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教師資格考試幼兒教育學之幼兒德育(2)

字號: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在與同伴、成人交往的過程中,了解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物之間的關系,了解一定的行為準則,并且進行各種行為練習,日積月累,循序漸進,逐步形成某些良好的行為品質。在一日生活常規(guī)和生活制度中滲透著道德教育的內容,通過常規(guī)訓練和嚴格執(zhí)行生活制度,可以培養(yǎng)幼兒有禮貌、守紀律、誠實、勇敢、自信、關心他人、愛惜公物、不怕困難等品德和行為習慣。如有的教師利用幼兒每天的洗手常規(guī),培養(yǎng)幼兒的自理能力,遵守秩序、講衛(wèi)生的好習慣,而且還不失時機地抓住機會,培養(yǎng)幼兒心中有他人,愛惜別人的勞動成果等品質。如一個幼兒洗手時把水灑在地上了,使小朋友跌了跤,阿姨再次拖地。教師利用這種結果讓所有的幼兒理解了洗手時為什么不能把水灑出來的道理,懂得了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于是規(guī)則真正成為了幼兒自身行為的一部分。由此可見,教師應當高度重視一日生活的教育價值,挖掘生活常規(guī)中的教育因素,讓幼兒在日?;顒又兄鸩叫纬闪己玫钠返拢▍⒁娬掌?.3幼兒排隊洗手)。
    2.專門的德育活動是實施幼兒德育的有效手段
    專門的德育活動是指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與年齡班德育的內容與要求,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行為表現,有目的、有計劃組織的德育活動,也就是為實現某項德育內容而組織的教育活動,例如∶談話、討論、上課、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參觀、春游、勞動、節(jié)日慶?;顒樱┑取S變旱牡赖抡J知、情感以及行為,通過每活動,特別是實踐活動的積累而逐漸得到發(fā)展。比如通過參觀鉛筆廠,幼兒親眼看到一支小小的鉛筆要經過那么多工人叔叔的勞動,會更愛護文具,珍惜勞動果實;國慶節(jié)里,唱“祖國真美麗”的歌,畫“我愛北京天安門”的畫,參加愉快的慶?;顒?,觀看節(jié)日夜晚輝煌的燈火,在披著節(jié)日盛裝的公園里游園等,會讓幼兒實際地感受到祖國的美好,激發(fā)起熱愛祖國的真實情感。
    專門性的德育活動可以集體進行,也可以分組、個別進行;活動內容應以幼兒周圍熟悉的現象或他們生活中的事例為主;多采用幼兒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活動時間長短依內容而定,可以在一日生活的任何時間內進行;活動應當盡可能利用游戲的形式進行。
    3.利用游戲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道德行為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也是德育的基本形式。由于游戲伴隨著愉悅的情緒,游戲中反映了幼兒的現實生活,反映了人們道德、行為準則,人際關系,情感等等,所以教師利用游戲進行道德品質的教育,很容易被幼兒接受。在游戲過程中,幼兒自發(fā)地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實踐一定的社會行為,體驗一定的社會情感,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有其他任何形式難以替代的效果。
    (二)實施幼兒德育應注意的問題
    1.熱愛與尊重幼兒
    對幼兒進行德育,首先要熱愛與尊重幼兒。愛幼兒是向幼兒進行德育的前提。幼兒對成人的信賴和熱愛,是他們接受教育的重要條件。愛是使幼兒身心健全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和必要的環(huán)境因素。
    教師對幼兒的熱愛不僅基于感情,也基于一種社會責任。教師只有愛每一個幼兒,了解、關心、體貼幼兒,對所有的幼兒一視同仁,特別是不歧視那些有缺點或接受能力較差的幼兒,才能使幼兒獲得一個道德成長的良好環(huán)境。在沒有愛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兒童,將不會去關心他人、熱愛社會,其道德的發(fā)展一定是畸形的。
    教師對幼兒的愛是一種理智的而非盲目的愛,有人稱之為“教育愛”,它是建立在教師對教育、對幼兒發(fā)展的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的。那種出于愛幼兒的良好愿望,而代替幼兒做他們自己能做的事,或者放縱幼兒做他們不應該做的事,都不是真正的愛。教師的愛必須有利于幼兒向著自立自強、富有愛心和責任感的方向發(fā)展。
    尊重幼兒首先要尊重幼兒的人格和自尊心。蘇霍姆林斯基將人的自尊心稱為“心靈中敏感的一個角落”,認為“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于抓住兒童的這種上進心。要是兒童自己不求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養(yǎng)出好的品質,”因此,教師不能因為幼兒年幼無知,而任意諷刺、挖苦、責罵幼兒,更不能恐嚇和體罰幼兒,那樣會傷害幼兒的自尊心,不僅危害幼兒現實的個性發(fā)展和進步,而且對其長遠的健康人格的形成也將造成不利影響。
    尊重幼兒必須尊重幼兒的主體性。德育決不是向幼兒灌輸大道理、命令或強迫幼兒服從就范的教育。在實施德育時,必須牢記幼兒是自身發(fā)展的主體,離開了幼兒自身的努力,德育是不會有效果的。比如,讓幼兒遵守紀律和規(guī)則,這是幼兒園德育的一個重要內容。由于每一條紀律、規(guī)則都是對幼兒行為的限制,因此教師很容易在培養(yǎng)紀律性的名義下,要求幼兒不準這樣,不準那樣,把幼兒變成被動的受約束對象。但如果要讓紀律和規(guī)則真正為幼兒所理解,教師應當盡可能地讓幼兒參與規(guī)則的制定,在這一過程中讓幼兒理解規(guī)則,感覺到每一條規(guī)則都是自己參與制定的,從而愿意主動地遵守。有這樣一個例子∶有一位老師在上課時,不是先用“沒有舉手不準發(fā)言”、“誰不舉手我就不叫誰發(fā)言”等生硬的命令式的語言向幼兒交代紀律,而是巧妙地讓幼兒自己制定這條紀律。當幼兒七嘴八舌地回答問題時,這位老師說,“唉,小紅你說得很好,可惜我聽不清。小明你也講得不錯,可我也聽不清。怎么辦呢?我可想聽你們說話了,你們自己想想辦法,看怎樣使老師能聽清你們每個人說的話呢?,,于是幼兒熱烈地討論起來了,后他們自己想出了辦法∶“我們一個個輪流說”。老師問∶“那你們輪流時怎么表示呢?”幼兒說∶“舉手!舉手后老師先叫著的就先說,后叫到的就后說?!边@樣,“舉手發(fā)言”的紀律就在教師巧妙的指導下,由幼兒自己定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