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西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輔導(dǎo):低滲性缺水

字號:

低滲性缺水又稱慢性缺水或繼發(fā)性缺水。即為伴有細胞外液減少的低鈉血癥。
    (1)特征:水、鈉同時喪失,但失鈉多于失水。主要為細胞外液減少。
    (2)病因
    ①胃腸道消化液長期持續(xù)喪失,如反復(fù)嘔吐、腹瀉、膽胰瘺、胃腸道長期吸引或慢性腸梗阻,鈉隨消化液大量喪失,補液不足或僅補充水分。
    ②大創(chuàng)面慢性滲液。
    ③大量應(yīng)用排鈉性利尿劑(如噻嗪類、利尿酸等)時,未注意補給適量鈉鹽。
    ④急性腎功能衰竭多尿期、失鹽性腎炎、腎小管性酸中毒、Addison病等腎臟排鈉增多,又補充了水分。
    (3)臨床表現(xiàn):根據(jù)缺鈉程度,臨床上可把低滲性缺水分為三度:
    ①輕度缺鈉:每千克體重缺鈉相當于氯化鈉0.5g,血清鈉<135mmol/L?;颊吒蟹α?、頭昏、手足麻木,但無口渴感,尿量正?;蛏远啵蜮c、氯減少,尿比重低.
    ②中度缺鈉:每千克體重缺鈉相當于氯化鈉0.5—0.75g,血鈉<130mmol/L,病人除上述癥狀外,尚有厭食、惡心、嘔吐,脈搏細速,血壓不穩(wěn)定或下降,脈壓變小,淺靜脈萎陷,視力模糊,站立性暈倒。尿少,尿中幾乎不含鈉和氯。
    ③重度缺鈉:每千克體重缺鈉相當于氯化鈉0.75—l.25g,血鈉<120mmol/L。除有上述中度缺鈉癥狀外,還有肌痙攣性抽痛、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病人神志不清、木僵乃至昏迷.常伴有嚴重休克、少尿或無尿、尿素氮升高,
    (4)治療
    ①積極處理致病原因。
    ②補液量估算方法:按臨床缺鈉程度計算:例如體重60㎏的病人, 有中度缺鈉,估計每千克體重喪失氯化鈉0.5g,則宜補氯化鈉30g。按血鈉濃度計算:
    補鈉量(NaCl.g) =[142一血鈉測定值(mmol/L)] ÷17×體重(㎏)×0.6為(女性為O.5).
    按1g鈉鹽等于17mmolNa+計算氯化鈉的量。
    ③補液補鈉的方法:一般臨床上先補給計算量的一半,再加上每日氯化鈉需要量4. 5g,其余一半的鈉可在次日補給。輕度和中度缺鈉者可選用等滲鹽水或5%葡萄糖生理鹽水。例如缺鈉30g,先補一半15g,再加生理需要量4.5g,當日共需補給氯化鈉19.5g,則可用5%葡萄糖鹽水2000ml補充。重度缺鈉者已出現(xiàn)休克時,應(yīng)快速補充晶體溶液和膠體溶液,補充血容量,改善血循環(huán),提高血壓(晶體液用量要比膠體液大2—3倍)。接著靜脈給予高滲(5%)氯化鈉溶液200—300ml,盡快糾正血鈉過低,以提高血漿滲透壓;然后根據(jù)計算所得的補鈉量再給予調(diào)整,結(jié)合病情決定是否需要繼續(xù)補充高滲鹽水或改用等滲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