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運代理考試案例:貨物有瑕疵情況下拒收權

字號:

貨運代理考試案例:貨物有瑕疵情況下拒收權
    本案提出的主要問題是:在國際貨物買賣中,當買方發(fā)現(xiàn)賣方交付之貨物存在瑕疵時,應如何行使拒收權;買方有效拒收貨物后,應如何妥善處理貨物。
    裁決書簡介
    一、案情
    申訴人和被訴人于1990年3月13日簽訂了編號為JHC9004號買賣合同一份。合同約定,被訴人出售給申訴人L-半胱氨酸-氯化氫-水化物(L-Cysteine HCL Monohydrate USP 21)1,200公斤。交貨時間為1990年4月30日以前。價格條件是CIF墨西哥Acapu1co.Gro.,每公斤16美元,總貨款為19,200美元。貨物采用每鐵圓桶25公斤包裝。付款條件為不可撤銷的見票即付信用證。合同中有關品質保證和檢驗索賠的第6條款規(guī)定;賣方保證提供的產(chǎn)品系以的材料、一等的工藝制造,產(chǎn)品應是新的和未用過的,其品質、規(guī)格完全符合合同要求,品質保證期為從到達目的港之日起12個月,貨到目的港后,由當?shù)刂袊唐窓z驗局進行覆檢,如果發(fā)現(xiàn)品質規(guī)格或數(shù)量不符合合同規(guī)定,買方有權在卸貨后90天內,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品檢驗局出具的檢驗證書書面向賣方提出索賠(屬于保險公司或船公司負責賠償?shù)某猓Yu方對于與合同不符部分的貨物,應予無償換貨。補發(fā)短少或除低價格,并負擔由此而產(chǎn)生的提貨運費、裝運費、倉租、買方檢驗費和利息等一切損失,并以現(xiàn)款立即匯交買方。如果檢驗不能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完成,買方有權延長索賠期,但得事先通知賣方。合同訂立后,被訴人按期裝運交付了全部貨物1,200公斤。該貨物按合同約定運到墨西哥后,申訴人的客戶經(jīng)質檢認為質量有問題,向申訴人要求退貨,運費到付。申訴人于1990年7月27日電傳被訴人,要求處理該問題。被訴人于1990年7月30日答覆申訴人,認為所謂質量問題可能是長期海運受潮所致,并聲明如要堅持退貨,被訴人只負擔深圳至墨西哥的運費。1990年9月6日,被訴人回電同意運回貨物,指定目的港為中國深圳,收貨人為深圳新華進出口貿易公司,通知人為被訴人。被訴人在答覆中強調其不負責支付運費。1990年9月14日,被訴人在給申訴人的電傳中再次表示,同意運回貨物,同時表示將與申訴人分擔支付從墨西哥到深圳的運費,并將提煉這批原料,而后再安排船只。
    申訴人的墨西哥客戶將該批貨物裝運后,貨物于1990年12月運抵香港。申訴人稱提貨單送給被訴人指定的收貨人后,無人提貨,貨物存放香港至今。申訴人要求被訴人退還貨款,被訴人未予支付。申訴人逐于1990年6月6日向深圳分會提出仲裁申請,其在仲裁申請書和以后提交的補充材料中請求:
    1.退回貨款19,200美元;
    2.支付貨款利息5,597美元;
    3.支付退貨運費1,750美元;
    4.支付所退貨物倉儲費12,618美元(1993年5月1日后的費用應另計支付)
    雙方當事人的爭議要點如下:
    申訴人稱,貨物于1990年12月退運抵香港后,船運公司已將提單送給被訴人指定的收貨人,但無人提貨。后同被訴人一起查明收貨人已被撤銷,申訴人代付倉租至今,被訴人應退還貨款,并賠償有關損失。
    被訴人稱,其于1990年9月6日指定退貨目的港及收貨人后,收貨人未收到過申訴人開出的任何單證。另外,申訴人未按通知要求將貨物運抵深圳,而是將貨物運抵香港滯留至今。在未收到退貨的情況下,被訴人無法開出信用證,也不可能支付任何費用。關于收貨人被撤銷一事,直至申訴人來深圳才查知此情況,屬于不可抗力事件。對貨物不能退回一事,被訴人不負任何責任,也不接受申訴人的索賠要求。申訴人稱,貨物沒有運抵深圳是因為貨物無法報關,只有被訴人指定的收貨人辦理報關手續(xù),才可運抵深圳,因此,貨物未運抵深圳,申訴人沒有責任。
    二。 仲裁庭的意見
