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詞典:野丁香

字號:

【出處】出自《紅河中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花葉丁香的花蕾。
    采收和儲藏:5月花未開放時采收,陰干。
    【原形態(tài)】小灌木,高1-2m.枝細(xì)弱,開展,直立或稍弓曲,灰棕色無毛,具皮孔,小枝無毛。單葉對生;葉柄長0.5-1.3cm,無毛;葉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5-6cm,寬0.8-2cm,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楔形,全緣,稀具1-2小裂片,無毛。花兩性;花序由側(cè)芽抽生,長3-10cm,通常多對排列在枝條上部呈頂生圓錐花序狀;花梗長約1.5-3mm;花芳香;花萼無毛,長約2mm,具淺而銳尖的齒,或萼齒呈三角形;花冠淡紫,花冠管細(xì)長,近圓柱形,長0.6-1cm,花冠裂片呈直角開展,寬卵形、卵形或橢圓形,長4-7mm,兜狀,先端尖或鈍;花藥小,不孕,淡黃綠色,著生于花冠管喉部之下?;ㄆ?月。
    【生境分布】分布于我國甘肅、四川、西藏等地,北方部分地區(qū)庭園亦有栽培。原產(chǎn)中亞至歐洲。
    【性味】辛;性溫
    【歸經(jīng)】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溫胃止嘔主。主胃寒嘔逆;嘔吐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4.5g.
    【臨床應(yīng)用】治百日咳,慢性支氣管炎,肺結(jié)核:野丁香花、果一兩。水煎以蜂蜜兌服。
    【摘錄】《中華本草》