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婦產(chǎn)科主治醫(yī)師輔導(dǎo)精華:非特異性外陰炎(non-specificvulvitis)

字號:

概述
    非特異性外陰炎(non-specific vulvitis)是指外陰部的皮膚或粘膜發(fā)炎。分為急性、慢性兩種。由于解剖的特點,外陰部與尿道、陰道、肛門臨近,行動時受大腿摩擦,故外陰部是皮膚各種炎癥的好發(fā)部位。
    病因
    1、陰道分泌物刺激陰道分泌物增多,如宮頸、陰道的炎性白帶,宮頸癌的分泌物,經(jīng)血或產(chǎn)后惡露的刺激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外陰炎。
    2、其他如月經(jīng)墊導(dǎo)致局部通透性差、局部潮濕、尿瘺患者的尿液浸漬,糞瘺的糞便刺激、糖尿病的糖尿刺激以及化學(xué)及物理性的刺激等也可引起外陰炎。
    3、混合型感染由于外陰皮膚不潔或其他原因刺激,常為混合性細菌感染,如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鏈球菌等。
    臨床表現(xiàn)
    一、癥狀外陰皮膚粘膜瘙癢、疼痛、燒灼感,于活動、性交、排尿及排便時加重。
    二、體征炎癥多發(fā)生于小陰唇內(nèi)外側(cè),嚴重時整個外陰受累。外陰腫脹、充血,重者有糜爛,成片的濕疹,甚至有潰瘍形成。外陰有灼熱感,搔癢或疼痛,排尿時癥狀加重。慢性炎癥時皮膚增厚、粗糙,可有皸裂,甚至苔蘚樣變。糖尿病患者外陰皮膚發(fā)紅、變厚,呈棕色,有抓痕,常并發(fā)白色念珠菌感染。
    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檢查分泌物有無特殊感染,如真菌、滴蟲、阿米巴等。必要時檢查尿糖及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
    診斷
    根據(jù)病史及臨床表現(xiàn),不難診斷,但需常規(guī)檢查陰道分泌物有無滴蟲、霉菌等。必要時查尿糖。年輕患者查大便有無蟯蟲卵。
    鑒別診斷
    1、真菌性外陰炎外陰奇癢,灼熱感,嚴重時患者坐臥不安,伴有尿頻、尿痛及性交痛等;伴發(fā)真菌性外陰炎時,陰道分泌物增多,呈白色凝乳狀或豆渣樣,外陰皮膚紅腫,嚴重時發(fā)生潰瘍。陰道分泌物涂片檢查到白色念珠菌可明確診斷。
    2、滴蟲性陰道炎癥狀與真菌性外陰炎相似,滴蟲性外陰炎皮膚改變不明顯,陰道分泌物為黃色或稀薄泡沫狀,陰道分泌物涂片檢查到陰道毛滴蟲可幫助鑒別診斷。
    3、急性炎癥的濕疹樣改變應(yīng)與外陰的佩吉特病鑒別,慢性炎癥應(yīng)與慢性外陰性營養(yǎng)不良鑒別。
    治療
    一、一般治療保持外陰清潔、干燥,避免搔抓。停用擦洗外陰的藥物,不穿化纖內(nèi)褲。急性期注意休息,禁性生活。必要時給磺胺藥物或抗生素。應(yīng)予病因治療,治療陰道炎、宮頸炎、糖尿病,修補瘺管。
    二、局部治療局部治療可用0.1%聚維酮碘液或1∶5000高錳酸鉀液坐盆,每日2~3次,每次15-30分鐘。外陰擦干后,局部用抗生素軟膏或可的松油膏。此外,可選用中藥水煎熏外陰部,每日1-2次。急性期還可用微波或紅外線局部物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