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考試高校教育法律法規(guī)復習資料:第五章
高教管理體制指與高教管理活動有關的組織制度體系,它主要包括高教組織機構的設置、組織機構間的隸屬關系,及相互間的職責、權限的劃分等。它實際上體現(xiàn)了一國在高教活動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及高校各管理層次、管理單元間的職責、權力和利益關系。前兩者被稱為高教的宏觀管理體制,后者被稱為高教的微觀管理體制,即高校的管理體制。
高教宏觀管理體制的三種模式:
1)中央集權型的高教宏觀管理體制,指高教由國家舉辦,高教管理的權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通過一定的計劃、法律、行政命令、撥款和監(jiān)督手段直接調節(jié)高教活動的管理體制。政府和高校間表現(xiàn)出一種完全的上下級關系,高校很大程度上處于依附地位。
2)權力分散型的高教宏觀管理體制,指高教的決策權力主要在地方政府,并由其來獨立行使高教決策、立法、財政撥款等職能的管理體制。它的一個典型特征是社會的廣泛參與。
3)集權與分權結合型的高教宏觀管理體制,指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或政府與高教部門共同承擔高教管理職能的管理體制。體現(xiàn)了國家、地方和高校分享高教管理權力,各自在不同層次行使不同職能,并滿足各方利益需要的宏觀管理特征。一般中央政府發(fā)揮指導和協(xié)調職能,并與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行使一定的決策權力。
1995年7月國務院轉發(fā)國家教委《關于深化高教管理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我國高教領導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是建立和完善“中央與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兩級管理、分工負責,以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統(tǒng)籌為主”的體制,即“兩級管理,以省級統(tǒng)籌為主”的體制。
4高教宏觀管理體制改革:
1)轉變政府職能,實行高教管理權力的下放,形成一個兩級管理、分級負責、以省級統(tǒng)籌為主的高教宏觀管理體制。
2)建立一個廣泛的社會參與的高教管理運行機制,實現(xiàn)政府高教決策活動民主化。同時要發(fā)揮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
3)要更新大學由國家辦的觀念,形成新的辦學體制,實現(xiàn)高教辦學主體的多元化。
4)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增強學校活力,提高學校主動適應社會的能力。
辦學體制是關于辦學者的法律地位、辦學者在辦學過程中擁有的權力、承擔的職責和義務的管理制度體系。
世界高校的管理模式:1)歐洲大陸模式。即一種以學術權力為主,高校內部權力重心明顯傾向于基層教學和研究單位,并深刻體現(xiàn)了學術權威影響的高校管理模式。2)
美國模式。即一種行政權力相對強大,強調規(guī)范,實行相對嚴格的等級制度,下級對上級負責的管理模式。3)英國模式。即一種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相對平衡,兩者相互制約的高校管理模式。
我國高校的領導體制:1)實行黨委領導,體現(xiàn)民主集中制2)校長作為高校的行政長官,全權負責行政事務3)實行黨政分開各行其職
我國高校行政管理系統(tǒng):1)我國高校校級行政管理機構及其職能。以校長為核心,由校長根據(jù)高校決策機構確定的政策和方向,制定具體的落實計劃。2)我國高校學院級行政管理機構和職能。學院置于大學之下,是大學的管理中心,院長一般由校長為人并對校長負責3)系級行政管理機構及其職能。系是高校教學和科研的基層學術單位,由系主任負責,一般由院長或校長任命。
高校的辦學自主權指高校作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機構,它在不受其他組織或個人非法干擾和阻礙的前提下,依法行使教育決策、教育活動組織的權力。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所代表的權力限度和范圍必須受到一定的約束。
我國高校行使辦學自主權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國家法律為依據(jù),并服從政府部門的宏觀指導和協(xié)調。
高校管理包括學術管理、行政管理。
我國高校的領導體制主要反映的是在高校舉辦者、辦學者兩者間的權力和職責關系,及高校行政系統(tǒng)與學術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等一些基本關系范疇,是高校管理體制的核心。
1989年后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我國高?,F(xiàn)行的領導體制突出了以下特點:實行黨委領導,體現(xiàn)民主集中制;校長作為高校行政長官,全權負責行政事務;實行黨政分開,各行其職。
我國高校領導體制改革重點:在加強高校行政管理,提高高校辦學效益的同時,應適當?shù)刈⒅貙W術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分離,從體制上進一步提高目前高校中學術委員會機構的地位,加強其學術決策職能。目的在于建立由高校黨委、行政系統(tǒng)和學術系統(tǒng)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相互協(xié)調和相互制約的機制。
我國高校行政管理中等問題和改革方向:1)進一步調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權力機構,適當實行權利中心的下移,擴大學院以及系的自主權,做到權責統(tǒng)一,增強基層靈活應變的能力2)校級職能部門必須進一步精簡機構、人員、提高辦事效率,加強制度建設,實行規(guī)范化的管理,同時轉變校機關職能。3)加大改革力度,推動包括職稱評定與職務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員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立富有競爭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4)實行高校后勤的社會化,轉變后勤部門的行政管理職能,實行后勤服務部門的企業(yè)化、產業(yè)化、市場化,使之成為獨立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實體。