    被訴人依JHC9004號合同的約定將貨物運抵墨西哥后,貨物經(jīng)申訴人的客戶墨西哥國際香料調味有限公司(IFF)檢驗,認為貨物質量不合乎要求。申訴人據(jù)此檢驗結果要求被訴人換貨。根據(jù)合同規(guī)定,賣方對于合同不符部分的貨物,應于無償換貨,但合同還規(guī)定,買方向賣方提出該主張,應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品檢驗局出具的檢驗證明書。經(jīng)調查,在墨西哥目的港并無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的檢驗機構。在此情況下,依國際貿易慣例,買方通常應提請與買方和賣方均無直接利害關系的第三者擔任商品覆檢工作。在本案中,IFF是申訴人的客戶,因此申訴人根據(jù)IFF的檢驗證書提出換貨主張不夠適當。但雙方當事人實際上已就退貨一事達成協(xié)議,僅在承擔運輸費用上尚有分歧。申訴人要求以“運費到付”方式付運,被訴人則要求以“運費已付”方式付運。在這以后,被訴人在1990年9月14日的電傳中又表示“同意運回貨物,我們將與你方分擔從墨西哥到深圳的運費?!?BR>    根據(jù)所提供的證明材料,申訴人所退的貨物是于1991年1月24日運達香港的。貨到后申訴人的客戶IFF的船運代理人(香港)Votainer聯(lián)合服務有限公司將貨物到達通知寄給被訴人委托的收貨人深圳新華進出口貿易公司。由于無人收貨,Votainer聯(lián)合服務有限公司于1991年2月25日發(fā)函給申訴人告知這一情況,申訴人得知此情況后于1991年2月26日通知被訴人所退貨物已到香港。
    證據(jù)材料還表明,被訴人在1990年9月6日給申訴人的電函中曾明確指示,退貨的目的港應為深圳,收貨人為新華進出口貿易公司,通知人為被訴人。但事實上,在1990年12月13日的退貨提單上。所標明的卸貨港是香港,而不是深圳,通知人是新華進出口貿易公司而不是被訴人。轉運目的地一欄則沒有填寫。
    仲裁庭認為:
    (一)申訴人對貨物未能及時被接收,倉儲香港至今應負主要責任。其理由是:1.申訴人違背了被訴人關于退貨目的港和通知人的指示,將所退貨物運抵香港。在貨物裝運后和抵達香港后,又未及時通知到被訴人。2. 貨到香港后,申訴人可以而且應該將貨物轉運至被訴人指定的目的港深圳,但申訴人一直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將貨物轉運。貨物如已運至深圳,并已通知被訴人,貨物能否報關,這是被訴人的責任,但申訴人沒有這樣做。因此,申訴人以無法報關作為貨物未運抵深圳的理由不能成立。3.《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86條第1款和第88條第2款規(guī)定,如果貨物易于迅速變壞,或者貨物的保全涉及到不合理的費用,有義務保全貨物的買方,必須采取合理措施,把貨物出售,在可能的范圍內,他必須把出售貨物的打算通知另一方當事人。本案申訴人所退貨物于1991年1月24日抵達香港至今已近3年,據(jù)申訴人所提供的證明材料,截至1993年5月1日止,貨物在香港倉儲費已達12,618美元。如將1993年5月1日后的費用計在內,倉儲費達17,000美元左右,接近本案涉及的貨款總額??梢?,申訴人在長達近3年時間里,因未采取合理措施,把貨物出售。已便倉儲費增至不合理的程度。同時,貨物倉儲香港年曠日久,很可能已經(jīng)變質,造成本可以避免或減少的損失。
    因此,仲裁庭對申訴人提出的由被訴人退還全部貨款及利息以及負擔全部倉儲費的主張不予支持。
    (二)被訴人對貨物未能及時被接收,應負相應責任。理由是:被訴人收到申訴人發(fā)出的關于貨到香港無人收貨的通知后,沒有與申訴人共同采取措施進行查詢。被訴人同申訴人一起查明原指定的收貨人新華進出口貿易公司被撤銷后,被訴人仍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予以補救。被訴人關于收貨人被撤銷屬不可抗力事件,因而可免除其有關責任的主張不能成立。
    (三)本合同爭議最初起因于貨物的質量。申訴人出具的商檢證明雖是由其墨西哥客戶IFF提供,但被訴人已明示同意申訴人退貨的請求,故被訴人實際上承認貨物存在質量問題。
    (四)雖然申訴人對退貨未成應負主要責任。但考慮到被訴人已同意退貨以及其對退貨未成的相應責任,退貨裝運費1,750美元應由雙方當事人共同分擔。
    鑒于前述(一)中的分析和判斷,退貨已不具有實質性意義,但基于(二)和(三)中的分析,被訴人對貨物的最初質量問題和退貨未能實現(xiàn)所產(chǎn)生的損失理應向申訴人支付適當?shù)馁M用作為補償。
    仲裁庭認為,從墨西哥至香港的退貨裝運費1,750美元,應由申訴人承擔875美元,被訴人承擔875美元。被訴人應向申訴人支付適當補償費3,000美元。貨物由申訴人自行處理。
    裁決
    1.駁回申訴人關于退回全部貨款19,200美元及其利息5,597美元的請求。
    2.被訴人應在本裁決作出45日內,向申訴人支付部分退貨裝運費875美元,補償費3,000美元。逾期不付,加計利息。
    3.倉儲在香港的貨物由申訴人自行處理。
    本案仲裁費和辦案費由申訴人承擔90%,被訴人承擔10%。
    本裁決為終局裁決。
    評論分析
