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一病,臨床十分常見。但治療方法卻各不相同。今舉病案數(shù)則加以討論。
陳姓女,胃痛有年。痛時常嘔痰涎,伴大便溏薄、少腹隱痛、四肢寒厥、面色發(fā)青、舌質(zhì)淡暗、脈弦細數(shù)。此證正符合仲圣“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币徽Z。處方如下:
烏梅 大棗 黃柏 黃連 黨參 蜀椒 川楝子 山藥 元胡 柴胡
李姓女,25歲。數(shù)日之前感冒,現(xiàn)仍干咳,有時惡寒。并言胃脘處十分疼痛,以至近日食納減少。伴口苦、咽癢、乏力、大便不實。舌淡苔白略枯,脈弦二寸及左關(guān)浮數(shù)。陳瑞春(江西名醫(yī))老師當時認為病仍在表。當宣肺和膽,調(diào)中達表。
黃芩 柴胡 法夏 黨參 防風 葛根 蘇葉 桔梗 大棗 生姜 甘草 前胡
張姓男,59歲。素有高血壓,今年卻易胃痛。診時證見面色發(fā)紅,口唇燥裂,舌紅苔黃,干而失潤。先前之方多山藥、瓦楞子、蒼術(shù)、白術(shù)、砂仁、木香之屬。看來本病并不局限于胃部。后詢及大便干結(jié),一般需3~7日一行。且脈右尺、右關(guān)皆浮數(shù),左關(guān)亦浮數(shù)。此胃與大腸燥熱耗津,夾膽火上炎下擾。當清肺降胃,涼膽滋燥為法。
黃芩 麥冬 枳殼 大黃 貝母 赭石 瓜蔞 白芍 生石膏
張姓女,有胃疾近20年。前日食葡萄后加重。現(xiàn)腹瀉,一日7~16次,伴胃腹疼痛。舌紅苔黃膩,口不干但苦。脈細數(shù)。此中氣素虛,飲食不潔,內(nèi)傷生冷。遂致胃腸不和,通降失權(quán)。主以半夏瀉心湯。
黃連 黃芩 黨參 半夏 干姜 甘草 大棗 白芍
劉姓女,26歲。素有痛經(jīng)。近二年易發(fā)腹痛,痛時納減,大便溏薄,小便清長,頭暈乏力,白帶清稀。診見面色淡黃無華,舌質(zhì)淡嫩苔白滑,切腹張力增加,兩腹直肌痙攣狀態(tài)。脈沉細遲,右關(guān)不起。此太陰虛寒,清氣不升,脾濕下流也。予理中丸法化裁:
白芍 干姜 白術(shù) 黨參 山藥 當歸
表舅,52歲。體瘦面黑,大便時溏時結(jié)。胃痛有年,久經(jīng)中西治療,未愈。今來看我母親,特為之一診。望其面黑唇紫,體瘦筋露,詢及該病起于著雨后大怒。思此病皆因其人稟賦贏弱,思想不遂,凡事不能自己開量。飲食水谷不能化血生精,反而化為痰涎,阻滯經(jīng)絡(luò)。難怪先前健脾、和胃、理氣、消食、活血諸法備至,而不效。此不循常法,先攻其痰,再固其本。
白芥子 制甘遂 制大戟 共碾為細末,每日三服,每次0.5克,飯前用開水沖服。
另擬治本之方,即《蒲輔周醫(yī)療經(jīng)驗》中的“健脾除濕化痰丸”。我曾實驗有效。方藥如下:
生白術(shù)四兩 炒白芥子2兩 炒萊菔子2兩 共碾為細末,一日兩次,一次1錢,飯前開水送下。囑其回家先服第一方,兩月后在服第二方半年。后果有效。言歸家后僅一月,胃痛就基本不發(fā)了。轉(zhuǎn)年見之,已較前壯健了許多。
按:胃痛一病,有屬實者;有屬虛者;有在氣者;有在血者;有因于寒者;有因于熱者;有及于肝者;有及于脾者;有起于憂者;有起于怒者。臨證治療當詳辯之,切勿孟浪!