高教管理體制指與高教管理活動有關的組織制度體系,它主要包括高教組織機構的設置、組織機構間的隸屬關系,及相互間的職責、權限的劃分等。它實際上體現(xiàn)了一國在高教活動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及高校各管理層次、管理單元間的職責、權力和利益關系。前兩者被稱為高教的宏觀管理體制,后者被稱為高教的微觀管理體制,即高校的管理體制。
高教宏觀管理體制的三種模式:
1)中央集權型的高教宏觀管理體制,指高教由國家舉辦,高教管理的權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通過一定的計劃、法律、行政命令、撥款和監(jiān)督手段直接調節(jié)高教活動的管理體制。政府和高校間表現(xiàn)出一種完全的上下級關系,高校很大程度上處于依附地位。
2)權力分散型的高教宏觀管理體制,指高教的決策權力主要在地方政府,并由其來獨立行使高教決策、立法、財政撥款等職能的管理體制。它的一個典型特征是社會的廣泛參與。
3)集權與分權結合型的高教宏觀管理體制,指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或政府與高教部門共同承擔高教管理職能的管理體制。體現(xiàn)了國家、地方和高校分享高教管理權力,各自在不同層次行使不同職能,并滿足各方利益需要的宏觀管理特征。一般中央政府發(fā)揮指導和協(xié)調職能,并與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行使一定的決策權力。
1995年7月國務院轉發(fā)國家教委《關于深化高教管理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我國高教領導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是建立和完善“中央與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兩級管理、分工負責,以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統(tǒng)籌為主”的體制,即“兩級管理,以省級統(tǒng)籌為主”的體制。
4高教宏觀管理體制改革:
1)轉變政府職能,實行高教管理權力的下放,形成一個兩級管理、分級負責、以省級統(tǒng)籌為主的高教宏觀管理體制。
2)建立一個廣泛的社會參與的高教管理運行機制,實現(xiàn)政府高教決策活動民主化。同時要發(fā)揮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
3)要更新大學由國家辦的觀念,形成新的辦學體制,實現(xiàn)高教辦學主體的多元化。
4)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增強學校活力,提高學校主動適應社會的能力。
辦學體制是關于辦學者的法律地位、辦學者在辦學過程中擁有的權力、承擔的職責和義務的管理制度體系。
世界高校的管理模式:1)歐洲大陸模式。即一種以學術權力為主,高校內部權力重心明顯傾向于基層教學和研究單位,并深刻體現(xiàn)了學術權威影響的高校管理模式。2)
美國模式。即一種行政權力相對強大,強調規(guī)范,實行相對嚴格的等級制度,下級對上級負責的管理模式。3)英國模式。即一種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相對平衡,兩者相互制約的高校管理模式。
我國高校的領導體制:1)實行黨委領導,體現(xiàn)民主集中制2)校長作為高校的行政長官,全權負責行政事務3)實行黨政分開各行其職
我國高校行政管理系統(tǒng):1)我國高校校級行政管理機構及其職能。以校長為核心,由校長根據(jù)高校決策機構確定的政策和方向,制定具體的落實計劃。2)我國高校學院級行政管理機構和職能。學院置于大學之下,是大學的管理中心,院長一般由校長為人并對校長負責3)系級行政管理機構及其職能。系是高校教學和科研的基層學術單位,由系主任負責,一般由院長或校長任命。
高校的辦學自主權指高校作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機構,它在不受其他組織或個人非法干擾和阻礙的前提下,依法行使教育決策、教育活動組織的權力。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所代表的權力限度和范圍必須受到一定的約束。
我國高校行使辦學自主權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國家法律為依據(jù),并服從政府部門的宏觀指導和協(xié)調。
高校管理包括學術管理、行政管理。
我國高校的領導體制主要反映的是在高校舉辦者、辦學者兩者間的權力和職責關系,及高校行政系統(tǒng)與學術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等一些基本關系范疇,是高校管理體制的核心。
1989年后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我國高?,F(xiàn)行的領導體制突出了以下特點:實行黨委領導,體現(xiàn)民主集中制;校長作為高校行政長官,全權負責行政事務;實行黨政分開,各行其職。
我國高校領導體制改革重點:在加強高校行政管理,提高高校辦學效益的同時,應適當?shù)刈⒅貙W術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分離,從體制上進一步提高目前高校中學術委員會機構的地位,加強其學術決策職能。目的在于建立由高校黨委、行政系統(tǒng)和學術系統(tǒng)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相互協(xié)調和相互制約的機制。
我國高校行政管理中等問題和改革方向:1)進一步調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權力機構,適當實行權利中心的下移,擴大學院以及系的自主權,做到權責統(tǒng)一,增強基層靈活應變的能力2)校級職能部門必須進一步精簡機構、人員、提高辦事效率,加強制度建設,實行規(guī)范化的管理,同時轉變校機關職能。3)加大改革力度,推動包括職稱評定與職務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員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立富有競爭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4)實行高校后勤的社會化,轉變后勤部門的行政管理職能,實行后勤服務部門的企業(yè)化、產業(yè)化、市場化,使之成為獨立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