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之陰陽學說在中醫(yī)學中應用(2)

字號:

不論是物質與功能的矛盾運動,還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都說明在正常生理情況下,陰與陽是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處于一個有利于生命活動的相對平衡的協(xié)調狀態(tài)的。如果陰陽不能相互為用而分離,陰精與陽氣的矛盾運動消失,升降出入停止,人的生命活動也就終結了。
    (三)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人體與外界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和機體內在環(huán)境的平衡協(xié)調,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基礎。機體陰陽平衡是健康的標志,平衡的破壞意味著生病。疾病的發(fā)生,就是這種平衡協(xié)調遭到破壞的結果。陰陽的平衡協(xié)調關系一旦受到破壞而失去平衡,便會產生疾病。因此,陰陽失調是疾病發(fā)生的基礎。
    陰陽學說在病理學上的應用主要是:
    1.分析邪氣和正氣的陰陽屬性: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取決于兩方面的因素:一是邪氣。所謂邪氣,就是各種致病因素的總稱。二是正氣。正氣泛指人體的機能活動,常與邪氣對稱。邪氣有陰邪(如寒邪、濕邪)和陽邪(如六*中的風邪、火邪)之分。正氣又有陰精和陽氣之別。
    2.分析病理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就是邪正斗爭的過程。邪正斗爭導致陰陽失調,而出現各種各樣的病理變化。無論外感病或內傷病,其病理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不外乎陰陽的偏盛或偏衰。
    (1)陰陽偏盛:即陰盛、陽盛,是屬于陰陽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變。
    陽盛則熱:陽盛是病理變化中陽邪亢盛而表現出來的熱的病變。陽邪致病,如暑熱之邪侵人人體可造成人體陽氣偏盛,出現高熱、汗出、口渴、面赤、脈數等表現,其性質屬熱,所以說“陽盛則熱”。因為陽盛往往可導致陰液的損傷,如在高熱、汗出、面亦、脈數的同時,必然出現陰液耗傷而口渴的現象,故曰“陽盛則陰病”?!瓣柺t熱”,是指因陽邪所致的疾病的性質;“陽盛則陰病”,是指陽盛必然損傷人體的正氣(陰液)。
    陰盛則寒:陰盛是病理變化中陰邪亢盛而表現出來的寒的病變。陰邪致病,如納涼飲冷,可以造成機體陰氣偏盛,出現腹痛、泄瀉、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等表現,其性質屬寒,所以說“陰盛則寒?!标幨⑼梢詫е玛枤獾膿p傷,如在腹痛、泄瀉、舌淡苔白、脈沉的同時,必然出現陽氣耗傷而形寒肢冷的現象,故日“陰盛則陽病”。“陰盛則寒”,是指因陰邪所致疾病的性質;“陰盛則陽病”,是指陰盛必然損傷人體的正氣(陽氣)。
    用陰陽消長的理論來分析,“陽盛則熱”屬于陽長陰消,“陰盛則寒”屬于陰長陽消。其中,以“長”為主,“消”居其次。
    (2)陰陽偏衰:陰陽偏衰即陰虛、陽虛,是屬于陰陽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變。
    陽虛則寒:陽虛是人體陽氣虛損,根據陰陽動態(tài)平衡的原理,陰或陽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導致另一方相對的偏盛。陽虛不能制約陰,則陰相對偏盛而出現寒象:如機體陽氣虛弱,可出現面色蒼白、畏寒肢冷、神疲蜷臥、自汗、脈微等表現:其性質亦屬寒,所以稱“陽虛則寒,”
    陰虛則熱:陰虛是人體的陰液不足。陰虛不能制約陽,則陽相對偏亢而出現熱象。如久病耗陰或素體陰液虧損,可出現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口舌干燥、脈細數等表現,其性質亦屬熱,所以稱“陰虛則熱”,
    用陰陽消長理論來分析,“陽虛則寒”屬于陽消而陰相對長,陰虛則熱屬于陰消而陽相對長。其中,以消為主,因消而長,長居其次。
