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巖土工程師考試:流水地貌及其堆積物3

字號:

溶隙、溶孔
    溶隙及溶孔主要發(fā)育在虹吸管式循環(huán)亞帶及深循環(huán)帶,形態(tài)呈細縫狀及蜂窩狀,其直徑從數(shù)毫米到數(shù)厘米,也有較大的,似小溶洞。其形成受巖性、構(gòu)造裂隙影響很大。溶隙及溶孔常為次生方解石所充填。
    (2)巖溶堆積物
    巖溶堆積物包括洞穴沉積和泉華沉積。它是一種成因極其復雜的混合體,有化學沉積,也有機械沉積。
    1)溶蝕殘余堆積物
    在巖溶作用下,碳酸鹽類巖石被水溶解后所殘留下來的富含F(xiàn)e203及A1203的紅色粘土物質(zhì),稱為“赭土”或“紅色石灰土”。根據(jù)溶蝕程度不同,有時是均質(zhì)的粘性土,有時則含尚未被溶蝕的灰?guī)r角礫,有時尚見灰?guī)r原始層理結(jié)構(gòu)。溶蝕殘余堆積物常覆蓋于溶蝕洼地、坡立谷及溶洞的底部,或充填于巖溶裂隙及通道之中。赭土常構(gòu)成隔水物質(zhì),阻礙巖溶的發(fā)展。此外,在古巖溶的起伏面上的一些礦產(chǎn),都是灰?guī)r長期風化溶濾的巖溶堆積物。
    2)洞穴堆積物
    洞穴是巖溶地區(qū)的重要堆積場所。除包括上述的溶蝕殘余堆積外,還有石鐘乳等化學沉積、重力堆積、地下河湖堆積及生物和文化堆積。
    3)泉華堆積物
    泉華堆積除包括洞穴堆積中的石鐘乳、石筍等外,在泉水出口附近沉淀的稱石灰華。石灰華常具波狀層理、多孔,有時因含鐵、鎂、錳等雜質(zhì)而顏色不均一。石灰華堆積常形成高大的臺地。
    冰川地貌及其堆積
    (1)冰川侵蝕地貌
    冰蝕地形是由冰川的侵蝕作用所塑造的地形。如:角峰、刃脊、冰斗、冰窖、冰川槽谷和懸谷。
    1)冰斗
    冰斗是在冰川發(fā)展初期階段,冰雪利用自然洼地,塑造的斗狀地面形態(tài)。由于冰斗冰川位于雪線以上,冰蝕作用以冰凍風化作用為主,冰斗圍壁的基巖在冰劈作用下不斷地后退,冰斗被不斷地拓寬,而在冰斗的底部,則由于巨厚冰層的冰體運動所產(chǎn)生的磨蝕作用,把冰斗的底部不斷地磨探,同時在冰斗的出口處形成陡峻的冰坎。因此,冰斗的形態(tài)有三個明顯部分:冰斗壁、盆底和冰坎。
    2)刃脊、角峰
    在相鄰兩個冰斗或冰川谷的發(fā)育過程中,斗(谷)壁不斷后退,結(jié)果使相鄰兩個冰斗或冰川谷之間的分水嶺愈來愈窄,最后形成象魚鰭一樣的尖背山脊,稱為刃脊。由三個以上的冰斗發(fā)展所構(gòu)成的尖銳山峰稱為角峰。
    3)冰川谷
    冰川谷,又稱冰川槽谷、U谷、幽谷等。冰川谷一般起源于冰期前河流切割谷地或線性構(gòu)造負地形。
    4)懸谷
    在支冰川匯入主冰川人口處,有一明顯的陡坎稱為谷口臺階。這是因為支冰川的侵蝕能力遠遠小于主冰川,因而支冰川谷底常高于主冰川谷底,當冰川退卻后,支冰川谷懸掛在主冰川谷之上,稱為懸谷。
    5)冰川三角面、羊背石
    在冰川運動過程中,由于冰川所攜帶的巖石碎塊不斷地對槽谷兩側(cè)的巖壁進行銼磨、刨蝕、使兩壁小山脊形成一系列的冰川三角面或冰溜面。在這些面上則留下了冰川作用的痕跡—冰川擦痕。
    在槽谷的底部,由于冰川的磨蝕和挖掘,則使一些比較堅硬均一的巖石形成微微突起的一系列基巖小丘,稱為羊背石。羊背石平面形狀為橢圓形,長軸方向與冰川運動方向平行,兩邊坡度不對稱,朝向冰川上源面坡度平緩,表面光滑,另一面則呈陡坎,陡坎處巖石有壓裂破碎的現(xiàn)象,因此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運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