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江西教師資格《中學教育學》沖關密卷及答案2

字號: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1.具有強烈的人道主義特色,全盛時期出現在18、19世紀,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發(fā)展,反對神學等觀點屬于(?。┑恼J識。
    A.精神本位論
    B.社會本位論
    C.神學本位論
    D.個人本位論
    2.發(fā)展關鍵期或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學家根據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岢鰜淼摹?BR>    A.互補性
    B.階段性
    C.順序性
    D.不平衡性
    3.內發(fā)論者一般強調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力量主要源于(?。?。
    A.人自身的內在需要
    B.社會環(huán)境的要求
    C.教育要求的內化
    D.個體的理想和目標
    4.泰勒提出了教育目標的表述方式的主張有別于以往的做法,做到了目標后的行為及能在生活中運用的范圍。他采用的表述方式是(?。?。
    A.陳述式
    B.列舉式
    C.概括式
    D.二維圖表式
    5.我國全面發(fā)展教育中起保證方向和保持動力作用的是(?。?BR>    A.德育
    B.勞動技術教育
    C.體育
    D.智育
    6.(?。┍还J為第一本現代教育學著作,書中赫爾巴特強調必須有“一種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學,有科學與思考力”并與相鄰學科取長補短。
    A.《大教學論》
    B.《普通教育學》
    C.《民主主義與教育》
    D.《康德論教育》
    7.教育學萌芽的標志是(?。┑奶岢?。
    A.教育價值
    B.教育規(guī)律
    C.教育問題
    D.教育現象
    8.教育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產生于生產勞動,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學生個體的全面發(fā)展,提倡教勞結合,教育科學的方法以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這一觀點是(?。┑恼J識。
    A.實用主義教育學
    B.制度教育學
    C.實驗教育學
    D.馬克思主義教育學
    9.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發(fā)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即(?。?。
    A.教育
    B.教學
    C.德育
    D.智育
    10.“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經濟,教育的消費是明顯的消費潛在的生產,是有限的消費擴大的生產,是今日的消費明日的生產”;這一認識表明現代教育具有(?。┑奶卣鳌?BR>    A.科學性
    B.價值性
    C.生產性
    D.未來性
    11.用實證的方法來研究知識的價值問題,重視實科教育的教育家是(?。?BR>    A.盧梭
    B.斯賓塞
    C.裴斯泰洛齊
    D.赫爾巴特
    12.在人的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是(?。?。
    A.遺傳
    B.環(huán)境
    C.教育
    D.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13.在歐洲封建社會出現的兩種類型的教育是騎士教育和( )。
    A.斯巴達教育
    B.雅典教育
    C.教會學校
    D.實科教育
    14.“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依據是人的身心發(fā)展的(?。?。
    A.階段性
    B.個別差異性
    C.順序性
    D.不均衡性
    15.提出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主要是強調教育(?。?。
    A.可以超越社會歷史而存在
    B.不受生產發(fā)展制約
    C.對政治經濟有促進作用
    D.有自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1.根據教學的任務,可將課分為(?。?。
    A.新授課
    B.鞏固課
    C.技能課
    D.檢查課
    E.練習課
    2.制約教育目的的因素有(?。?BR>    A.政治經濟制度
    B.生產力
    C.文化傳統(tǒng)
    D.科技水平
    E.教育性質
    3.學校精神文化的四種基本成分是(?。?。
    A.認識成分
    B.情感成分
    C.價值成分
    D.理想成分E.制度成分
    4.個體主觀能動性由不同層次的內容構成,包括(?。?。
    A.生理活動
    B.精神活動
    C.心理活動
    D.社會實踐活動
    E.思維活動
    5.鍛煉法的方式有(?。?。
    A.練習
    B.制度
    C.委托任務
    D.組織活動
    E.托物言志
    6.定型的教育組織形式包括了古代與近代的(?。?。
    A.前學校
    B.前社會教育機構
    C.學校
    D.社會教育機構
    E.高等學校
    7.“外鑠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弗洛伊德
    B.華生
    C.孟子
    D.荀子
    E.洛克
    8.聘任教師的形式有(?。?BR>    A.招聘
    B.續(xù)聘
    C.解聘
    D.不聘
    E.辭聘
    9.個人本位教育目的論的產生與興起,從歷史背景看,主要與( )有關。
    A.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B.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及其思想
    C.近代工業(yè)革命及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D.近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思想
    E.國家主義思潮
    10.依據課程任務,可將課程分為( )。
    A.基礎型課程
    B.拓展型課程
    C.技能型課程
    D.知識型課程
    E.研究型課程
    三、是非判斷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1.教師是一種專業(yè)化的技術職業(yè)。( )
    2.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對象。(?。?BR>    3.學習方式轉變的實質是教育價值、人才觀和培養(yǎng)模式的變革。( )
    4.班主任既是班級管理工作的承受者,又是聯(lián)系各教育渠道的“紐帶”和“橋梁”。(?。?BR>    5.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guī)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教學原則就是教學規(guī)律。( )
    6.學校教育是萬能的。( )
    7.教師專業(yè)知識結構的發(fā)展與完善都要服務于教師教學的成功。(?。?BR>    8.傳統(tǒng)的班級管理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構建的。(?。?BR>    9.教學方法與課程內容不是內在統(tǒng)一的,它們之間不能整合。(?。?BR>    10.德育過程與受教育者品德形成過程無關。(?。?BR>    11.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以教育內容為中介的“教”與“學”活動所借助的各種形式和條件的總和。(?。?BR>    12.對殘疾兒童的教育要依據不平衡性的特征進行。(?。?BR>    13.教育的目的可以分為教育目的、培養(yǎng)目標、教學目標三個層次。(?。?BR>    14.班級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基層組織。(?。?BR>    15.教科書的主體部分是目錄和習題。(?。?BR>    四、情境分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一)
    初一年級學生李某因遲到不敢進教室,而在教學樓后隨意閑逛,恰好被班主任孫老師發(fā)現。問清情況后孫老師非常生氣,罰李某在操場跑了10圈,并讓他在教室外站了兩節(jié)課。
    1.孫老師的做法對嗎?( )[單選題]