    本案雙方當事人未選擇合同所適用的法律,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jīng)濟合同法》的有關規(guī)定,應按照最密切原則確定所適用的法律。至于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在通常情況下則應適用合同訂立時賣方營業(yè)所所在地的法律。本案中的賣方營業(yè)所所在地在中國,故應適用中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未作規(guī)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與合同有關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有不同規(guī)定的,適用該國際條約的規(guī)定。本案被訴人將貨物發(fā)運至目的港后,申訴人經(jīng)對貨物進行檢驗,認為貨物質量與合同規(guī)定不符,要求換貨。買方在此要求換貨,實際上行使的是貨物拒收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jīng)濟合同法》中未就貨物銷售中的拒收貨物問題作出明文規(guī)定。但該法第18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即違反合同的,另一方有權要求賠償損失或者采取其他合理的補救措施。這里所說的補救措施,理應包括買方對不符合合同規(guī)定之貨物行使拒收權。
    《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沒有明確使用拒收權這一術語,但其中的規(guī)定實際上賦予了買方拒收貨物的權利,只是因為在國際貨物買賣中,貨物的交付一般都需通過第三方的運輸才能履約,而不是買賣雙方面對面交貨,所以買方對運輸人送來的賣方發(fā)運的貨物通常都要收下,但仍保留有拒收權。當檢驗貨物不符合同規(guī)定時,買方一方面對所收貨物采取保全措施,另一方面要求救濟,包括拒收貨物,要求換貨和賠償損失等。
    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規(guī)定,如果貨物本身不符合約定或賣方交付不符合約定,買方有權拒收。英國貨物買賣法把買賣合同的內容分為主要條款和附屬條款。賣方支付如違反任何一項主要條款,買方都可拒收。如果賣方交付只是違反了附屬條款,買方只能提出損害賠償?shù)母綄僖螅鵁o權拒收貨物和解除合同。①英國貨物買賣法中的主要條款是指:貨物必須適合于買方的特定用途;貨物必須具有商銷性;貨物必須符合合同約定的說明書;貨物必須符合樣品等等。但英國判例法也沒有硬性作此區(qū)分,實際上是以嚴重違約與輕微違約作為可否拒收的標準。② 買方是否拒收貨物必須在貨物支付后的合理時間內作出,否則將失去這一權利,英美法對此都有規(guī)定?!堵?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明確規(guī)定道:買方對貨物不符合同,必須在發(fā)現(xiàn)或理應發(fā)現(xiàn)不符后合理時間內通知賣方,說明不符合同的情形的性質,否則就喪失聲稱貨物不符合同的權利。③ 本案申訴人是在合同規(guī)定的時間里通知被訴人貨物不符合同要求,并同時要求被訴人換貨,被訴人也表示同意換貨,因此,申訴人對貨物的拒收是有效的。
    被訴人雖已同意驗貨,并確定了將有瑕疵貨物運回的港口、收貨人等事項,但在換貨運費、交付替換貨物時間,乃至替換貨物價格等問題上與申訴人都未取得一致。被訴人的這種行為實際上已違反了合同中關于無償換貨的約定。在這種情況下,由于作為賣方的被訴人在合理時間之內無法作有效的重新交付,申訴人便取得了如同賣方?jīng)]有交付貨物時的救濟權,換貨實際已轉化為退貨。問題是,申訴人在退貨過程,因過錯未能將貨退給被訴人,而且一直掌握著貨物,既沒有作出將貨依被訴人指示退給被訴人的努力,也沒有進一步征求被訴人的指示對貨物作進一步處埋。因此,申訴人已具有的如同賣方?jīng)]有支付貨物時的救濟權隨之喪失。
    仲裁庭考慮到被訴人在退貨過程中也有過錯,從衡平角度裁決被訴人給予申訴人一定數(shù)額的補償費,并承承部分退貨運輸費是合理的。
    從本案中當事人可得到的啟示是,當自己作為買方發(fā)現(xiàn)貨物有瑕疵時,如要行使拒收權,必須在對貨物商檢后的一段合理時間內通知賣方,并要征求賣方處理貨物的指示,得到賣方處理貨物的合理指示后,必須準確執(zhí)行該指示,否則因自身過錯而未能準確執(zhí)行賣方合理指示所產(chǎn)生的后果將會由自己來承擔,造成本來完全可以避免的損失。
    ①《英國1893年貨物買賣法》第62條。
    ②施米托夫著,《出口貿易》中譯本,對貿易出版社,1985年版,第112頁。
    ③《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39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