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題
1.信息加工心理學家一般把解決問題分為(1)問題表征、(2)設計解題計劃、(3) 、(4) 幾個過程。
2.奧蘇伯爾把同化新知識的原有知識稱為 ____ 。
3.費茨和波斯納將動作技能的學習分為 、 、 三個階段。
4.加涅將智慧技能學習從低級到高級依次分為五類:(1) 、(2) 、(3) 、(4) 、(5) 。
5.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中,“強化”指 。
二、選擇題
1.賈德所做的的水下?lián)舭袑嶒炞C明的是 。(1)智力技能中規(guī)則的遷移;(2)陳述性知識的遷移;(3)動作技能的遷移;(4)認知策略的遷移。
2.根據近100年來遷移研究的結果,下面說法更有科學依據的是 。(1)如數(shù)學、計算機之類的學科能更有效地開發(fā)兒童的智力;(2)漢字比其他文字更適合開發(fā)兒童的智力;(3)單獨設思維訓練課是發(fā)展智力的捷徑;(4)通過廣義知識教學可以全面發(fā)展認知能力。
3.根據學生原有知識進行教學的依據是 。(1)行為主義;(2)社會認知論;(3)認知結構論;(4)信息加工論。
4.兩名IQ相似的學生以同樣優(yōu)秀的成績考上了某大學。但進大學以后,甲生成績保持優(yōu)秀,而乙生成績多門不及格,在留級線上掙扎。有效學習的內部因素分析,導致兩名學生成績顯著差異的可能原因是 。(1)學習方法;(2)學習動機;(3)學習習慣;(4)動機與方法的結合。
5.外語課教完后,教師檢查學生朗讀情況,尤其是語音的標準和連貫。此種檢查主要測驗的學習結果是 。(1)言語信息;(2)發(fā)音方法;(3)動作技能;(4)語言辨別技能。
6.研究表明,學習成功的兒童往往對學習抱積極態(tài)度,學習屢受挫折的兒童對學習抱消極態(tài)度。這種現(xiàn)象的合理的解釋是 。
(1)認知失調;(2)經典條件反射;(3)效果律;(4)社會學習論。
三、名詞解釋
1.認知策略
2.終結性評價
3.教學設計
4.需要層次論
5.縱向遷移
四、簡答題
1.簡述動作技能遺忘的特點及其原因。
2.有人說知識的測量比較容易,能力的測量比較困難,這種說法的根據是什么?從廣義的知識觀來看,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
3.早期學習理論行為派與認知派在學習的本質、過程和條件的看法上有哪些根本分歧?
4.根據媒體報道,電視劇《還珠格格》上演以后,有小孩模仿小燕子,從樓上往下跳。按班杜拉視為學習論,這種學習屬于親歷學習還是觀察學習?據班杜拉的替代強化理論,可以消除媒體展示的“榜樣”行為(此處是小燕子的行為)的不良影響,你能提出適當建議?
5.舉例說明經典條件反射與操作條件反應的區(qū)別。
參考答案
一、填空題
1.執(zhí)行解題計劃,監(jiān)控
2.起固定作用的觀念
3.認知階段,聯(lián)系形成階段,自動化階段
4.辨別,具體概念,定義性概念,規(guī)則,高級規(guī)則
5.在條件刺激出現(xiàn)時或稍后呈現(xiàn)的無條件刺激
二、選擇題
1.(1) 2.(4) 3.⑶ 4.(4) 5.(3) 6.(3)
三、名詞解釋
1.認知策略:指運用有關人們如何學習、記憶、思維的規(guī)則支配人的學習、記憶或認知行為,并提高其學習、記憶或認知效率的能力。
2.終結性評價:教學設計的環(huán)節(jié)之一,是在對教學進行修正與補救之后,對教學效果進行的終評價。
3.教學設計:在實施教學之前,依據學習論和教學論原理系統(tǒng)計劃教學的各種環(huán)節(jié),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優(yōu)環(huán)境的準備過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學設計一般是由專業(yè)設計人員進行的,包括目標設置、教材開發(fā)、測量評價、工具開發(fā)和教學策略的開發(fā)等。狹義的教學設計指教師進行的課堂教學設計。
4.需要層次論: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有七種基本需要,按其滿足的先后,可由低級到高級排成一個需要層次: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滿足這七種需要是推動人的各種行為的動力的基本源泉。
5.縱向遷移:加涅區(qū)分的一種遷移類型,指已掌握的概念和原理在新的、需要產生新概念或原理的情境中的運用。
四、簡答題
1.簡述動作技能遺忘的特點及其原因。
答:動作技能一經學會,便不易遺忘。原因如下:動作技能是經過大量的練習之后獲得的,經過過度學習的任務是不易遺忘的。許多動作技能是以連續(xù)任務的形式出現(xiàn)的,連續(xù)的任務相對簡單,故不易遺忘。動作技能不同于言語知識,它的保持高度依賴小腦和腦低級中樞,而這些中樞可能比腦的其他部位有更大的保持動作痕跡的能量
2.有人說知識的測量比較容易,能力的測量比較困難,這種說法的根據是什么?從廣義的知識觀來看,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
測量知識時要求學生表現(xiàn)的行為是說出,寫出,這些行為可以直接觀察到,易于測量。能力習得后的行為,往往不易觀察到,尤其是比較高級的策略,其習得的行為標準是學習者在學習、記憶、思維或解決問題過程中實際應用了認知策略并提高了學習、思維或解決問題的效率。然而學習、記憶、思維或解決問題過程是內潛的,不能直接觀察,所以其測量比一般智慧技能和言語信息的測量困難。知識易測,能力難測的依據是知識能力習得后的行為標準。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如果能力主要指策略性知識,那么這種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3.早期學習理論行為派與認知派在學習的本質、過程和條件的看法上有哪些根本分歧?
