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司法考試之搶奪中使用暴力就是搶劫嗎

字號:

有學者認為暴力方法是指對被害人的身體施加強力的打擊和強制,如拳打腳踢、捆綁、禁閉、刀扎斧砍等。有學者認為,只有足以危害被害人生命和健康的暴力才能構(gòu)成搶劫罪的暴力行為,未達此程度的侵犯人身而非法占有財物的行為只能構(gòu)成搶奪罪。有人認為,搶劫罪的暴力程度要達到使他人不能抗拒、完全抑制他人的反抗。有的學者則認為,搶劫罪的暴力手段無須達到使被害人不能反抗的程度,其理由是:首先,暴力手段須達到使被害人不能反抗程度不符合立法原意,我國刑法草案稿原有搶劫罪暴力手段“致使他人不能抗拒”的規(guī)定,討論中認為這樣的規(guī)定不妥,刑法中已予以刪除。其次,“使被害人不能抗拒”的要求不科學,這種要求是以犯罪嫌疑人的認識還是以被害人的認識為標準為判斷依據(jù)難以明確,給司法實踐造成難題。再次,“使被害人不能抗拒”的要求勢必放縱犯罪。
    搶劫還是搶奪要看具體情形
    在實踐中,經(jīng)常遇到搶奪不成轉(zhuǎn)而實施針對人身的非明顯暴力行為的情形。比如掰開被害人的手奪取手機、按住被害人的頭搶去頸上項鏈、抓住被害人的手往后擰搶取財物,等等。筆者認為:搶劫罪中的暴力不僅包括對人身的強力打擊和足以使被害人不能反抗的針對人身的行為,還包括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被害人反抗的針對人身的行為,上述幾種情形都可以歸為一定程度上抑制被害人的反抗,犯罪嫌疑人此時的行為不僅指向被害人的財物,還指向被害人的人身,產(chǎn)生對被害人人身的強制,可以認定為搶劫罪中的暴力手段。當然抓住被害人的手要看嫌疑人所用的力度,如果用力輕微完全沒有抑制被害人的反抗,則可認定犯罪嫌疑人主要還是采取趁人不備手段在被害人猝不及防時對物實施強力奪去財物,因而只能認定為是搶奪行為。
    司法實踐中,還存在犯罪嫌疑人飛車搶奪時被害人不松手而生拉硬拽或者拖行被害人的情況。如在呂某搶劫案中,呂某乘坐同案人的摩托車搶奪被害人的挎包,被害人發(fā)覺后使勁拉住挎包,被拖行了四五米,后挎包帶被拉斷,被害人摔倒在地,右手多處被擦傷(經(jīng)法醫(yī)鑒定為輕微傷)。又如何某搶奪案中,被害人在被搶奪時抓住手袋不放并跟著嫌疑人的摩托車前行。筆者認為這種情況下被害人是被迫跟著摩托車跑的,摩托車在逃跑的過程中一般速度很快,不免會拖拉被害人,這種情形看似是被害人主動跟著跑,但本質(zhì)上與嫌疑人故意拖行被害人無異,因而可以定性為搶劫。飛車搶奪中因被害人不松手而拖行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此時的行為已由對物的強力轉(zhuǎn)為對人身的暴力,因而符合搶劫罪的構(gòu)成要件。人民法院2005年《關于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規(guī)定:駕駛車輛強搶財物時,因被害人不放手而采取強拉硬拽劫取財物的,應以搶劫罪定罪處罰。有的案件中被害人在被奪取財物后拖著犯罪嫌疑人的摩托車不讓其逃走因而被拖行,這種情形應屬于犯罪嫌疑人為抗拒抓捕而實施暴力,屬于轉(zhuǎn)化型搶劫。但如果是犯罪嫌疑人搶奪時被害人不放手,嫌疑人隨即扯斷包帶將包搶走,此時嫌疑人實施的還是針對物的強力,因而還是構(gòu)成搶奪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