    (3)陰陽互損: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機體的陰陽任何一方虛損到一定程度,必然導致另一方的不足。陽損及陰,陰損及陽:陽虛至一定程度時,因陽虛不能化生陰液,而同時出現陰虛的現象,稱“陽損及陰”。同樣,陰虛至一定程度時,因陰虛不能化生陽氣,而同時出現陽虛的現象,稱“陰損及陽”:“陽損及陰”或“陰虛及陽”最終導致“陰陽兩虛”:陰陽兩虛是陰陽的對立處在低于正常水平的平衡狀態(tài),是病理狀態(tài)而不是生理狀態(tài)。
    臨床上,為了區(qū)別陽盛則熱、陰盛則寒和陽虛則寒、陰虛則熱,把陽盛則熱稱作“實熱”,把陰虛則熱稱作“虛熱”,把陰盛則寒稱作“實寒”,把陽虛則寒稱作“虛寒”:至于陽損及陰、陰損及陽乃致陰陽兩虛,均屬虛寒虛熱范疇;陽損及陰,以虛寒為主,虛熱居次;陰損及陽.以虛熱為主,虛寒居次;而陰陽兩虛則是虛寒虛熱并存,且暫時處于均勢的狀態(tài)。但是由于這種低水平的平衡是動態(tài)平衡,所以在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仍然會有主次。
    (4)陰陽轉化:在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陰陽偏盛偏衰的病理變化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陽證可以轉化為陰證,陰證可以轉化為陽證。陽損及陰和陰損及陽也是陰陽轉化的體現。
    在病理狀態(tài)下,對立的邪正雙方同處于疾病的統(tǒng)一體中進行劇烈的斗爭,它們的力量對比是不斷運動變化著的。邪正斗爭,是疾病自我運動轉化的內在原因,醫(yī)療護理是促使轉化的外部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由于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所以陰證和陽證雖然是對立的,有顯著差別的,但這種對立又互相滲透,陽證之中還存在著陰證的因素,陰證之中也存在著陽證的因素:所以陽證和陰證之間可以互相轉化。
    (四)用子指導疾病的診斷
    中醫(yī)診斷疾病的過程,包括診察疾病和辨別證候兩個方面?!安焐疵},先別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學說用于診斷學中,旨在分析通過四診而收集來的臨床資料和辨別證候。
    1.陰陽是分析四診資料之目:如色澤鮮明者屬陽,晦暗者屬陰;語聲高亢洪亮者屬陽,低微無力者屬陰;呼吸有力、聲高氣粗者屬陽,呼吸微弱、聲低氣怯者屬陰;口渴喜冷者屬陽,口渴喜熱者屬陰;脈之浮、數、洪、滑等屬陽,沉、遲、細、澀等屬陰。
    2.陰陽是辨別證候的總綱:如八綱辨證中,表證、熱證、實證屬陽;里證、寒證、虛證屬陰。在臨床辨證中,只有分清陰陽,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質,做到執(zhí)簡馭繁。所以辨別陰證、陽證是診斷的基本原則,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臟腑辨證中,臟腑氣血陰陽失調可表現出許多復雜的證候,但不外陰陽兩大類,如在虛證分類中,心有氣虛、陽虛和血虛、陰虛之分,前者屬陽虛范疇,后者屬陰虛范疇。
    總之,由于陰陽偏盛偏衰是疾病過程中病理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所以疾病的病理變化雖然錯綜復雜,千變萬化,但其基本性質可以概括為陰和陽兩大類。
    (五)用子指導疾病的防治
    1.指導養(yǎng)生防?。褐嗅t(yī)學十分重視對疾病的預防,不僅用陰陽學說來闡發(fā)攝生學說的理論。而且攝生的具體方法也是以陰陽學說為依據的:陰陽學說認為:人體的陰陽變化與自然界四時陰陽變化協(xié)調一致,就可以延年益壽:因而主張順應自然,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精神內守,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做到‘‘法于陰陽,和于術數”(《素問,上古天真論》)。借以保持機體內部以及機體內外界環(huán)境之間的陰陽平衡,達到增進健康、預防疾病的目的。
    2,用于疾病的治療:由于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失調,因此,調整陰陽。補偏救弊,促使陰平陽秘,恢復陰陽相對平衡,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陰陽學說用以指導疾病的治療,一是確定治療原則,二是歸納藥物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