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自考試題《教育學》

字號:

2011年7月自考試題《教育學》
    以下為全國2011年7月自學考試真題:教育學的試題答案官方版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揭示教育規(guī)律是教育學研究的( )
    A.對象 B.特征
    C.方法 D.任務
    2.下列哪本教育學著作是以實踐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而形成的?( )
    A.《教育漫話》 B.《普通教育學》
    C.《大教學論》 D.《學記》
    3.下列哪一種特征不屬于現代教育的?( )
    A.教育的生產性 B.教育的公共性
    C.教育的宗教性 D.教育的科學性
    4.中國近代教育第一個現代學制稱為( )
    A.壬寅學制 B.癸卯學制
    C.壬戌學制 D.“六三三制”
    5.少年期學生表現出“成人的身體,兒童的心理”的特征,說明了其身心發(fā)展具有( )
    A.階段性 B.順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補性
    6.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因此,杜威認為( )
    A.教育無目的 B.教育目的在教育過程之中
    C.教育目的在教育過程之外 D.教育不需要目的
    7.蔡元培倡導的“以美育代宗教說”,其實質就是強調美育的( )
    A.直接功能 B.間接功能
    C.附帶功能 D.超美育功能
    8.把課程理解為是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科書等所謂看得見、摸得著的客觀存在物,這種觀點認為課程就是( )
    A.知識 B.經驗
    C.活動 D.體驗
    9.布魯納提出的結構化教材和發(fā)現學習模式強調的是( )
    A.教師系統(tǒng)傳授知識
    B.學生從活動中學習
    C.教師系統(tǒng)傳授知識和學生從活動中學習
    D.學生自學
    10.迄今為止在世界范圍內應用廣泛、普遍的教學方法是( )
    A.發(fā)現法 B.談話法
    C.討論法 D.講授法
    11.早對班級授課制進行較為詳盡論述,從而奠定了現代班級授課制教學基本形式的基礎的教育家是( )
    A.昆體良 B.夸美紐斯
    C.馬卡連柯 D.凱洛夫
    12.下列哪一種觀點是羅杰斯在《咨詢與心理治療》一書中提出來的?( )
    A.治療為中心 B.咨詢?yōu)橹行?BR>    C.當事人為中心 D.訓練為中心
    13.所謂“矮子里拔高個”、“水漲船高”,這是一種( )
    A.相對評價 B.絕對評價
    C.總結性評價 D.形成性評價
    14.教育法規(guī)定的法律責任是一種( )
    A.民事法律責任 B.行政法律責任
    C.刑事法律責任 D.損害賠償責任
    15.國務院頒布的《殘疾人教育條例》在我國教育法體系中屬于( )
    A.第一層次 B.第二層次
    C.第三層次 D.第四層次
    二、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16.教師
    17.兒童個體發(fā)展
    18.教科書
    19.集體
    20.學生申訴制度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21.簡述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本含義。
    22.簡述智育的主要任務。
    23.良好測驗的標準有哪些?
    24.簡述學校在兒童身心發(fā)展中的作用。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3小題,25題為必答題,26題和27題任選一題,兩題均答者,以前一題計分。每小題10分,共20分)
    25.試述落實我國的教育目的應處理好的基本關系。
    26.試述探究——研討法的基本特點。
    27.試述學生自主性探索學習的教學實施過程。
    五、案例分析題(本大題15分)
    28. 一位教師上自然課,開始上課時,老師從演示臺里拿出一支蠟燭和一盒火柴放在臺面,然后問學生:“我將用火柴和蠟燭做些什么?”學生回答說:“你將用火柴把蠟燭點燃?!崩蠋熡终f:“不錯,但是當蠟燭被點燃時會發(fā)生什么變化?怎樣發(fā)生變化?當蠟燭燃燒時又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一些學生舉手談了他們的看法。老師趁機把蠟燭點燃,蠟開始下滴。老師問道:“蠟燭為什么會向下滴?如果我們試著把滴下的東西點燃,會出現什么情況?滴下的東西來自哪里?蠟燭燃燒時是怎樣變化的?”
    一個學生解釋說,滴下來的東西先被融化,然后又凝固起來。老師想要班里其他學生發(fā)表對這種解釋的看法,便問道:“這種解釋有什么證據嗎?”幾個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經過討論后認為,這種滴下來的物質在融化與凝固的過程中僅僅是發(fā)生了形式上的變化。老師趁機問道:“我們把這種變化叫什么變化?”
    兩個學生舉手回答說,可能叫物理變化。老師接著又問:“燃燒的蠟燭發(fā)生什么變化?蠟燭為什么越來越短直到后不得不換一枝新蠟燭?”學生思考著這些問題,后終于明白蠟燭也在發(fā)生化學變化。
    試分析以上這個案例教師主要運用了哪種教學原則?并結合案例分析運用這一原則應體現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