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外銷員考試:分期付款買賣確定及其價值

字號:

一、分期付款買賣的確定
    (一) 基本涵義解析
    分期付款買賣系特種買賣之一。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對于此種有名合同予以確認, 但是卻未采取規(guī)范其它有名合同時,先行界定其基本涵義的立法技術。也許,立法者以為分期付款已屬直白的概念而不屑于浪費筆墨。但是,由于“法律的定義,被看作法律論說被清晰理解的必要前提”, 因此,確定分期付款買賣的基本涵義的過程自然不可省略。而且,事實上,對于分期付款買賣基本涵義的解析,亦確有諸多疑惑有待確定。
    1.“分期付款”中的“分期”。顯然,既為“分期”,自不應是一次性付款。但是“分期”擬為幾期? 每期應持續(xù)多長的期限? 何時開始計算與確定期數(shù)? 對此,我國現(xiàn)行法律均未作任何說明。日本的《分期付款買賣法》(又譯作《割賦販賣法》) 明確地將分期付款買賣界定為:“購買人約定以兩個月以上的期間,且分割三次以上支付為條件支付購買所指定的商品?!币苍S,此類規(guī)范值得借鑒。
    但是,筆者以為,基于合同自由的理念,只要當事人約定買受人分兩次以上付款的,均可以認定為分期付款買賣。至于每期間隔期限的長短得由當事人自由約定,而不宜武斷地認定———“在我國則以月(為單位) 付款買賣”。 關于何時開始確定與計算期數(shù),則與下面的問題有關。
    2.“分期付款”中的“付款”。具體而言,包括首期款何時支付以及它是否屬于分期付款中的一期付款等問題。
    關于首期款的支付時間,眾說紛紜。有認為系“合同成立時”或“合同訂立后”;[3 ]有主張為“合同生效時”; 有提出是“買方在收取貨物前或訂約時”。 筆者以為,上述觀點因未能把握分期付
    款買賣的本質,故均失之偏頗。通常情況下,首期付款或于出賣人交付貨物前支付,或于出賣人交付貨物時同時支付均無不可。但是,如果當事人約定,出賣人先行交付貨物后,買受人方支付首期款的,亦無不可。只要在出賣人交付貨物后,買受人至少再分兩次以上向出賣人支付價款的,即應認定其為分期付款買賣。因為分期付款買賣的實質是買方向賣方融資,因此,不論買受人在受領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前,是否付過首期款及付過幾次價款,均與分期付款買賣的成立無關。換言之, 所謂分期付款買賣,系指買受人在受領標的物后, 分兩次以上向出賣人付款的買賣。①即兩次以上的期限是自出賣人交付標的物(后) 開始計算的。
    因此,如果首期款是于標的物交付前或同時支付給出賣人的,則該期不計入分期中的一期,但是, 若首期款系于出賣人交付標的物后支付的,得計入分期中的一期。
    有學者提出,“分期付款應基于最初的約定, 出賣人于契約訂立后始表同意分期付款者,非分期付款買賣”, (91)“而是對普通買賣合同履行期限的變更”。 筆者以為,此種觀點并無充足理由。
    在上述情形下,完全得以認定雙方當事人已經合意將普通買賣變更為特種買賣的分期付款買賣。即只要當事人就分期付款買賣達成了合意(包括對于原普通買賣變更為分期付款買賣的合意) ,則應當尊重當事人的意愿,認同其為分期付款買賣。至于合意成就的時間對于合意性質的認定并無特別的意義。
    史尚寬先生指出,法律關于分期付款買賣的規(guī)范,對于其它合同,只要“可以達到分期付款行為之目的者,亦有適用。例如交換,租賃,供給材料承攬契約等,一方當事人得受取其物為繼續(xù)的使用,而分期履行其對待給付時,有同樣經濟之意義。” (90) 對此,我國大陸《合同法》第174 條亦有相類似的規(guī)定。
    (二) 分期付款買賣與融資租賃的比較
    作為企業(yè)籌集中長期資金的兩種方式,分期付款買賣與融資租賃在國外得到廣泛的應用。② 這兩種形式均為我國《合同法》所肯定,均屬有名合同。但是它們之間尚有諸多區(qū)別:
    其一,目的不同。分期付款買賣系買賣的一種,買受人以獲得對標的物的所有權為締約目的(即使在保留所有權的分期付款買賣中,出賣人亦不以保留所有權為目的) ;而融資租賃本質上系租賃行為,租賃物的所有權歸出租人,承租人以獲取對標的物的使用權為目的———盡管承租人實際上承擔了租賃物的成本與風險。當然,依據《合同法》第250 條,“出租人與承租人可以約定租賃期間屆滿租賃物的歸屬”,但是,如果“對于租賃物的歸屬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61 條的規(guī)定仍不能確定的,租賃物的所有權歸出租人”。
