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鳥 —— 《飲酒》(其五)是陶淵明眾多“歸鳥”詩篇中最能體現(xiàn)詩人回歸自然,回歸性情,保持真我思想的詩篇?!敖Y(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弊髡哂文框G懷,參透自然,卻故意把自然“真意”說得如此飄緲朦朧,其實稍加玩味,便不難發(fā)現(xiàn)真意是什么。秋菊自開自謝,保持一份潔白淡泊;南山自古及今,保持一份肅穆莊嚴;太陽朝升暮落,保持一份秩序?qū)庫o。自然萬物,各隨其分,各安其道,消長生息,窮通演化,莫不自自然然,實實在在。飛鳥投林的描寫更是充分強化了這一天地觀念。像天地萬物一樣,飛鳥早出晚歸,遠近覓食,有困頓勞碌的疲憊和緊張,也有安頓休息的輕松和愉悅,有呼朋引伴的熱鬧,也有失群掉隊的孤單,該去則去,該回則回,一切隨順自然,和山林、夕陽、南山、秋菊、東籬構(gòu)成了一幅天然純美、自然靜謐的圖畫。在這幅圖畫中,在投林歸鳥身上,我們看到了作者的影子。作者游歷南山,參閱天地,猛然間,豁然開朗:自己不也正如一只疲倦歸飛的鳥兒嗎?山氣彌漫,日落西山,該回家了,家在哪兒呢?不在宦海官場,不在利達富貴,不在榮辱沉浮,家在山水田園,家在南山秋菊,家在山林夕陽,那份出于自然、回歸自然、纖塵不染的至真性情才是詩人真正的精神家園啊!抱樸返真,回歸自然,這才是詩歌“歸鳥”意象真正要暗示我們的內(nèi)涵??梢哉f,這只小小的歸鳥,這只與同伴同飛、與山林同眠、與夕陽同行、與自然同道的小鳥,還與詩人同心,正是這種天人合一、人鳥同道賦予了陶詩以深刻的哲學(xué)內(nèi)涵。
◆“酒能祛百慮,菊為制頹齡?!蔽娜耸看蠓虻膼劬眨h祖是屈原,有詩為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保ā峨x騷》)但真正的始祖卻要論有菊癖的隱士陶淵明,他不但種菊,以菊下酒,還寫下不少詠菊詩?!扒锞沼屑焉诼抖奁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本栈韬_,幽香燦爛,“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保ㄋ芜z民鄭思肖)正是這樣一種孤芳自賞的高傲品質(zhì)吸引了詩人、造就了詩人。在詠菊詩中,我們?nèi)菀赘惺堋皯?zhàn)地黃花分外香”、“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戰(zhàn)斗與輝煌,可曾體察到陶淵明筆下的“佳色”之秋菊、采菊之“悠然”的質(zhì)樸與平淡?“菊,花之隱逸者也。”菊花是陶淵明委順自然大化生命觀的寄托,也是陶淵明傲然脫俗的人格象征。
◆詩人愛菊,更愛松。在中國文化中,松樹的地位極其崇高,當(dāng)?shù)冒倌局L的榮譽??鬃訉λ傻馁澱Z是:“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边@話同他的思想一同進入了中國文化的核心。歲寒三友松、竹、梅,松居首位。!“三徑就荒”何足惜,有“松菊猶存”悅其心、“撫孤松”快其意足矣。青松是孤獨的,亦如寂寞的陶淵明;青松是挺拔的,亦如傲岸的隱逸者。人生最可貴的是固守,而固守的是松的貧瘠、菊的凄美,如果沒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挺立一生的主體人格,又如何能“卓然見高枝”呢?