答:行為派把學習簡單地看作是刺激和反應的聯(lián)結的形成,強調多次重復的練習和強化等因素對學習的重要作用。認知派認為學習是頭腦內部的過程,強調學習內容與頭腦中原有觀念內容的相互作用。
4.根據媒體報道,電視劇《還珠格格》上演以后,有小孩模仿小燕子,從樓上往下跳。按班杜拉視為學習論,這種學習屬于親歷學習還是觀察學習?據班杜拉的替代強化理論,可以消除媒體展示的“榜樣”行為(此處是小燕子的行為)的不良影響,你能提出適當建議?
答:屬于觀察學習,通過觀察榜樣(小燕子)的行為而習得了一定行為。根據班杜拉的理論,要消除這一行為,需要電視劇制作者向觀眾展示小燕子表現(xiàn)出上述行為的后果,如被摔成重傷,痛苦不已等。
5.舉例說明經典條件反射與操作條件反應的區(qū)別。
答:經典條件反射是刺激替代,即用條件刺激替代無條件刺激而與反應形成聯(lián)系。操作條件反應是反應替代,即某一反應逐漸與某一刺激形成聯(lián)系,從而排斥其他反應與該刺激形成聯(lián)系。經典條件反射中強化在反應之前出現(xiàn),操作條件反應中強化在反應之后出現(xiàn)。
1.信息加工心理學家一般把解決問題分為(1)問題表征、(2)設計解題計劃、(3) 、(4) 幾個過程。
2.奧蘇伯爾把同化新知識的原有知識稱為 ____ 。
3.費茨和波斯納將動作技能的學習分為 、 、 三個階段。
4.加涅將智慧技能學習從低級到高級依次分為五類:(1) 、(2) 、(3) 、(4) 、(5) 。
5.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中,“強化”指 。
二、選擇題
1.賈德所做的的水下?lián)舭袑嶒炞C明的是 。(1)智力技能中規(guī)則的遷移;(2)陳述性知識的遷移;(3)動作技能的遷移;(4)認知策略的遷移。
2.根據近100年來遷移研究的結果,下面說法更有科學依據的是 。(1)如數(shù)學、計算機之類的學科能更有效地開發(fā)兒童的智力;(2)漢字比其他文字更適合開發(fā)兒童的智力;(3)單獨設思維訓練課是發(fā)展智力的捷徑;(4)通過廣義知識教學可以全面發(fā)展認知能力。
3.根據學生原有知識進行教學的依據是 。(1)行為主義;(2)社會認知論;(3)認知結構論;(4)信息加工論。
4.兩名IQ相似的學生以同樣優(yōu)秀的成績考上了某大學。但進大學以后,甲生成績保持優(yōu)秀,而乙生成績多門不及格,在留級線上掙扎。有效學習的內部因素分析,導致兩名學生成績顯著差異的可能原因是 。(1)學習方法;(2)學習動機;(3)學習習慣;(4)動機與方法的結合。
5.外語課教完后,教師檢查學生朗讀情況,尤其是語音的標準和連貫。此種檢查主要測驗的學習結果是 。(1)言語信息;(2)發(fā)音方法;(3)動作技能;(4)語言辨別技能。
6.研究表明,學習成功的兒童往往對學習抱積極態(tài)度,學習屢受挫折的兒童對學習抱消極態(tài)度。這種現(xiàn)象的合理的解釋是 。
(1)認知失調;(2)經典條件反射;(3)效果律;(4)社會學習論。
三、名詞解釋
1.認知策略
2.終結性評價
3.教學設計
4.需要層次論
5.縱向遷移
四、簡答題
1.簡述動作技能遺忘的特點及其原因。
2.有人說知識的測量比較容易,能力的測量比較困難,這種說法的根據是什么?從廣義的知識觀來看,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
3.早期學習理論行為派與認知派在學習的本質、過程和條件的看法上有哪些根本分歧?