    其二,會計處理不同。由于分期付款買賣的標的物歸買受人所有(未付清全款并約定所有權保留的除外) ,故標的物應列入買受人的資產負債表中,并由買受人負責攤提折舊;而融資租賃中, 租賃物的所有權歸出租人,故會計處理恰好與之相反。
    其三,稅收上的差別。在分期付款買賣中,買受人可以將攤提的折舊費用從應納稅收入中扣除,同時將所支出的利息成本從應納稅成本中扣除。而且在某些國家,購買特定的固定資產尚可以享受免稅優(yōu)惠待遇。但是,根據我國財政部頒發(fā)的《企業(yè)會計準則(租賃) 》和《企業(yè)會計制度》的相關規(guī)定,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應在租賃開始日按租賃財產的原帳面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xiàn)值兩者中較低者,作為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按最低租賃付款額作為長期應付款的入賬價值,并將兩者的差額,作為未確定融資費用,未確定融資費用將在租賃期間內各個期間攤入財務費用,從而產生節(jié)稅作用。[8 ]
    其四,信貸程度不同。分期付款買賣中,買受人通常要即期支付貸款的一部分,因此其并非全額信貸;而融資租賃系全額信貸。它對包括融資租賃物價款的全部,甚至運輸、保險等附加費用均提供資金融通。當然,融資租賃通常亦應在租賃開始時支付一定的保證金,但此筆費用通常較分期付款交易時的即期付款額要少得多。
    二、對分期付款買賣的審視
    (一) 宏觀視角下的分期付款買賣
    分期付款買賣(installment sale) 作為信用經濟中信用供與的方式之一,將日益彰顯其不可替代的調控及至促進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增進個人財富的作用。“從近代以來,國家作為非政治國家, 尤其作為經濟國家的性質(已經) 逐漸凸現(xiàn)”,而“國家作為經濟國家在本質上是經濟的,是受成本效益規(guī)律的支配,并且是與物質利益的創(chuàng)造直接相關的”, (167) 同時,作為新的公法的經濟法,“從根本上說是對現(xiàn)存的社會化生產關系在社會化生產的循環(huán)中演進的引導性調整,是主動對社會生產關系的部分改變以適應社會化生產(生產力) 的發(fā)展,使經濟公益不斷增進”, “新的公法(經濟法) 側重于宏觀經濟領域”, (167) 政府完全得以通過確定與控制分期付款買賣的條件,以宏觀調控的方式,調節(jié)本國經濟的發(fā)展。概括說來,當本國經濟處于通貨膨脹時,政府擬嚴格限定分期付款的條件,譬如限制實行分期付款買賣標的的種類、數(shù)量,提高墊頭比例,提高利率,縮短分期付款期限等, 以達到收縮經濟的目的;而如果一國經濟處于衰退時,政府擬放寬分期付款的條件,如增加分期付款買賣標的物的種類與規(guī)模,降低墊頭的比例,降低利率,延長分期付款的期限,從而達到增加需求、刺激生產、擴展經濟的效果。
    作為宏觀調控的基本手段,確定不同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將產生不同的效果。將分期付款作為一國財政政策的工具時,采用分期付款的企業(yè)通過發(fā)行股票或債券解決本企業(yè)的資金周轉問題,或由政府對企業(yè)提供貸款或財政補貼。如此以來,整個市場的貨幣流通總量沒有增加,不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但是,此種模式下的機會成本較高,政府提供財政補貼或對于實行分期付款的企業(yè)減免稅收時,勢必以減少其它投資為代價。
    如果將分期付款作為貨幣政策工具使用,則政府可以通過賣出或買入實施分期付款的企業(yè)發(fā)行的債券或股票,減少或增加貨幣流通量,或者通過直接改變分期付款條件的方式,實現(xiàn)如上所述的膨脹信用或緊縮信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