◆今天的我們應(yīng)該換個角度去品讀陶潛,即從人性的角度來考慮其價值和意義。因為陶潛的選擇恰好代表了人們對精神自由的終極追求:個性的張揚和人性的解放。自然的人在社會中常常扮演著不同角色,但不是每一個角色都讓人稱心如意。由于時代的要求,社會的責(zé)任,家庭的義務(wù),個人的名利等等的約束,人們無法擺脫,無法超越,而不得不從事一些本來不愿意從事的職業(yè)(包括官職),說一些不想說的話(包括應(yīng)酬),于是如陶潛所說的“心為形役”,成了自己、他人和外物的奴隸,不再是自己了。但是,人們的內(nèi)心又時時刻刻渴望著能擺脫俗世的煩惱,能自由輕松地生活。所以,敢于放棄社會責(zé)任(不止是官職),做回他自己(不止是“歸園田”),按照自己內(nèi)心真實想法去生活的陶潛,才成為了許多人推崇的偶像。
◆所以陶潛放棄的不是某個官職,而是一種讓他不自由的“社會角色”,他要做回了一個自然的、完整的自己,讓自己曠達的天性得以保全。在《歸去來兮辭》結(jié)尾一段中,他更是直接表達了這個觀點。他說:因為“吾生之行休”,加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他決定和以前的那個影響他限制他的“社會角色”決裂,“委心任去留”,“樂夫天命”。不要忘了他“性本愛丘山”。
◆“酒能祛百慮,菊為制頹齡?!蔽娜耸看蠓虻膼劬眨h祖是屈原,有詩為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保ā峨x騷》)但真正的始祖卻要論有菊癖的隱士陶淵明,他不但種菊,以菊下酒,還寫下不少詠菊詩?!扒锞沼屑焉诼抖奁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本栈韬_,幽香燦爛,“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保ㄋ芜z民鄭思肖)正是這樣一種孤芳自賞的高傲品質(zhì)吸引了詩人、造就了詩人。在詠菊詩中,我們?nèi)菀赘惺堋皯?zhàn)地黃花分外香”、“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戰(zhàn)斗與輝煌,可曾體察到陶淵明筆下的“佳色”之秋菊、采菊之“悠然”的質(zhì)樸與平淡?“菊,花之隱逸者也。”菊花是陶淵明委順自然大化生命觀的寄托,也是陶淵明傲然脫俗的人格象征。
◆詩人愛菊,更愛松。在中國文化中,松樹的地位極其崇高,當(dāng)?shù)冒倌局L的榮譽??鬃訉λ傻馁澱Z是:“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边@話同他的思想一同進入了中國文化的核心。歲寒三友松、竹、梅,松居首位。!“三徑就荒”何足惜,有“松菊猶存”悅其心、“撫孤松”快其意足矣。青松是孤獨的,亦如寂寞的陶淵明;青松是挺拔的,亦如傲岸的隱逸者。人生最可貴的是固守,而固守的是松的貧瘠、菊的凄美,如果沒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挺立一生的主體人格,又如何能“卓然見高枝”呢?
◆今天的我們應(yīng)該換個角度去品讀陶潛,即從人性的角度來考慮其價值和意義。因為陶潛的選擇恰好代表了人們對精神自由的終極追求:個性的張揚和人性的解放。自然的人在社會中常常扮演著不同角色,但不是每一個角色都讓人稱心如意。由于時代的要求,社會的責(zé)任,家庭的義務(wù),個人的名利等等的約束,人們無法擺脫,無法超越,而不得不從事一些本來不愿意從事的職業(yè)(包括官職),說一些不想說的話(包括應(yīng)酬),于是如陶潛所說的“心為形役”,成了自己、他人和外物的奴隸,不再是自己了。但是,人們的內(nèi)心又時時刻刻渴望著能擺脫俗世的煩惱,能自由輕松地生活。所以,敢于放棄社會責(zé)任(不止是官職),做回他自己(不止是“歸園田”),按照自己內(nèi)心真實想法去生活的陶潛,才成為了許多人推崇的偶像。
◆所以陶潛放棄的不是某個官職,而是一種讓他不自由的“社會角色”,他要做回了一個自然的、完整的自己,讓自己曠達的天性得以保全。在《歸去來兮辭》結(jié)尾一段中,他更是直接表達了這個觀點。他說:因為“吾生之行休”,加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他決定和以前的那個影響他限制他的“社會角色”決裂,“委心任去留”,“樂夫天命”。不要忘了他“性本愛丘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