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用建筑設計評價
民用建筑一般包括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兩大類。民用建筑設計要堅持“適用、經(jīng)濟、美觀”的原則。
1.民用建筑設計的要求
(1)平面布置合理,長度和寬度比例適當;
(2)合理確定戶型和住戶面積;
(3)合理確定層數(shù)與層高;
(4)合理選擇結構方案。
2.民用建筑設計的評價指標
(1)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類型繁多,具有共性的評價指標有:土地面積、建筑面積、使用面積、輔助面積、有效面積、平面系數(shù)、建筑體積、單位指標(㎡/人,㎡/床,㎡/座)、建筑密度等。其中:
有效面積=使用面積+輔助面積
平面系數(shù)K=使用面積/建筑面積,該指標反映了平面布置的緊湊合理性。
建筑密度=建筑基地面積/占地面積
(2)居住建筑。
1)平面系數(shù):
平面系數(shù)K=使用面積/建筑面積
平面系數(shù)K1=居住面積/有效面積
平面系數(shù)K2=輔助面積/有效面積
平面系數(shù)K3=結構面積/建筑面積
2)建筑周長指標:
這個指標是墻長與建筑面積之比。居住建筑進深加大,則單元周長縮小,可節(jié)約用地,減少墻體積,降低造價。
單元周長指標=單元周長/單元建筑面積(m/㎡)
單元周長指標=建筑周長/建筑占地面積(m/㎡)
3)建筑體積指標:
該指標是建筑體積與建筑面積之比,是衡量層高的指標。
建筑體積指標=建筑體積/建筑面積(m3/㎡)
4)平均每戶建筑面積
平均每戶建筑面積=建筑面積/總戶數(shù)
5)戶型比
指不同居室數(shù)的戶數(shù)占總戶數(shù)的比例,是評價戶型結構是否合理的指標。
民用建筑一般包括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兩大類。民用建筑設計要堅持“適用、經(jīng)濟、美觀”的原則。
1.民用建筑設計的要求
(1)平面布置合理,長度和寬度比例適當;
(2)合理確定戶型和住戶面積;
(3)合理確定層數(shù)與層高;
(4)合理選擇結構方案。
2.民用建筑設計的評價指標
(1)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類型繁多,具有共性的評價指標有:土地面積、建筑面積、使用面積、輔助面積、有效面積、平面系數(shù)、建筑體積、單位指標(㎡/人,㎡/床,㎡/座)、建筑密度等。其中:
有效面積=使用面積+輔助面積
平面系數(shù)K=使用面積/建筑面積,該指標反映了平面布置的緊湊合理性。
建筑密度=建筑基地面積/占地面積
(2)居住建筑。
1)平面系數(shù):
平面系數(shù)K=使用面積/建筑面積
平面系數(shù)K1=居住面積/有效面積
平面系數(shù)K2=輔助面積/有效面積
平面系數(shù)K3=結構面積/建筑面積
2)建筑周長指標:
這個指標是墻長與建筑面積之比。居住建筑進深加大,則單元周長縮小,可節(jié)約用地,減少墻體積,降低造價。
單元周長指標=單元周長/單元建筑面積(m/㎡)
單元周長指標=建筑周長/建筑占地面積(m/㎡)
3)建筑體積指標:
該指標是建筑體積與建筑面積之比,是衡量層高的指標。
建筑體積指標=建筑體積/建筑面積(m3/㎡)
4)平均每戶建筑面積
平均每戶建筑面積=建筑面積/總戶數(shù)
5)戶型比
指不同居室數(shù)的戶數(shù)占總戶數(shù)的比例,是評價戶型結構是否合理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