    A.對
    B.不對
    2.孫老師的做法違反了《教師法》中的哪一條法規(guī)?(?。單選題]
    A.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
    B.制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
    C.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yè)道德,為人師表
    D.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guī)章制度,執(zhí)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
    (二)
    某小學語文教師李某,在檢查作業(yè)時,發(fā)現學生何某未完成作業(yè),李老師氣憤地要求何某抄寫課文十遍,到第三天該生還是未完成,李老師便大發(fā)雷霆,當眾宣布讓該生抄寫課文一百遍作為處罰。
    1.李老師的做法對嗎?( )[單選題]
    A.對
    B.不對
    2.李老師的做法有哪些不妥?(?。不定項選擇題]
    A.沒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
    B.對學生實施變相體罰
    C.事先沒有充分調查學生未完成作業(yè)的原因
    D.違背《教師法》、《義務教育法》的關于學生權利和義務的規(guī)定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教育思想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論主要有教育無目的論、社會本位論(以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為教育的高宗旨)、神學本位論(一些教育思想家從宗教的角度或從信仰出發(fā)論述教育目的)、個人本位論(個人價值遠高于社會價值)。題中觀點屬于個人本位論。
    2.D【解析】關鍵期不同于其他時期,反映的是人的身心發(fā)展的不平衡性。
    3.A【解析】略。
    4.D【解析】略。
    5.A【解析】德育在全面發(fā)展教育中起保證方向和保持動力的作用。
    6.B【解析】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被公認為第一本現代教育學著作。
    7.C【解析】略。
    8.D【解析】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學說,揭示了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社會階級偏見造成人的片面發(fā)展的障礙,要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就必須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消除階級偏見,將社會勞動與教育有機結合,將社會發(fā)展和個人發(fā)展有機結合。
    9.A【解析】題干為教育的定義。
    10.C【解析】略。
    11.B【解析】斯賓塞著有《教育論》,他反對思辨,主張科學只是對經驗事實的描寫和記錄。
    他運用實證的方法來研究知識的價值問題,認為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識有價值,其次是間接保全自己的知識,其他的知識價值次第下降。在教學方法方面,主張啟發(fā)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反對形式主義的教學。
    12.C【解析】教育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是一種經過有目的地選擇和提煉的特殊環(huán)境,這就決定了它的特殊作用,即在人的身心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1)教育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學校教育具有較強的計劃性和系統(tǒng)性;(3)學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組織性;(4)教育可以激發(fā)和發(fā)展被教育者的潛能;(5)教育能對各種環(huán)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13.C【解析】在歐洲,自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進入封建時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有僧侶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兩個階層。為他們服務的教育是教會學校和騎士教育。這種教育不僅具有明顯的階級性和等級性,而且還具有濃厚的宗教性。
    14.B【解析】堅持因材施教既是適應學生心理、身體發(fā)展的個別差異,又是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多層次、多規(guī)格人才的客觀情況。
    15.D【解析】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獨特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能動性。主要表現為教育與牛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發(fā)展的不平衡性。
    二、多項選擇題
    1.ABCD【解析】練習課是以教學方法為依據劃分的。
    2.ABCD【解析】教育性質是教育目的反映的內容,它不能制約教育目的。
    3.ABCD【解析】制度成分屬組織文化的內容。
    4.ACD【解析】個體主觀能動性由生理、心理、社會三個層次的內容活動組成。
    5.ABCD【解析】托物言志是陶冶法的方式。
    6.ABCD【解析】高等學校是近代才出現的一種學校教育類型,所以定型的教育組織形式是前四者。
    7.BDE【解析】弗洛伊德和孟子是“內發(fā)論”的代表。
    8.ABCE【解析】不聘與題于不符。
    9.ABD【解析】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運動促進了個體自我意識的覺醒;啟蒙思想運動提出了自由、平等的思想;人本主義哲學的產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個人本位教育目的論的產生。
    10.ABE【解析】技能型課程和知識型課程是按課程功能劃分的。
    三、是非判斷題
    1.√【解析】略。
    2.×【解析】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對象。
    3.√【解析】略。
    4.√【解析】略。
    5.×【解析】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guī)律的認識而規(guī)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但是教學原則不同于教學規(guī)律,教學規(guī)律是客觀規(guī)律,人們只能發(fā)現、掌握它,卻不能制定教學規(guī)律,而教學原則是人們在認識教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制定的基本準則,它反映教學規(guī)律。
    6.×【解析】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這些因素包括遺傳、環(huán)境、人的個體因素等,它們彼此關聯(lián)、相互配合,共同發(fā)揮作用,促進人的身心發(fā)展。其中,教育作為特殊的環(huán)境對人的身心發(fā)展起主導作用,但它無法取代其他因素對個體的影響。
    7.√【解析】略。
    8.√【解析】略。
    9.×【解析】教學方法與課程內容是內在統(tǒng)一的。
    10.×【解析】德育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和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有效促進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與發(fā)展,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與發(fā)展也離不開德育因素的影響。
    11.√【解析】略。
    12.×【解析】機體某一部分的機能受損或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fā)展得到部分補償,因此,對殘疾兒童的教育要依據互補性的特征進行。
    13.√【解析】略。
    14.√【解析】略。
    15.×【解析】教科書的主體部分是課文。
    四、情境分析題
    (一)1.B
    2.A
    (二)1.B
    2.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