臟按壓與口對口人工呼吸合為一體,被視為“標準CPR”。
單人CPR:每按壓15次,做口對口人工呼吸2次(15:2),頻率為80—100次/分;每間隔2—3分鐘觀察頸動脈搏動和自主呼吸動作1次,以判斷心跳、呼吸是否恢復。
雙人CPR:一人做胸外按壓,另一人做口對口(鼻)人工呼吸并監(jiān)測頸動脈搏動,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的次數(shù)比為5:1,即每5次按壓停頓1—1.5秒后做人工呼吸1次。
5)胸外心臟按壓有效的指征
①能觸摸到頸動脈及其他大動脈搏動。
②可測到血壓。
③皮膚、口唇顏色轉(zhuǎn)為紅潤。
④自主呼吸恢復。
⑤瞳孔逐漸縮小。
⑥眼瞼反射恢復。
⑦下頜、四肢肌張力恢復。
(1)胸外心臟按壓(ECC):是于胸骨上施加壓力使心臟(或胸腔)的容積改變,從而推動血液循環(huán)的方法。正確的胸外按壓可產(chǎn)生相當可靠的效果,動脈壓可達10.7一13.lkPa(80—100㎜Hg),可以防止腦細胞的不可逆性損害.
1)體位:患者仰臥在硬板上或?qū)⒒颊咭浦恋孛?去枕以使頭部不要高于心臟平面,否則因重力因素會使腦血流減少;抬高雙下肢150.
2)按壓部位:按壓部位位于胸骨中、下1/3交界處,手掌與患者胸骨縱軸平行以避免直接按壓肋骨,另一手平行按在該手背上。
3)按壓力度及頻率:肘關節(jié)伸直,上身前傾,操作者借自身重力和雙手臂及手掌垂直下壓的力使胸骨下降3—5cm,然后立即放松,使胸骨自行回復原位,按壓與放松的時間比為1:1,按壓頻率一般成人為80—100次/分,對兒童可用單手按壓,按壓胸骨的幅度為2.5—4cm。嬰兒因心臟位置高、胸廓小,只宜用兩指指尖按壓胸骨中部,按壓幅度為1—2cm,頻率為100—120次/分。
4)與人工呼吸配合:胸外心臟按壓與口對口人工呼吸合為一體,被視為“標準CPR”。
單人CPR:每按壓15次,做口對口人工呼吸2次(15:2),頻率為80—100次/分;每間隔2—3分鐘觀察頸動脈搏動和自主呼吸動作1次,以判斷心跳、呼吸是否恢復。
雙人CPR:一人做胸外按壓,另一人做口對口(鼻)人工呼吸并監(jiān)測頸動脈搏動,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的次數(shù)比為5:1,即每5次按壓停頓1—1.5秒后做人工呼吸1次。
5)胸外心臟按壓有效的指征
①能觸摸到頸動脈及其他大動脈搏動。
②可測到血壓。
③皮膚、口唇顏色轉(zhuǎn)為紅潤。
④自主呼吸恢復。
⑤瞳孔逐漸縮小。
⑥眼瞼反射恢復。
⑦下頜、四肢肌張力恢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