4.根據媒體報道,電視劇《還珠格格》上演以后,有小孩模仿小燕子,從樓上往下跳。按班杜拉視為學習論,這種學習屬于親歷學習還是觀察學習?據班杜拉的替代強化理論,可以消除媒體展示的“榜樣”行為(此處是小燕子的行為)的不良影響,你能提出適當建議?
5.舉例說明經典條件反射與操作條件反應的區(qū)別。
參考答案
一、填空題
1.執(zhí)行解題計劃,監(jiān)控
2.起固定作用的觀念
3.認知階段,聯(lián)系形成階段,自動化階段
4.辨別,具體概念,定義性概念,規(guī)則,高級規(guī)則
5.在條件刺激出現(xiàn)時或稍后呈現(xiàn)的無條件刺激
二、選擇題
1.(1) 2.(4) 3.⑶ 4.(4) 5.(3) 6.(3)
三、名詞解釋
1.認知策略:指運用有關人們如何學習、記憶、思維的規(guī)則支配人的學習、記憶或認知行為,并提高其學習、記憶或認知效率的能力。
2.終結性評價:教學設計的環(huán)節(jié)之一,是在對教學進行修正與補救之后,對教學效果進行的終評價。
3.教學設計:在實施教學之前,依據學習論和教學論原理系統(tǒng)計劃教學的各種環(huán)節(jié),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優(yōu)環(huán)境的準備過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學設計一般是由專業(yè)設計人員進行的,包括目標設置、教材開發(fā)、測量評價、工具開發(fā)和教學策略的開發(fā)等。狹義的教學設計指教師進行的課堂教學設計。
4.需要層次論: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有七種基本需要,按其滿足的先后,可由低級到高級排成一個需要層次: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滿足這七種需要是推動人的各種行為的動力的基本源泉。
5.縱向遷移:加涅區(qū)分的一種遷移類型,指已掌握的概念和原理在新的、需要產生新概念或原理的情境中的運用。
四、簡答題
1.簡述動作技能遺忘的特點及其原因。
答:動作技能一經學會,便不易遺忘。原因如下:動作技能是經過大量的練習之后獲得的,經過過度學習的任務是不易遺忘的。許多動作技能是以連續(xù)任務的形式出現(xiàn)的,連續(xù)的任務相對簡單,故不易遺忘。動作技能不同于言語知識,它的保持高度依賴小腦和腦低級中樞,而這些中樞可能比腦的其他部位有更大的保持動作痕跡的能量
2.有人說知識的測量比較容易,能力的測量比較困難,這種說法的根據是什么?從廣義的知識觀來看,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
測量知識時要求學生表現(xiàn)的行為是說出,寫出,這些行為可以直接觀察到,易于測量。能力習得后的行為,往往不易觀察到,尤其是比較高級的策略,其習得的行為標準是學習者在學習、記憶、思維或解決問題過程中實際應用了認知策略并提高了學習、思維或解決問題的效率。然而學習、記憶、思維或解決問題過程是內潛的,不能直接觀察,所以其測量比一般智慧技能和言語信息的測量困難。知識易測,能力難測的依據是知識能力習得后的行為標準。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如果能力主要指策略性知識,那么這種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3.早期學習理論行為派與認知派在學習的本質、過程和條件的看法上有哪些根本分歧?
答:行為派把學習簡單地看作是刺激和反應的聯(lián)結的形成,強調多次重復的練習和強化等因素對學習的重要作用。認知派認為學習是頭腦內部的過程,強調學習內容與頭腦中原有觀念內容的相互作用。
4.根據媒體報道,電視劇《還珠格格》上演以后,有小孩模仿小燕子,從樓上往下跳。按班杜拉視為學習論,這種學習屬于親歷學習還是觀察學習?據班杜拉的替代強化理論,可以消除媒體展示的“榜樣”行為(此處是小燕子的行為)的不良影響,你能提出適當建議?
答:屬于觀察學習,通過觀察榜樣(小燕子)的行為而習得了一定行為。根據班杜拉的理論,要消除這一行為,需要電視劇制作者向觀眾展示小燕子表現(xiàn)出上述行為的后果,如被摔成重傷,痛苦不已等。
5.舉例說明經典條件反射與操作條件反應的區(qū)別。
答:經典條件反射是刺激替代,即用條件刺激替代無條件刺激而與反應形成聯(lián)系。操作條件反應是反應替代,即某一反應逐漸與某一刺激形成聯(lián)系,從而排斥其他反應與該刺激形成聯(lián)系。經典條件反射中強化在反應之前出現(xiàn),操作條件反應中強化在反應之后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