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興趣班催生功利化的童年

字號:

別讓興趣班催生功利化的童年
    今年7月,北京市教委發(fā)文叫停幼兒園興趣特長班,禁止其變相“創(chuàng)收”。開學之際,記者隨機走訪、電話咨詢20家不同性質(zhì)的幼兒園,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照舊收錢、開班。(9月13日《京華時報》)
    盡管剛?cè)雽W,媽媽已經(jīng)給3歲半的小豆(化名)報了4個興趣班:街舞、跆拳道、朗讀與表演、手工繪畫。且不說3歲半的孩童,就是二十幾歲的青年,要同時學習如此之多的技能也并非易事。
    人們對“拔苗助長”的故事耳熟能詳。在“興趣班”里,孩子不但可能學不到真東西,有些孩子甚至因為過度勞累,奔波于各類輔導班之間,早早地喪失了學習的樂趣?!皞黄稹钡耐?反倒生出了“厭學”情緒。
    其實,對于這一點大部分家長心里也跟明鏡似的,“孩子學不到什么,只為培養(yǎng)他的興趣。”但是,一旦孩子進入初中、高中教育階段,面對學業(yè)的重負,還有幾人有時間堅持當年的“興趣”?恐怕的“興趣”都變成厚厚的習題集了。這背后的潛臺詞其實是,家長也是為大環(huán)境所迫,為了那句被蠱惑出來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只能花錢買個心安。與“被興趣”的孩童相比,眾多幼兒教育培訓機構(gòu)、包括一些辦班的幼兒園才是真正的獲利者,他們打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幌子使勁忽悠,而掙錢其實才是他們的“興趣”。
    在眾多因素的疊加之下,一個個功利化的童年被催生了出來。孩子不再為美妙動聽的音樂而學琴,不再為色彩斑斕的畫布而學畫,不再為強身健體而運動,不再為……太多的“不再為”,后面只剩下一個“為”,那就是為了升學、為了加分、為了PK掉身邊的小伙伴,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為了贏在那條被忽悠出來的“起跑線”上——大眾被迫陷入了惡性競爭。
    “興趣”究竟能否被培養(yǎng)出來,這一點實在是見仁見智,也不排除孩子會通過“上班”發(fā)掘出能夠陪伴自己一生的愛好。但前提是這種班必須辦得適度,不能耽誤了這個年齡段孩子重要的主業(yè)——“玩”。有鑒于此,北京市教委發(fā)布“禁令”——“嚴禁以開辦各種特長班、興趣班、實驗班等為名向家長另外收取費用?!边@些禁令流于一紙空文,光說不練,監(jiān)管不嚴是一方面,沒有一套系統(tǒng)的辦法,光“堵”也是招架不住逐利的教育培訓機構(gòu)的強大蠱惑力的。
    在被功利化的童年里,國內(nèi)的孩子們學習了許多一輩子都用不上的東西,與其如此,倒不如學學德國的幼兒園?!皳?jù)說,他們參觀警察局,學習如何報警;參觀消防警察局,學習滅火和躲避火災;參觀市政府,認識市長;去坐有軌電車,學會記回家路線;跟老師去超市買東西,學習付錢和選貨……”起碼,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不至于高分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