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經濟師考試《中級金融》重點歸納:期限結構

字號:

中級經濟師考試利率的期限結構
    債券的期限和收益率在某一既定時間存在的關系就稱為利率的期限結構,表示這種關系的曲線通常稱為收益曲線。
    利率期限結構主要討論金融產品到期時的收益與到期期限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及變化。
    一般來說,隨著利率水平上升,長期收益與短期收益的差會越來越小,甚至變負。也就是說,當平均利率水平較高時,收益曲線為水平的(有時甚至是向下傾斜的),當利率較低時,收益率曲線通常較陡。
    (1)純預期理論
    理論把當前對未來的預期是決定當前利率期限結構的關鍵因素。核心論點是遠期利率等于市場對于未來實際利率的預期。
    如果買賣債券交易成本為零,上述假設成立的話,該理論結論是:投資者購買長期債券并持有到期所獲得的收益與在同樣時期內購買短期債券并滾動操作獲得的收益相同。即無論投資者采取什么樣的投資策略,他都可以期望得到同樣的收益率。
    純預期理論對收益率曲線形狀的解釋:
    市場參與者預期未來短期利率等于目前的短期利率 ——收益率曲線為水平線
    市場參與者預期未來的短期利率下降—收益率曲線向下傾斜
    市場參與者預期未來的短期利率上升—收益率曲線向上傾斜
    (2)分隔市場理論
    該理論認為不同期限債券間的替代性極差,即無法替代;而且資金的供給方和需求方對特定期限又有極強的偏好。
    由于不同期限債券的低替代性,所以資金從一種期限債券流向另一種具有較高利率期限債券的幾乎不可能。
    所以,該理論認為公司及財政部債券管理決策對收益曲線的形態(tài)有重要影響。如果當前的企業(yè)和政府主要發(fā)行長期債券,那么收益曲線相對陡些;如果當前主要發(fā)行短期債券,那么短期收益率將高于長期收益率。
    (3)期限偏好理論
    該理論假設借款人和貸款人對特定期限都有很強的偏好。但是,如果不符合機構偏好的期限賺取的預期額外回報變大時,實際上它們將修正原來的偏好的期限。
    期限偏好理論是以實際收益為基礎的,即經濟主體和機構為預期的額外收益而承擔額外風險。在接受分隔市場理論和純預期理論部分主張的同時,也剔除兩者的極端觀點,較近似的解釋真實世界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