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診斷:脈象原理及脈診意義

字號:

脈象的產(chǎn)生,與心臟的搏動,心氣的盛衰,脈管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及各臟腑的協(xié)調作用直接有關。
    心臟和脈管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心臟和脈管構成一個密閉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血液行于其中。在宗氣和心氣的作用下,心臟不斷地搏動,把血液排人脈管,則脈管必然擴張,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彈性收縮,壓迫血液向前運行,脈管的這種一舒一縮的功能,形成了脈象。心血和心陰是心臟生理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心氣和心陽是心臟的功能活動。心陰心陽的協(xié)調,是維持脈搏正常的基本條件。
    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氣、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血液的運行依賴于氣的推動,血又是氣的載體。脈管統(tǒng)攝血液有賴于氣的固攝作用,心搏的強弱和節(jié)律也需要氣的調節(jié)。因此,氣血對脈象的影響也十分重要。
    其他臟腑與脈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關系:脈象形成不僅與心、脈、氣、血有關,同時與臟腑的整體功能活動亦有密切關系。
    肺主氣,司呼吸。肺對脈的影響,體現(xiàn)在肺與心,氣與血的功能聯(lián)系上。氣對血有運行、統(tǒng)藏、調攝的作用,所以肺的呼吸運動是主宰脈動的重要因素之一。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脈之“胃氣”的多少與脾胃關系密切。同時,血液在脈管中正常運行,還依賴脾氣的統(tǒng)攝作用。
    肝藏血,具有貯藏血液、調節(jié)血量的作用。肝主疏泄,可使氣血調暢,經(jīng)脈通利。
    腎藏精,精化血,與脈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脈診的臨床意義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
    一、辨別病證的部位:
    一般而言,脈浮多主表證,脈沉多為里證。
    二、判斷病證的性質
    脈數(shù)多見于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脈遲多見于寒證,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
    三、分辨邪正的盛衰
    脈虛多為虛證;脈實多為實證。
    四、推斷病證的進退
    久病而脈象和緩,或脈力逐漸增強,是胃氣漸復,病退向愈的表現(xiàn);久病氣虛或失血、泄瀉而脈象虛大,則多屬邪盛正衰,病情加重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