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民事法律行為(現(xiàn)代民法的靈魂)
法律關系分為主體(當事人)、客體(權利義務的指向對象)、內(nèi)容(權利義務關系);
法律關系發(fā)生的要件:①有主體、②有法律規(guī)范、③有法律事實
一、民事法律事實的分類:以事實行為與法律行為的區(qū)別為中心
以法律事實的發(fā)生是否與當事人的意志有關,將法律事實分為行為和事件
根據(jù)事件的發(fā)生是否與人的意志有關,可以分成自然事件(海嘯)和社會事件(罷工)
根據(jù)行為的法律后果是否是當事人意欲追求的,行為分為事實行為和民事行為(法律行為)
事實行為包括:侵權行為、無因管理行為、部分的不當?shù)美袨?因為有的不當?shù)美腔谑录?、創(chuàng)作行為、發(fā)明行為、添附行為、先占行為、拾得遺失物、發(fā)現(xiàn)隱(埋)藏物等
民事行為的概念引進于德國,我國進行了改造,目前民事行為分為:
民事法律行為(civil legal act,合法有效);
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當事人能力有瑕疵);
可變更、可撤消的民事行為(意思表示有瑕疵);
無效的民事行為(內(nèi)容違法);
----但理論結構本身就會產(chǎn)生混亂,如民事法律行為包括合同行為,而合同行為又分為有效、效力待定、可變更可撤消、無效
按李建偉說:以后會把民事行為的概念取消,直接讓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相對應,再把法律行為按種類分為合同行為、婚姻行為、遺囑行為、收養(yǎng)行為、代理行為等,還可以按法律行為的效力狀況分為有效行為、無效行為、效力待定行為、可變更可撤消行為。
法律行為的內(nèi)容和后果都由當事人自由決定(私法自治),法律只起補充作用
法律行為要求當事人具有行為能力
事實行為的內(nèi)容和后果都由法律事先規(guī)定,法律表現(xiàn)為強行性規(guī)范
事實行為不要求當事人具有行為能力
從不同的角度看,一個行為可能同時是事實行為或法律行為或純屬事件,例如:
甲殺死乙,乙的兒女繼承了乙的財產(chǎn),對于發(fā)生的繼承法律關系,甲殺死乙屬于事件
甲殺死乙,甲要承擔侵權責任,對于發(fā)生的侵權責任,甲殺死乙屬于事實行為
甲將汽車托乙保管,乙擅自將汽車出租給丙,對于乙丙之間的租賃,乙的行為是法律行為
而由于乙擅自出租甲的汽車,因此所獲取的租金屬于不當?shù)美?,出租汽車的行為對于甲乙之間產(chǎn)生的不當?shù)美畟鶃碚f屬于事實行為
二、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
1、按主體和意思表示方向的不同可以分為:
單方行為:無須他人意思表示就可成立生效
單方行為又分為:
有相對人的單方行為:如授權、解除、免除、撤銷
無相對人的單方行為:如拋棄行為、遺囑行為
雙方行為:內(nèi)容相同方向相反,如合同,需要雙方意思表示一致
共同行為:意思表示方向相同,如訂立合伙協(xié)議、公司章程,采用多數(shù)決定原則
2、按是否需要支付對價可以分為
有償行為和無償行為(贈與、保證、借用、沒有約定利息的民間借貸、沒有約定保管費用的保管合同、沒有約定報酬的委托合同)
區(qū)分的意義:關涉行為定性、當事人承擔的責任程度不同、對當事人的行為能力要求不同
3、按是否需要標的物的交付為行為的成立或者生效的要件可以分為
要物行為(實踐行為)和不要物行為(諾成行為)
主要的要物合同:動產(chǎn)質押、定金合同、保管合同、借用合同
區(qū)分意義:當事人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同
4、按是否需要特定形式還可以分為:
要式行為和不要式行為
要式行為又分為一般要式(書面形式)和特殊要式(書面+登記或批準)
沒有采取一般要式的,合同不成立;沒有采取特殊要式的,合同不生效
特殊要式合同:中外合資合同、中外合作合同、向外國人轉讓中國專利
5、按行為與原因的關系還可以分為:
有因行為(要因行為)、無因行為(不要因行為)
分類意義:“原因”的效力對行為效力的影響不同
目前我國現(xiàn)行法上的無因行為包括:債權移轉、免責的債務承擔、債務免除、票據(jù)行為、授權行為
6、按行為的效果還可以分為:
處分行為(物權性――發(fā)生、變更、消滅物權);―――物權行為
負擔行為(債權性――發(fā)生債權債務);―――債權行為
