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五代史伶官傳序》
作者歐陽修,北宋詩*新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五代史。伶官傳》的序文,也是一篇史論。
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國家的興亡衰敗,主要取決于人事。
掌握本文通過五代后唐莊宗盛衰興亡的對比來證明中心論點的方法。
了解本文所使用的歷史事實論據(jù)和理論論據(jù)。
理解并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2)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
(3)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4)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5)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6)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2)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3)請其矢,盛以錦囊。
(4)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
(5)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6)智勇多困于所溺。
8.《答司馬諫議書》
作者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書信體駁論文。
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和針對性。
掌握本文駁論點的反駁方法。
理解王安石反駁司馬光觀點的說理步驟。
了解本文的語言特點:柔中寓剛,語言委婉有禮,意志堅決果斷。
理解并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2)今君實所以見教者。
(3)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4)人習于茍且非一日。
(5)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6)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
(2)重念蒙君實視遇厚。
(3)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4)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
(5)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
(6)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作者歐陽修,北宋詩*新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五代史。伶官傳》的序文,也是一篇史論。
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國家的興亡衰敗,主要取決于人事。
掌握本文通過五代后唐莊宗盛衰興亡的對比來證明中心論點的方法。
了解本文所使用的歷史事實論據(jù)和理論論據(jù)。
理解并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2)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
(3)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4)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5)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6)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2)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3)請其矢,盛以錦囊。
(4)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
(5)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6)智勇多困于所溺。
8.《答司馬諫議書》
作者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書信體駁論文。
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和針對性。
掌握本文駁論點的反駁方法。
理解王安石反駁司馬光觀點的說理步驟。
了解本文的語言特點:柔中寓剛,語言委婉有禮,意志堅決果斷。
理解并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2)今君實所以見教者。
(3)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4)人習于茍且非一日。
(5)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6)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
(2)重念蒙君實視遇厚。
(3)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4)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
(5)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
(6)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