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山茶科植物鈍葉柃的果實(shí)。
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鈍葉柃 小灌木,高1-2m.小枝較粗壯。單葉互生,葉柄短;葉革質(zhì),形狀變化很大,披針形、長(zhǎng)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zhǎng)1.5-5.5cm,先端鈍或渾圓,微凹或微缺,基部楔形,邊緣近全緣或上半部略有細(xì)鋸齒,兩面光滑無(wú)毛?;ㄐ。瑔涡?,腋生,通常成束生于短的花梗上;萼片5,覆瓦狀排列;花瓣5;白色,基部稍連合;雄蕊10;子房上位,3室,花柱先端3淺裂。核果狀漿果,直徑約3mm,紫紅色,先端有1殘存的花柱。花期3-4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山區(qū)的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果實(shí)呈不規(guī)則的球形,直徑約2mm.表面紫紅色或暗紅色,皺縮,先端有殘存花柱,有的基部可見花萼和果柄。氣香,味微苦。
【性味】涼;苦;澀
【歸經(jīng)】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目渴;利尿;提神。主暑熱煩渴;小便不利;瀉?。簧衿Q?BR>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10-15g.
【附方】治腸炎瀉痢:野茶子、馬齒莧、板藍(lán)根、山石榴、仙鶴草。水煎服。
【摘錄】《中華本草》
【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山茶科植物鈍葉柃的果實(shí)。
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鈍葉柃 小灌木,高1-2m.小枝較粗壯。單葉互生,葉柄短;葉革質(zhì),形狀變化很大,披針形、長(zhǎng)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zhǎng)1.5-5.5cm,先端鈍或渾圓,微凹或微缺,基部楔形,邊緣近全緣或上半部略有細(xì)鋸齒,兩面光滑無(wú)毛?;ㄐ。瑔涡?,腋生,通常成束生于短的花梗上;萼片5,覆瓦狀排列;花瓣5;白色,基部稍連合;雄蕊10;子房上位,3室,花柱先端3淺裂。核果狀漿果,直徑約3mm,紫紅色,先端有1殘存的花柱。花期3-4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山區(qū)的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果實(shí)呈不規(guī)則的球形,直徑約2mm.表面紫紅色或暗紅色,皺縮,先端有殘存花柱,有的基部可見花萼和果柄。氣香,味微苦。
【性味】涼;苦;澀
【歸經(jīng)】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目渴;利尿;提神。主暑熱煩渴;小便不利;瀉?。簧衿Q?BR>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10-15g.
【附方】治腸炎瀉痢:野茶子、馬齒莧、板藍(lán)根、山石榴、仙鶴草。水煎服。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