陳姓女,胃痛有年。痛時常嘔痰涎,伴大便溏薄、少腹隱痛、四肢寒厥、面色發(fā)青、舌質(zhì)淡暗、脈弦細數(shù)。此證正符合仲圣“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币徽Z。處方如下:
烏梅 大棗 黃柏 黃連 黨參 蜀椒 川楝子 山藥 元胡 柴胡
李姓女,25歲。數(shù)日之前感冒,現(xiàn)仍干咳,有時惡寒。并言胃脘處十分疼痛,以至近日食納減少。伴口苦、咽癢、乏力、大便不實。舌淡苔白略枯,脈弦二寸及左關(guān)浮數(shù)。陳瑞春(江西名醫(yī))老師當時認為病仍在表。當宣肺和膽,調(diào)中達表。
黃芩 柴胡 法夏 黨參 防風 葛根 蘇葉 桔梗 大棗 生姜 甘草 前胡
張姓男,59歲。素有高血壓,今年卻易胃痛。診時證見面色發(fā)紅,口唇燥裂,舌紅苔黃,干而失潤。先前之方多山藥、瓦楞子、蒼術(shù)、白術(shù)、砂仁、木香之屬。看來本病并不局限于胃部。后詢及大便干結(jié),一般需3~7日一行。且脈右尺、右關(guān)皆浮數(shù),左關(guān)亦浮數(shù)。此胃與大腸燥熱耗津,夾膽火上炎下擾。當清肺降胃,涼膽滋燥為法。
黃芩 麥冬 枳殼 大黃 貝母 赭石 瓜蔞 白芍 生石膏
張姓女,有胃疾近20年。前日食葡萄后加重。現(xiàn)腹瀉,一日7~16次,伴胃腹疼痛。舌紅苔黃膩,口不干但苦。脈細數(shù)。此中氣素虛,飲食不潔,內(nèi)傷生冷。遂致胃腸不和,通降失權(quán)。主以半夏瀉心湯。
黃連 黃芩 黨參 半夏 干姜 甘草 大棗 白芍
劉姓女,26歲。素有痛經(jīng)。近二年易發(fā)腹痛,痛時納減,大便溏薄,小便清長,頭暈乏力,白帶清稀。診見面色淡黃無華,舌質(zhì)淡嫩苔白滑,切腹張力增加,兩腹直肌痙攣狀態(tài)。脈沉細遲,右關(guān)不起。此太陰虛寒,清氣不升,脾濕下流也。予理中丸法化裁:
白芍 干姜 白術(shù) 黨參 山藥 當歸
表舅,52歲。體瘦面黑,大便時溏時結(jié)。胃痛有年,久經(jīng)中西治療,未愈。今來看我母親,特為之一診。望其面黑唇紫,體瘦筋露,詢及該病起于著雨后大怒。思此病皆因其人稟賦贏弱,思想不遂,凡事不能自己開量。飲食水谷不能化血生精,反而化為痰涎,阻滯經(jīng)絡(luò)。難怪先前健脾、和胃、理氣、消食、活血諸法備至,而不效。此不循常法,先攻其痰,再固其本。
白芥子 制甘遂 制大戟 共碾為細末,每日三服,每次0.5克,飯前用開水沖服。
另擬治本之方,即《蒲輔周醫(yī)療經(jīng)驗》中的“健脾除濕化痰丸”。我曾實驗有效。方藥如下:
生白術(shù)四兩 炒白芥子2兩 炒萊菔子2兩 共碾為細末,一日兩次,一次1錢,飯前開水送下。囑其回家先服第一方,兩月后在服第二方半年。后果有效。言歸家后僅一月,胃痛就基本不發(fā)了。轉(zhuǎn)年見之,已較前壯健了許多。
按:胃痛一病,有屬實者;有屬虛者;有在氣者;有在血者;有因于寒者;有因于熱者;有及于肝者;有及于脾者;有起于憂者;有起于怒者。臨證治療當詳辯之,切勿孟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