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犯罪客體
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
我國刑法理論將犯罪客體分為一般客體、同類客體和直接客體。
2.犯罪的客觀方面
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犯罪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是犯罪行為和由這種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以及犯罪的時間、地點和方法等。危害行為是一切犯罪構成的要件,危害結果是絕大多數(shù)犯罪構成的要件;犯罪的時間、地點、方法是某些犯罪構成的條件。
3.犯罪主體
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行為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人和單位。自然人作為犯罪主體,必須達到:
(1)法定刑事責任年齡;
(2)具有刑事責任能力;
(3)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觸犯刑律。責任年齡和責任能力是自然人成為犯罪主體的必要條件。
刑事責任年齡,是刑法所規(guī)定的,行為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承擔刑事責任必須達到的年齡。我國《刑法》規(guī)定:
(1)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2)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3)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jiān)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
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在刑法意義上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行為人成為犯罪主體必須具備這種能力。我國刑法規(guī)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經(jīng)法定程序鑒定不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和控制自己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但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
我國刑法理論將犯罪客體分為一般客體、同類客體和直接客體。
2.犯罪的客觀方面
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犯罪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是犯罪行為和由這種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以及犯罪的時間、地點和方法等。危害行為是一切犯罪構成的要件,危害結果是絕大多數(shù)犯罪構成的要件;犯罪的時間、地點、方法是某些犯罪構成的條件。
3.犯罪主體
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行為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人和單位。自然人作為犯罪主體,必須達到:
(1)法定刑事責任年齡;
(2)具有刑事責任能力;
(3)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觸犯刑律。責任年齡和責任能力是自然人成為犯罪主體的必要條件。
刑事責任年齡,是刑法所規(guī)定的,行為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承擔刑事責任必須達到的年齡。我國《刑法》規(guī)定:
(1)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2)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3)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jiān)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
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在刑法意義上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行為人成為犯罪主體必須具備這種能力。我國刑法規(guī)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經(jīng)法定程序鑒定不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和控制自己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但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