法律關系分為主體(當事人)、客體(權利義務的指向對象)、內(nèi)容(權利義務關系);
法律關系發(fā)生的要件:①有主體、②有法律規(guī)范、③有法律事實
一、民事法律事實的分類:以事實行為與法律行為的區(qū)別為中心
以法律事實的發(fā)生是否與當事人的意志有關,將法律事實分為行為和事件
根據(jù)事件的發(fā)生是否與人的意志有關,可以分成自然事件(海嘯)和社會事件(罷工)
根據(jù)行為的法律后果是否是當事人意欲追求的,行為分為事實行為和民事行為(法律行為)
事實行為包括:侵權行為、無因管理行為、部分的不當?shù)美袨?因為有的不當?shù)美腔谑录?、創(chuàng)作行為、發(fā)明行為、添附行為、先占行為、拾得遺失物、發(fā)現(xiàn)隱(埋)藏物等
民事行為的概念引進于德國,我國進行了改造,目前民事行為分為:
民事法律行為(civil legal act,合法有效);
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當事人能力有瑕疵);
可變更、可撤消的民事行為(意思表示有瑕疵);
無效的民事行為(內(nèi)容違法);
----但理論結構本身就會產(chǎn)生混亂,如民事法律行為包括合同行為,而合同行為又分為有效、效力待定、可變更可撤消、無效
按李建偉說:以后會把民事行為的概念取消,直接讓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相對應,再把法律行為按種類分為合同行為、婚姻行為、遺囑行為、收養(yǎng)行為、代理行為等,還可以按法律行為的效力狀況分為有效行為、無效行為、效力待定行為、可變更可撤消行為。
法律行為的內(nèi)容和后果都由當事人自由決定(私法自治),法律只起補充作用
法律行為要求當事人具有行為能力
事實行為的內(nèi)容和后果都由法律事先規(guī)定,法律表現(xiàn)為強行性規(guī)范
事實行為不要求當事人具有行為能力
從不同的角度看,一個行為可能同時是事實行為或法律行為或純屬事件,例如:
甲殺死乙,乙的兒女繼承了乙的財產(chǎn),對于發(fā)生的繼承法律關系,甲殺死乙屬于事件
甲殺死乙,甲要承擔侵權責任,對于發(fā)生的侵權責任,甲殺死乙屬于事實行為
甲將汽車托乙保管,乙擅自將汽車出租給丙,對于乙丙之間的租賃,乙的行為是法律行為
而由于乙擅自出租甲的汽車,因此所獲取的租金屬于不當?shù)美?,出租汽車的行為對于甲乙之間產(chǎn)生的不當?shù)美畟鶃碚f屬于事實行為
二、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
1、按主體和意思表示方向的不同可以分為:
單方行為:無須他人意思表示就可成立生效
單方行為又分為:
有相對人的單方行為:如授權、解除、免除、撤銷
無相對人的單方行為:如拋棄行為、遺囑行為
雙方行為:內(nèi)容相同方向相反,如合同,需要雙方意思表示一致
共同行為:意思表示方向相同,如訂立合伙協(xié)議、公司章程,采用多數(shù)決定原則
2、按是否需要支付對價可以分為
有償行為和無償行為(贈與、保證、借用、沒有約定利息的民間借貸、沒有約定保管費用的保管合同、沒有約定報酬的委托合同)
區(qū)分的意義:關涉行為定性、當事人承擔的責任程度不同、對當事人的行為能力要求不同
3、按是否需要標的物的交付為行為的成立或者生效的要件可以分為
要物行為(實踐行為)和不要物行為(諾成行為)
主要的要物合同:動產(chǎn)質押、定金合同、保管合同、借用合同
區(qū)分意義:當事人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同
4、按是否需要特定形式還可以分為:
要式行為和不要式行為
要式行為又分為一般要式(書面形式)和特殊要式(書面+登記或批準)
沒有采取一般要式的,合同不成立;沒有采取特殊要式的,合同不生效
特殊要式合同:中外合資合同、中外合作合同、向外國人轉讓中國專利
5、按行為與原因的關系還可以分為:
有因行為(要因行為)、無因行為(不要因行為)
分類意義:“原因”的效力對行為效力的影響不同
目前我國現(xiàn)行法上的無因行為包括:債權移轉、免責的債務承擔、債務免除、票據(jù)行為、授權行為
6、按行為的效果還可以分為:
處分行為(物權性――發(fā)生、變更、消滅物權);―――物權行為
負擔行為(債權性――發(fā)生債權債務);―――債權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